冯铿:十月先开岭上梅 南粤“左联”群英小记(12)
2021-10-03 上午 11:20   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分享

编者按:

  南粤“左联”文学青年冯铿,广东潮州人,原名冯岭梅,“左联五烈士”之一,曾被现代文学界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1930年3月2日参加“左联”成立大会,1931年1月17日被捕,同年2月7日与其他23位同案被捕的同志被秘密枪决。一朵“十月先开”、敢为人先的“梅花”就此凋零,在24岁的美好年岁被粗暴残忍地画上句号。为唤醒这段“被忘却”的往事,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建设南粤“左联”之旅,在红棉公园展示其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作为对冯铿烈士的纪念。

1

图为冯铿。

 

  公元一九〇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冯公馆诞生了一个小女婴,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由于她出生日子的特别,大哥据唐代樊晃《南中感怀》诗:“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给她取了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岭梅。这就是她的原名。又因为她刚出生便喜欢摆弄手脚,像螃蟹一般,所以妈妈又给她取了个乳名叫蟹,稍长,她在家的绰号是严兰贞,在校的绰号是母夜叉,这都表示她是个从不示弱的强悍者。尔后,曾用岭梅女士、绿萼、冯占春、雷若、冯铿等笔名发表文章。

  冯岭梅之父冯孝赓,浙江杭州人,出身官家子弟,经史旧学根柢较深,曾任小富,后当教师,家教颇严。母亲卢椿,浙江绍兴人,幼年从学揭阳著名藏书家丁日昌,精通方言及刺绣,当过家庭教师,也曾在汕头友联中学任教。她兄姐的名字都别具深意,是父亲为怀念杭州西湖而起的。大哥冯印月,从父自学,能诗文,曾在岩光中学、大中中学任教。二哥冯熊,为庶母“白毛”所育,少小离家,杳无音讯,据说是当兵去了。三姐冯素秋,比岭梅长十岁,工诗文,有“今夜寒窗灯似豆,更无魂向此中销”之句,二十岁时闹自由恋爱,轰动了整个古老的潮州城,不久却悒悒而死。四哥冯瘦菊,又名石虎,笔名冯白桦,从事文艺编辑工作,一生浪迹天涯,与郁达夫颇有交情。尚有三个兄姐,已无从查考了,冯家至此又渐入困顿,父母于抗战后期辞世,兄姐现亦无存。

  岭梅排行第八,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她从幼便受到书香世家的熏陶,酷爱文学。正直、多情、有反抗性而富于文才的姐姐,对她影响最深。曾教她读了不少旧诗词,还给她讲过很多古代英雄美人的故事,诸如嫦娥奔月、红线盗盒、李靖与红拂、张珙与莺莺,以及武松、李逵、孔明、周瑜、宝玉、晴雯等等,这些形象都活生生地刻印在她稚弱而好奇的心灵中。八九岁时,即能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及林译小说,以至沉醉于弹词曲本上面。她八岁便在潮州一间新旧合璧的小学念书,十岁以后家迁汕头崎碌,就读新式小学。以后移居汕头商业街尾,濒临海滨,门外写着“海屋”二字。日出日没,潮涨潮落,对岸朦胧的岩石山峰,窗前明净的海滨沙滩,这些自然美景,强烈地吸引着少女岭梅,触发她的奇思异想。一九二〇年,她已是礐石正光女校的初中学生了。以后转入汕头友联中学,直至在该校高中部毕业。

 

