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角下南粤古驿道文化治理研究(7) 以钱岗古驿道为例
2023-08-31 下午 02:20   作者:郭婷婷   
分享

  3.2空间的实践——作为生活实践场所的物质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属于感知(representational spaces)层面[67],代表着社区群体创造、改变空间的手段以及方式,是制度和资本施展权力、运用策略的空间维度,是空间表征指向表征空间的承接。空间的实践作用于物质空间层面,主要体现为社区主体对空间进行解读进而行动,如对公共建筑、社区民居、旅游景点、公共道路等外在景观的改造,通过或是极具创造力、或是普通和常规的方式重新规划、改造、调整空间用地以实现社区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此过程中,生活惯习、社会网络、价值共识也就此被生产出来[68]。在旅游发展前,古驿道周边地区物质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农业用地、村庄用地为主,空间功能以农业种植、居住功能为主。在旅游发展后,当地社区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而是在融入自然资源与古驿道、乡村等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多元化、多功能、融入城与乡生产要素的人居形态。

  3.2.1民居景观生产

  布迪厄认为社区民居是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是居住者基本文化实践技巧习得的场所[69]。民居景观生产主体为政府和居民。自20世纪80年代起,钱岗古村的居民陆续从旧村迁出,搬迁到公交干道的两侧及周边定居。居民以自己生活的舒适及经济条件为前提条件进行房屋改造,朝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发展。而2016年以来,随着钱岗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和钱岗古村的保护开发,政府注重当地社区的建筑景观统一性,按照广府民居的特色风格,为民居建筑修筑了灰色瓦片的外檐,并统一采用白色颜料进行了墙体的粉刷,使得民居建筑统一变为白色墙体的、具有强烈广府民居风格的建筑。墙体采用色彩鲜明的燃料进行描绘,融入村落生活场景,展示一副和睦的乡村生活图景,建立起对过去、对乡村的想象、回忆与追忆。政府通过社区民居景观建设,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形成风格统一的村庄风貌,改变过去十多年来无序建设的杂乱现象,重塑当地风貌价值,彰显乡村特色。民居景观的建设也获得了居民支持。物质层面的改造有利于符号化景观的生成,也作为保护古驿道风貌景观的一种方式而存在。

  “钱岗古村外的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一定要谨慎,注重与古村古道风貌的协调”(A-03)。“这个白色的墙都是政府出钱刷的,上面的那些彩绘图也是他们请人画的,我们是不用参与的,改造后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再弄了,不过修整过后也是可以的,大家(的房子)都统一的也蛮好看,而且内部的(装修)他们也不会管,就里面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弄,这样做也能保持统一整个村庄的建筑风格,且保持了古建筑本色,我们都还是蛮支持的”(B-02)。

  3.2.2村庄道路生产

  政府主导进行物质空间的改造,推动当地环境的现代化改造,公共道路是其中重要部分之一。根据省政府调研报告显示,在活化利用前,钱岗古驿道留存段落仅约50米,破败较为严重,交通主要通过国道G105线与大广高速、派街高速等与外部交通网络衔接。古道周边村落的道路已硬底化,但古驿道与周边景区尚无公共交通接驳。钱岗古驿道主要以堆砌石块沿溪流方向砌筑而成。临水路基宽0.2米左右,位于路面以下,汛期被溪水淹没;另一面路基宽0.3—1.5米不等,视路面所在地面平缓程度而定;道路宽0.7米左右,采用石块不规则铺设。针对钱岗古驿道道路的破败情况,政府按照修旧如旧与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着手进行公路的修建与改造。外部道路按照现代发展要求进行水泥路建设,从进入村落开始形成路线明确的景观步道,改善之前因道路交错找不到方向的问题。内部道路保留村庄原有鹅卵石道路风格,意在突显和传达具有标识性特征的原始古驿道元素,形成钱岗古道风貌景观特色之一;道路内的小巷设置统一风格的板块宣传村内特色文化,“村胆石”②元素的提取意在凸显村民在农业时代顺应自然,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现在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精神寄托;“步步青云路”、“状元还乡”、“指点江山”等元素的提取融入钱岗陆秀夫、陆向晨等名人事迹,呈现钱岗特色的耕读文化、书院文化、状元文化等文化内涵,意在凸显钱岗古村的人杰地灵;沿河部分的景观步道与钱岗特色产品结合,糯米糍荔枝丰收模型、古井浣衣模型、建村开拓者模型等模型的设立则成为钱岗特色产品和历史文化元素的传递载体。它们是建构主体基于自己对地方元素与社会发展的认识而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的符号化提取。

