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枫:将一生奉献给抗战戏剧事业 南粤“左联”群英小记(9)
2021-07-17 下午 03:00   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分享

编者按:

  南粤“左联”文学青年侯枫,广东澄海人,剧作家、导演。20世纪30、40年代,他活跃辗转于上海、武汉、成都等地,将戏剧事业带到抗战一线,服务于民族统一大业。2020年,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在进行南粤“左联”之旅二期项目选址时,编者曾寻访侯枫故居,见其外墙颓败,内部几成废弃垃圾场,不禁心生感慨。遂于新建成的韩江河口公园设展台,纪念侯枫先生。

1

图为侯枫。

 

  侯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导演之一。他几十年的革命艺术道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侯枫,原名侯传稷,曾用名侯廉生、白柚,1909年4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现澄海区)澄城镇岭亭村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家庭。父亲侯琹谱擅长诗文和书法,曾在家乡的新学堂和泰国曼谷的潮州公学执教,生有四子二女及养一女:大子侯洁夫,以经商为主,1980年在上海逝世;次子侯鲁史,曾在上海开办书店,当过电影导演,后转居越南;三子侯传穗、大女侯素华是澄海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县工运、妇运的领导之一;次女侯楚华、养女侯淑华都是澄海县早期的共青团员。母亲林质兰结婚后随夫往广州求学,考入两广女子师范学堂,开澄海妇女外出游学之先例,毕业后则任教于汕头市坤范女校,后在澄海创办县立第一女子学校,自任校长。

  侯枫排行第四,自幼聆受庭训,天资聪颖。入学后,勤奋好学,喜欢文学,学业成绩超人。在家庭进步思想的启蒙下,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幼年的心灵就埋藏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统治的不满,励志图强。1922年,侯枫就读于澄海中学,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25年春夏间,他在澄海中学毕业后,放弃升学的机会,毅然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五六月间,在汕头新学生社的帮助下,他与林灿、许泽藻、陈澄等发起组织了澄中新学生社(社址设于岭亭自家的祖祠侯厝祠),团结教育了一大批青年学生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为澄海县建立共青团组织做好准备。同年12月,共青团澄海县支部成立。他同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初他被组织调到黄埔军校潮安分校参加第一期学习,后因患病回家治疗。在治病时期,他坚持做好新学生社工作,协助陈澄等人在侯厝祠办起了“青年文学”,组织邻近社会青年学习文化,传授革命道理,帮助部分青年杜绝吸毒、赌博等恶习,提高思想觉悟,投身革命运动,受到群众的支持、拥护。

  1926年秋天,组织派他前往汕头市参加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主持的“广东省农会东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学习期间,侯枫由彭湃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委派回澄海搞农民运动工作,任澄海一区(澄城及附城五乡)农会特派员。这期间,他在中共澄海部委和澄海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广东省农民协会纲领》以及《潮梅陆丰办事处决议案》等有关规定,采取各种形式,动员农民加入农会,壮大农会力量,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封建豪绅代表周之相、刘鹏飞、蔡鳌等人破坏农民运动,分裂国共合作的行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4月10日,澄海的国民党右派突袭澄海县农会,拘捕、残杀县农会领导人和农军,制造了“四·一〇”反革命事件。侯枫等奉命率领部分农会骨干撤离县城,转移农村,在湖心、凤岭、洪渡等地坚持斗争。4月15日,中共澄海县部委发动“四·一五”武装起义。侯枫积极参加这次武装起义。5月中旬,起义遭受镇压,他随同县部委及部分党团员撤往潮澄饶边的青岚山区坚持游击斗争。不久,遵照组织决定,侯枫以泰国华侨身份避居上海。

  1929年春侯枫以侨生身份,改名“廉生”,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潜心学文,并取得文学士学位。在学期间,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更没有丧失革命的意志,想方设法寻找党组织。1930年,他与组织取得了联系,恢复党籍,并担任了暨南大学党支部书记。由于他的积极联系和发展,不仅使党组织力量有一定的壮大,而且通过组织进步同学开展校内正义斗争,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教育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三省时,他参加领导了全校总罢课,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要求出兵东北,对日宣战。

  这期间,侯枫还积极参加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参与组织了“暨南文艺研究会”,开展抗日救亡文艺宣传活动,联系邀请鲁迅、蒋光慈等到学校作报告,给暨南大学学生很大的教育。侯枫自己也在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杂志上发表了《红五月之歌》,热情地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开拓者》上发表小说,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扼杀革命力量的罪行。由于受二哥侯鲁史——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艺术剧社与大道剧社的主要成员之一的影响,侯枫这时也开始投身于戏剧活动,先后加入了“暨南剧社”、“大道剧社”、“上海戏剧联合会”、“左联”等组织,演出了《梁上君子》、《马特迦》、《街头人》、《婴儿杀戮》等剧,并约请匿居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的田汉创作《乱钟》,在暨南大学把它第一次搬上舞台,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血腥统治,振奋了师生们的民族精神。此外,他还是“上海学校剧团联合会”及“革命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

  1932年至1933年,侯枫负责编辑《中华日报》戏剧新闻周刊,并参加了“上海艺华影业公司”、“上海联星影业公司”和“上海天一影片公司”,曾为“联星”写了《歧路》、《牺牲》两个电影剧本,为“天一”写了《生机》的电影剧本。这几个剧本主要是描写了封建统治下的农村破产、离乡背井逃至城市的农民,成为煤矿工人、纱厂女工后在资本家的压榨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影片拍摄后扣人心弦,教育性强,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禁演。