  友联中学是在五四运动中,汕头华兴教会学校师生掀起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学潮、脱离华兴而另组成立的具有战斗传统的学校。一九二五年广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革命军进行了两次东征;上海“五卅”运动影响全国各地,工农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冲破了潮汕地区军阀统治的黑暗。冯岭梅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她任友联中学学生会执行委员,学艺部出版科长,编辑《友联期刊》。她在《开篇语》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言行一致”,肩负起“改造社会”的职责。她还被选为岭东学生联合会代表,参加学联会妇女会的工作。从早到晚,她老是带着一只藤织的小提篮,里面尽是书、稿等等。除上课外,便是写文章,印传单,出刊物,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欢迎、欢送东征军,经常忙得废寝忘餐。第一次东征时,她组织学生慰劳小队,到近郊金沙乡慰问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她参加了庆祝十月革命节暨军民联欢大会,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兴奋得把一方旧手帕撕成碎片。一九二六年,她会见过潮汕地区的领袖人物彭湃、李春涛、杜国庠等。汕头工人欢迎总工会委员长杨石魂大会,并举行示威游行的情景,也使她终生难忘……难怪她的四哥冯瘦菊后来在悼诗中忆道:“勋名最慕苏菲亚,文采常推高尔基。短发浓眉谈革命,轻装戎服作男儿。”(引自《悼胞妹冯铿女士》)革命斗争使她受到极大锻炼,逐步形成了反帝爱国的民主主义思想。

 

  一九二七年春天,冯岭梅与许美勋离开汕头,到潮安县宏安乡(又名横陇乡)去,重游桑浦山和旗地村,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并为农会办夜校识字班。课余,她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立志要成为作家。这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地主、豪绅望风而逃。可是不久,风云突变,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开始了!一天晚上,岭梅的四哥石虎下乡,报告李春涛等革命同志被反动派惨杀,大哥冯印月亦被捕的消息,激起了农友们的愤怒。接着,反动派来剿乡,他俩连夜冒雨跑到邻乡(也名金砂乡)亲戚家避难。不几天,冯岭梅乔装男性,与许美勋伪称兄弟,潜匿在桑浦山内的新寮村。那里山色空濛,情浓似酒,她跟贫苦而纯朴的农民打成一片,真正尝到农村生活的滋味。过了一段时间,她也染上了疟疾,只得再次迁徙,到西山村等周围小村去过流亡生活,备受农民们的关怀救助。后来听说新寮村一个勇敢、聪明的少女幼弟被反动派杀害了,她悲愤得把饭碗摔破在地上,喊着:“我要替你报仇!”这次流亡生活,她深为农民的革命斗争精神所感染,认识了群众的伟大力量,为她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年秋天的一个黄昏,她与病着的爱人(编者注:爱人为许美勋)冒险回到汕头,见到了爹妈和大哥,但都被反动气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那时节,她往日的同学同事,不少已被杀害,有的逃跑,有的叛变,转入地下斗争的已经不多了。她感慨万端,曾去慰问烈士家属,与坚持斗争的同志联系。九月下旬,叶挺、贺龙统率的红军进入潮汕,有如一声霹雳,震开了昏暗的牢狱,出现了“潮汕七日红”。她兴奋异常,一连三日在外面奔走,叶、贺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印入她的脑海中。可惜这革命景象很快便像梦幻般消失了,她又在白色恐怖中度过了严冬。

  一九二八年春天,冯岭梅与爱人到湾海县当县立小学教员,她兼任县立女校的功课,以解决生活的困窘。她教学认真,爱护学生,并与不良的女校校长斗争,深得人们拥戴。女校校长诬告她“赤化”“捣乱”,岭梅被当局开除县立女校的教职,女学生们集体请愿挽留无效,便纷纷转学到县立小学来。当局又不准县立小学收容女校学生,家长对此十分气愤,县立小学校长也不执行命令。当局又下令撤换县立小学校长,这更激起了两校师生员工的强烈反对,联合举行示威游行。最后还是县立小学校长、冯岭梅和爱人以及许多同事均被撤职。但他们并没有屈服,却在澄海县城的陈家祠创办了东方学校,招收两校转学的学生共二百余人,得到各界人士支持。可是不久又被反动当局解散了,冯岭梅与爱人只好又回汕头去。在这次斗争中,她看到了美丽的未来,激动地说:“潮汕的青年就如同这韩江的怒潮,结果一定会把古老的反动的制度冲掉!”