  “这个道路以前很破破烂烂的,一下大雨就全淹了,很多地方也是杂草丛生,没人走的话就逐渐荒了,只能说村民平常走路没问题,那你要想拿来发展旅游可就难喽”(A-06)。“村落道路按照原有风格进行修缮,保持了原有鹅卵石小路的风味,村落内部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能够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A-06)。“政府在村落内部设置指引标志,改善村落道路交错导致游客难以找到线路的状况”(A-02)。

  同时,钱岗古道示范段建设启动后,政府在钱岗古驿道全线布置南粤古驿道统一标识。全线标识牌布置工作取得成效,各节点陆续开展,深化设计并着手施工。对于田园和山林等景观节点,针对性地采用“低干预、原生态”的原则和方法,在改造的基础上最大化保留原有植被,提升了古道周边景观,极大改善了古村人居环境,体现了尊重 原真性原则和以人文本的原则。

  “...根据钱岗古驿道周边植物以常绿阔叶林、灌木、草丛、果林、竹林为主的特点,进行了古驿道本体修复,设立标识牌、区域服务中心、驿站、驿亭等综合服务设施,交通、休憩、文化宣教、环卫设施,对古驿道本体、历史遗存及周边环境、标识牌进行维护...”(A-03)。“外部交通的道路由泥土路改为公路,道路两边设置钱岗古驿道及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标志”(A-02)。

  3.2.3公共建筑生产

  公共建筑在旅游社区物质环境营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建筑的修复是居民记忆一种符号化的物化载体,唤起社区居民的故时记忆,重新激发居民的地方情感。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村庄文化氛围,钱岗古村推动公共文化建筑的修缮与整改,为外来游客体验古驿道文化提供具象景点。政府多次调研了钱岗古村文史馆、西向更楼、古书院、村史馆、广裕祠、灵秀坊等历史文化遗存,认真挖掘钱岗古驿道背后的历史故事、红色文化,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强调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活化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强化了古驿道重点线路的活化利用。村史馆、文史馆、西更楼活动中心、南更楼村等文化旅游设施已经完成并对外开放,为旅游者了解古驿道的文化内涵提供载体。村庄内部最典型景点——广裕祠的修缮,融入陆秀夫的历史事迹,成为村内最大的符号化产品。专门设计和改造过后的钱岗古驿道景观,其道路景观、公共空间、景点建筑等物质实体与当地文化、知名人物事迹、村落集体记忆有效串联在一起。旅游景点的改造也为建构居民集体记忆提供了物质化载体,对激发村民文化认同、唤起地方情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以前很多当地特色的东西都不知道,原来更楼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个江城图居然是国内最早描绘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还被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就突然觉得我们当地的文化这么丰富,完全不需要去羡慕别人的”(B-11)。“政府重建了这个牌坊(灵秀坊)嘛,也没有说有很大的意义,但是看着还是比以前的好多了,我们自己心理也觉得有了个标志性的东西,有了个象征,就感觉有了点归属感”(B-01)。

  但是空间的实践也为钱岗古驿道和村落的发展带来了问题。原先钱岗村村民与古道共生共存,民居散落分布驿道周边,这也造就了空间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特征。随着现代化和旅游的发展,乡土性面临丢失的风险。当社区空间被资本逐利性驱动而被动进行“标准化生产”,必然会导致感知多样性的丢失。旅游带来了大规模批量造景,统一的景观使得当地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也同样带来了同质化的质疑。钱岗古村传统村落意象正在快速消失,新建的乡村集中居住社区与城市社区无异,其乡土性连同人们的记忆一同远逝,进而产生物质空间乡土风貌的“同质化”危机。