  1933年秋,由于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和搜捕,侯枫避开魔爪,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新闻研究室学习,研究新闻学和学习戏剧。后因接近日本左翼作家,遭到日本警视厅监视迫害,于1935年春回归上海,主编《东方文艺》、《今代文艺》,并出版了诗歌丛书。为了促进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左联”组织宣告解散。尔后,侯枫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家协会”,继续开展抗日文艺宣传活动。

2

图为1935年侯枫主编刊物《东方文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侯枫在上海组织了“留日同学救亡会”,建立战时演出队,担任队长,上街演出宣传,唤起民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编辑出版《战时演剧》月刊。8 月14日,淞泸战争爆发后,上海戏剧工作者在田汉等组织下,在卡尔登戏院集会,成立上海话剧界(后改为戏剧界)救亡协会,侯枫被选为协会理事。协会成立后,立即组织“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开展宣传工作。原“上海留日同学救亡演剧队”,补充了一部分话剧工作者和爱好戏剧的学生后,被编为“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救亡演剧队第十一队”,侯枫继任队长,留在上海做伤兵和难民的工作。在街头、难民收容所和伤兵医院演出了他创作的《大家一条心》、《往哪里逃》、《铁蹄下的吼声》等剧目。不久,演剧十一队遭法帝国主义“工部局”巡捕房迫害,被强行驱逐出境,于1937年10月底离开上海,由苏州过太湖到常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舒城,沿途继续搞抗日宣传演出活动,演出剧目除《大家一条心》外,还有他后来创作的《再上前线》、《孤军魂》、《陈家行之战》、《我们的游击队》等等,深得民众的欢迎。1938年春,演剧十一队接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由周恩来直接指导,郭沫若任厅长)从武汉打来的调遣电报,便转到武汉,接受新的任务。随后,演剧十一队根据组织的需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北上延安,一部分去大别山,一部分留武汉。留武汉部分补充北平来的学生救亡团体成员之后,被编为第三厅抗敌演剧队第四队,侯枫担任队长。第四队在武昌昙花林第三厅所在地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这期间,国民党建立了所谓“三民主义青年团”,胁迫抗敌演出队全体成员参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侯枫和全体成员坚决拒绝,表示宁可离开抗敌演出队,决不参加三青团,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1938年8、9月间抗敌演剧队9个队奉命分赴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侯枫率领的第四队被分到湖北宋埠第五战区。这时,他全力以赴投入戏剧的创作工作,先后创作和发表了《打游击去》、《抗战进行曲》、《反正》等戏剧作品。抗战演剧队第四队不仅在战场为军民演出,还深入部队去教战士唱救亡歌曲,举办流动的“抗战美术展览”,深受前方军民的欢迎。由于第四队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不满,1939年冬在老河口被强行解散。

  1940年侯枫应熊佛西邀请,到他主持的四川省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负责“导演实习”与“戏剧概论”的教授课程,并兼任四川戏剧工作人员训练班教育长,同时参加中华全国文协成都分会,主编《戏剧战线》刊物。组织成都戏剧工作社,出版鲁迅逝世纪念专刊。尔后,他积极参与筹建“中国艺术剧团”,在成都上演了《祖国在呼唤》,并亲自编写了《打倒法西斯强盗》、《王铭章将军》等剧目。后剧团发展成中国艺术剧院,侯枫任院长、导演,直至1949年底。他先后导演、演出了阳翰笙的《塞上风云》、郭沫若的《孔雀胆》、《棠棣之花》、陈白尘的《升官图》、据高尔基的《底层》改编的《夜店》和巴金的《家》、《春》、《秋》等进步戏剧。

  全国解放后,侯枫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文工团与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担任研究员、导演,导演了《白毛女》、《不拿枪的敌人》、《保尔·柯察金》等剧。1958年,侯枫调往广西工作,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剧协广西分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广西艺术》刊物副主编等职。在广西戏剧研究室工作期间,他大力挖掘、校勘、追印《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桂、邕、彩调等三个剧种,六十余册,并主持了广西全区桂剧老艺人座谈会和全区彩调艺人座谈会,努力抢救挖掘频临失传的传统艺术,编辑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西卷)、《广西戏曲剧本丛书》、《广西艺术》等,还积极筹划印制《广西戏曲脸谱》。在这期间,侯枫还和别的同志合作,先后编写了《万年春》、《薛刚反唐》、《金田起义》、《百鸟衣》、《红铜鼓》等剧目,导演了《关汉卿》、《百鸟衣》、《江姐》等戏曲,出版了《彭湃传》、《彭湃的故事》等,并为有关部门撰写提供了一批革命回忆录。

3

图为侯枫作品《澎湃的故事》封面。

  1979年,侯枫调回广东工作,任广东省戏剧研究室副主任、广东剧协副主席、广东潮剧院副院长,继续为党的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工作,并先后参与潮剧《彭湃》剧本的创作,并担任该剧的顾问。

  侯枫从事戏剧艺术事业几十年,他殚精竭力勤奋工作,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对事业的忠贞向往和崇高追求,为后人所勘称赞扬。正因如此,他先后出席了第二、三、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广西第二届人大代表、广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常委。1981年7月19日,侯枫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

4
图为1979年侯枫(中)与友人摄于北京。

 

  (注:本文撰写时主要参考佚婴《侯枫传略》)

  (文章来源:《澄海革命人物》第2辑,作者林锡武,标题为编者改)

  (图片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相关阅读:

  南粤“左联”群英小记:(1)(2)(3)(4)(5)(6)(7)(8)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