 

  一九二九年元宵节(二月二十四日),她与爱人乘海轮到了日夜向往的上海,去寻求革命的真理。从此,开始了新的创作历程,即一九二九年春至一九三一年初的后期创作生涯。

  初到上海,许多新鲜事物像磁石般吸引着岭梅。第一天,她便去南京路凭吊“五卅”血案的遗迹,回忆当年自己在汕头演剧筹款支援上海工人的情景,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开。桃花初绽时节,她又去龙华塔下观赏花海,兴奋得手舞足蹈,心花怒放。但更使她系念的是故友亲朋。她与老大哥杜国庠取得联系,接到秘密出版的革命报刊,像孤儿找到失散的母亲一样温暖。她又拜访了正从事革命文学工作的洪灵菲,受到极大鼓舞。同时,她也感到上海这地方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这时,许美勋在北四川路公益坊三十八号南强书局当编辑,又与王任叔、蒯斯曛等合办同人刊物《白露》月刊。冯岭梅先是进持志大学英语系读书,不久因学校腐败和经济拮据而中断;后转入复旦大学英语系,不久又因工作需要和经济困竭而辍学。但她在百忙中坚持自学英语和日语,喜欢将同一本小说的英、日和中文版对照来读,认为多懂一门外语就等于眼前多打开一个崭新的天地。她像沉没在学习的湖里似的,经常阅读着党的文件,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文艺理论,苏俄文学作品等。她还以大学生活为题材,写了两个短篇小说《无着落的心》(手稿)和《遇合》(载《北新》),叙述革命与恋爱纠葛的故事,揭露学校、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残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

  另一方面,她开始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由于当时受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她参加了“飞行集会”,写标语,散传单等等,常在暮色苍茫中到工人区去活动。当她第一次在南京路参加“五卅”纪念示威游行时,铁流似的革命队伍,冲破帝国主义军队的阻拦,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她深刻体会到群众力量的无比强大。地下斗争的实践也使她慢慢变得老练,学会与巡捕和包探“捉迷藏”的拿手好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就在一九二九年五月,由杜国庠(林伯修)、李春蕃(柯柏年)介绍,冯岭梅和许美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标志着她从脆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进而成为职业的革命家。

  一九二九年十月,她与柔石(赵平复)同游杭州西湖。岭梅平素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他十分景仰。她通过柔石介绍认识了鲁迅,并将作品送去请教。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鲁迅日记》载:“上午寄还岭梅诗稿。”

 

  一九三〇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冯铿和许峨立即参加了“左联”,并出席了成立大会。她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特别是鲁迅强调“韧”的战斗精神,给她教育最大。从此,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地拼命写作,创作欲望也更旺盛了,有时几份稿子齐头并进或穿插进行。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中篇小说《重新起来!》(手稿),短篇小说《友人C君》(载《北新》)、《贩卖婴儿的妇人》(载《妇女杂志》)、《华老伯》,随笔《一团肉》(手稿)等。还编选了诗集《春宵》,短篇集《铁和火的新生》。

2

图为红棉公园的冯铿纪念展台。

  冯铿在“左联”工农工作部服务,进行宣传发动。她相当活跃,在公啡咖啡馆,在南京路三大公司附近的写字间,在“左联”活动的各种场合,都不时闪现着她的身影。她还经常出席“左联”领导的读书会或文学组,与青年学生一起研究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谈论时事政治。一些青年受了《母亲》、《毁灭》、《铁流》、《士敏土》、《爱的分野》等苏联小说的影响,并在她的启发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九三〇年五月下旬,全国苏维埃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筹备会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与会者四十八人,代表全国各红色根据地各地红军和赤卫队,以及各大城市红色工会、革命团体等。冯铿与柔石、胡也频代表“左联”出席大会,并向大会致《祝词》。他们站在马克思、列宁像前唱着《国际歌》,呼着口号,心情无比激动。来自苏维埃区域的红军、赤卫队和工农代表的发言,更使他们精神振奋,仿佛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展现在面前一般。她还与一位农民妇女代表洪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会后他们在“左联”内部作了传达,并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冯铿写了短篇小说《小阿强》《红的日记》,柔石写了通信《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歌《血在沸——纪念一个在南京被杀的湖南小同志底死》,胡也频写了短篇小说《同居》,等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直接反映和热烈讴歌革命根据地红军战斗事迹和工农群众生活的作品。