  3.3表征的空间——作为人际关系纽带的社会空间生产

  表征的空间属于生活经历(lived)层面,是居住和使用的空间[67],社区主体在该空间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充满了博弈、抗争和矛盾,属于被“空间的表征”支配的层面,二者的矛盾之处就在于在社会空间空间中,被商品化和官僚化所支配的空间和日常生活实际体验的空间的对立。该空间强调社会性,强调利益分配共享在过程和结果的平等性,体现为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和改造。物质空间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同时政府对于景观改造的态度也对当地村民的行为产生规范,对外展示了统一的形象,这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伴随着钱岗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及村落开发,旅游业逐渐发展。政府主动将古驿道与多种产业方式、产业形态相结合,以古驿道为载体,串联周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研发地方特色产品,推动特色地理商标的形成,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媒介进行传播和推广,营造线性文化休闲廊道,实现古驿道的辐射作用。社区居民生计方式由农业转为农业、旅游业、小型商业等多种方式混合的形式,旅游者、周边资本和劳动力纷纷涌入当地社区,促使社区空间由农业空间转向转变为以住宿、商业、服务业等功能为主导的空间地域,传统的农业要素与新形态结合,使得新业态和形式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多种经济方式的尝试为钱岗古驿道生产了多种优质的旅游产品,也带来了旅游人流。

  “钱岗古驿道是省政府重点推动的古驿道线路,保护修复工作已开展 5 年,前期已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要切实打造好‘高品质体验、高效能利用’的南粤古驿道,利用好已修复的古驿道,有效联动周边的旅游、自然、医疗康养等独特资源,开展广泛宣传,组织相关活动,培育假日短途游、户外爱好者深度游等优质旅游产品……”(A-04)。“古驿道现在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非常好的媒介,真的为我们这个地方带来了太多的优势。从 2017 年起,我们就开始进行调研、摸底,整合周边的古村落、遗址、建筑等旅游资源,并将水果、美食等可携带的产品形成 IP,举办众多节事活动和主题赛事,实现以古驿道为载体,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古驿道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推动了本地的农特产品往外销售,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文化内涵,也为本地的民宿业、文创产品提供了特别好的发展契机,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A-03)。

  产业的发展激发古村活力,并吸引了外来者进行创业。一方面,居民收入较之前有明显提升,社区开放性进一步提高,外来群体逐渐涌现;另一方面,更多居民也察觉到旅游发展的潜力并积极主动加入旅游发展中,同时这部分群体对旅游发展也有着更加清晰的发展意识和定位,明确当前的发展与完全现代化的旅游业模式仍有所差距,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这使得他们在居民层面做出了带头作用,形成更为规范的经营场所,以便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业形态的东西了,像很多奶茶店、文创产品店、特产售卖店基本都是年轻人开的,也很符合来旅游的游客心理,不像之前都是比较老套的都是一些饮食的的牛杂店这些”(C-02)。“……其实这里现在还不够完善,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还是比较凌乱、破旧……”(B-05)。“我们也希望能够发展成更完善的商业区,这样才能够更加规范,发展更加好。因为相对来说,本地人买菜都会去那边的菜市场,我们这里消费的主力还是外来者,或者说是旅游者,更加规范后不只是旅游者,居民也会过来,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大的人流……”(B-03)。

  政府对空间的新开发和规划为当地带来了多样化的经济方式,促进现代产业发展。但这也对社区居民生活空间产生了影响。普通居民由于自身权力的缺乏,在规划过程中被动成为空间的边缘者,参与开发权利让渡到其他主体身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村民和外来旅游者在同一时空进行生活、互动,带来“我者”与“他者”的空间碰撞[70],激烈时会带来冲突,缓和时能达成谅解。但钱岗古村居民对此并未产生抵抗心理,反而是表现出顺从、或者是不断调整自身实践以适应。这不仅体现了居民社会关系的转变,也体现了政府行为在居民生活空间层面的运行。

  “其实现在(10 月份)的话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倒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太多人,也就平时节假日的时候,或者有一些活动的时候,很多外地人过来,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他们来了倒也会带动消费,也不至于说达到人挤人、很吵的那种程度(B-08)”。

 

  (未完待续)

 

  注释:

  ②:村胆石指古代村民为了辟邪挡煞,在主巷道上和村口设“村胆石”或“石敢当”。至今,村民仍会在村胆石前烧香拜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参考文献:

  [67]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4;392-394.

  [68]孙其昂,杜培培,张津瑞,等“.规训—反规训”空间的生产——NJ市H社区公共空间违法侵占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39-43;50.

  [69]布迪厄·皮埃尔.2017.实践理论大纲.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0]周尚意.旅游与空间道德碰撞[J].旅游学刊,2017,32(04):1-2.

 

  相关阅读:

  空间生产视角下南粤古驿道文化治理研究(1)(2)(3)(4)(5)(6)

 

  作者简介:

  郭婷婷,广州大学管理学院/(中法)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

 

  (备注:本文为2022年广州大学管理学院/(中法)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原文收录于2022年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