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万:在革命文艺运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 南粤“左联”群英小记(7)
2021-07-08 下午 02:20   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分享

  编者按

  南粤“左联”文学青年戴平万,广东潮安人。他是“左联”的发起人之一,上海“孤岛”时期“左联”的党团书记,与洪灵菲并称潮汕文坛“双子星座”。2019年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打造南粤“左联”之旅,在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溪口村戴平万故居外的韩江边,建成溪口古渡,追踪其从韩江走向上海的足迹,并设纪念展墙,展示其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1

图为戴平万。

  戴平万 (1903-1945)原名戴均,广东省潮安县归湖乡溪口村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家庭,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都是有名的文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对文学艺术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八岁进家乡私塾念书,十一岁随父母亲到县城进学堂,就读于城南小学,家住潮州岳伯亭总兵巷内“双柑书屋”。一九一八年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金山中学的前身)。在中学学习期间,他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特别喜欢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诗作,也很崇拜英国诗人雪莱和拜伦,能够背诵他们的许多诗歌,还常以雪莱为榜样,激发自己的上进心。中学学习后期,正值“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潮州进步工人组织“青年图书社”联合潮州中学、韩山师范等学校,成立“潮州学生救国会”,宣传军民合力救国,抵制日货,振兴国货。戴平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参加爱国宣传活动,如饥似渴地阅读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书刊,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下了思想基础。

2

图为戴平万故居。

  一九二二年,戴平万以优异的成绩在潮州中学毕业,同年,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西语系(中山大学的前身)。进大学以后,他醉心于文学研究,研读了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也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郁达夫的处女作《沉沦》,曾经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五四”运动,他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已经有所认识,深深地感到来自现实的精神压迫,但是却又未找到自己的出路,他渴望着冲出旧中国的精神牢笼。这段时间,他积极支持、参加潮汕地区新文学团体“火焰社”,并经常在该社办的文艺刊物《火焰周刊》上发表文章和作品,揭露旧社会的专制和黑暗。一九二四年,在国共合作的革命高潮中,他投身于革命学生运动,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的征途,先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随即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五年以后,他目睹帝国主义制造的“六·二三”沙基大惨案,亲自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深切感到中国人民要解放,就必须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从而更坚定地走上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

3

图为红棉公园戴平万纪念展台。

  一九二六年,戴平万大学毕业,被党派往暹罗开展工作。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借“清党”为名,屠杀海内外革命人士,他在国外被特务跟踪盯梢,几经周折才脱离险境,回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开始了文学生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出路》所收的六篇作品,大部分就是这段时间创作的。

  一九二七年秋天,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率领“八·一”南昌起义的红军进驻潮汕,戴平万在上海得知这一消息,马上乘船回潮汕,准备参加武装斗争。船到中途,才知道因形势急骤变化,红军已撤离潮汕。他回到潮汕以后,在洪灵菲同志的家乡——红砂寮村匿居了一个多月,便乘船到海陆丰农民革命根据地,参加农民运动;后来,海陆丰农民起义失败,又经香港回到上海。戴平万在海陆丰农民革命根据地的时间不长,但是火热的斗争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他回上海后在各文艺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反映农民运动的作品,大多是取材于海陆丰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一九二八年以后,戴平万在上海从事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左联”成立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和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杜国庠(林伯修)、洪灵菲等一起创办春野书店,出版《太阳月刊》;还和杜国庠、洪灵菲一起成立“我们社”,创办晓山书店,出版《我们月刊》;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有关“左联”的筹备工作。“左联”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〇年,他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出路》《都市之夜》《陆阿六》,中篇小说《前夜》和《荔清》。钱杏邨同志在一九三年写的《关于<都市之夜>及其他》一文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称它们为“新兴文学的花蕊”,认为像戴平万这样的作家,在当时“只有很少数”。他刊登在《拓荒者》上的短篇小说《陆阿六》,还被作为“左联”时期的优秀作品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一九三〇年九月以后,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戴平万按党组织的指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基本上停止创作。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反帝大同盟成立,戴平万参加反帝大同盟工作,主要是负责发动码头工人和青年学生起来抗日。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有一段时间他被党派到东北搞抗日工作,回来后,在上海出版译作《求真者》、理论著作《俄罗斯的文学》,还在各文艺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他的散文《霜花》《万泉河》,随笔《沈阳之旅》,短篇小说《满洲琐记》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从这些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者纯真和庄严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4

图为戴平万的译著《俄罗斯的文学》。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除英、美、法租界外,上海被日寇占领,戴平万留在受日寇包围的租界里——“孤岛”坚持斗争,参加“文委”,是“孤岛”文学界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孤岛”,他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从事《新中国文艺丛刊》和《文艺新闻》的编辑工作,还负责《每日译报》的本埠消息版。此外,他和王任叔(巴人)、林淡秋等同志一起,参加文艺通讯员运动的组织发动工作,和梅益、林淡秋、钱堃等同志一起编辑《上海一日》一书;支持《戏剧与文学》《文艺》《文艺长城》等进步文艺刊物,为它们撰稿;还经常外出给工人和爱国青年学生讲课,作有关文艺问题的专题报告。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论文和文艺短论,有时也翻译外国通讯社有进步意义的文章,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苦菜》。他这个时期所写的文章,大多是针对时弊而发的,旨在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环境中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引导人们为正义的事业而斗争。他以“岳昭”的笔名在《戏剧与文学》上发表的长篇文章《一年来的上海文艺界》,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是一篇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章。他的短篇小说集《苦菜》,收录《苦菜》《病》《在风雪中》《哈尔滨的一夜》《过江》《佩佩》六篇作品。这些作品都取材于“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压迫、蹂躏东北同胞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寇统治下无以求生的痛苦生活,他们的挣扎和反抗;热情歌颂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的义勇军和游击队,以及许许多多在自己岗位上坚持抗日的爱国同胞。在艺术上,这些作品大都构思缜密,刻画细腻,语言朴实而委婉,能给人留下寻思和回味的余地。无论在思想深度上和艺术造诣上,《苦菜》都标志着作者在创作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5

图为《苦菜》封面。

  一九四〇年冬,戴平万从上海到苏北根据地,先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并当选为苏北“文协”第一届理事。后调苏中区党委主持《抗敌报》。一九四三年,由于工作需要,华中局调他到苏中区党校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并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课程。一九四五年夏在根据地去世,终年四十二岁。

6

图为戴平万生活照。

  戴平万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事革命文艺运动,并在创作上取得可喜的成就。历史是不会辜负每一个对社会有过贡献的人的,让我们永远缅怀纪念这位曾经在革命文艺运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吧!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六日

 

  相关阅读:

  罗清桢:在新兴版画运动火与血的洗礼中永生——南粤“左联”群英小记(1)

  冯宪章:17岁写的“诗歌里流动的情绪比火还要热烈”——南粤“左联”群英小记(2)

  任钧:我国现代诗坛一个陌生而又显赫的名字——南粤“左联”群英小记(3)

  陈波儿:集革命家、活动家、电影明星和领导者于一身的人民艺术家——南粤“左联”群英小记(4)

  杜国庠:潮汕第一位全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南粤“左联”群英小记(5)

  蒲风:诗人·烈士·时代的歌手——南粤“左联”群英小记(6)

 

  (文章选自《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作者饶芃子、黄仲文。标题有改动。)

  (图片来源: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