  从一九三〇年六月起,冯铿被派到准备召开的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秘书处工作。当时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革命同志接二连三地被捕,冯铿他们也要经常搬家躲避。但她还冒着生命危险去为苏区课本插图制版,不惮酷暑跑路去参加讨论红军首长捐款的秘密会议,并出席了丁玲和胡也频在金神父路家中为庆贺孩子满月而举行的“汤饼会”……

  是年秋,冯铿因故与柔石同居,所以与鲁迅接触较前频繁了。一九三〇年九月十七日,她出席了“左联”为鲁迅举办的五十寿辰纪念会,呼吁发展普罗文学,尊鲁迅为“左联”盟主。

 

  这时,王明正在第三国际米夫的支持下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疯狂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篡党夺权,引起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伟森)等许多党员干部的不满和反对,冯铿也为此积极活动。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傍晚,冯铿、柔石、胡也频、殷夫与党内二十多名重要干部在上海公共租界三马路东方旅社(今汉口路六一三号)举行秘密会议,讨论重大问题,反对王明集团。由于叛徒告密,会议中间,工部局包围会场,切断电路,一个特务乔装“茶房”,伪称检修电线,电灯一亮,埋伏在外边的特务立即冲进去,与会者全部被捕(李伟森是次日被捕的)。拘禁在老闸捕房。十九日,英租界地方法院开庭审讯,只见“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蓬头垢面,脸上浮肿,冯铿最为厉害。结果判决被“引渡”到南市公安总局。他们提出抗议,不服判决也无效。二十三日,同案三十五人被押解到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中去。最早透露这个消息的是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

  在狱中,他们被扣上铐镣,忍受着毒刑拷打,但他们临危不惧,坚持斗争。李伟森在最艰险的环境下给党写了意见书,柔石跟殷夫学习德文,胡也频在创作长篇小说,冯铿呢,虽然柔石捎信给同乡说“冯妹脸带青肿,使我每见心酸!”可是她却镇定、乐观,想得很多,很远:她想起了爱人、父母、兄姐,想起了自己的流亡和成长,想起了被杀的幼弟和纯朴的洪妹,想起了秋瑾诗中“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想起了初到上海时畅游龙华观赏桃花的情景,更想起了敬爱的彭湃同志也牺牲在龙华这个地方……就这样,她经受起“炼狱”的考验,始终坚贞不屈,巍然屹立!

  他们被捕后,我党与宋庆龄、杨杏佛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济难会及被捕同志家属,专门成立营救委员会,设法营救他们,并派家属送物品夹信件,互通情报。但由于案情严重,被捕者多为我党骨干,所以蒋介石手谕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将案犯立即活埋。

  二月七日深夜,龙华监狱的几重铁门突然打开,一队宪兵冲了进去,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将同案中二十四人(包括“左联”五位青年作家)逐一点名,诡称移解南京大牢,实则秘密枪决。反动军警把他们分成几组,用手铐互相联锁着,拖到附近荒野,即行枪毙和活埋。只听到悲壮的《国际歌》声,嘹亮的“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夹杂着凄厉的枪声,柔石身中十弹,冯铿身中七弹……她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用生命唱出了最美的歌,用鲜血淋育着最美的花!

3

图为红棉公园展墙。

  是的,冯铿虽然死了,但她的精神,她的作品,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存于人世间!

一九八五年春修改

 

  (文章来源:《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冯铿传略》(节选),作者为卫公,标题为编者加)

  (图片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相关阅读:

  南粤“左联”群英小记:(1)(2)(3)(4)(5)(6)(7)(8)(9)(10)(11)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