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研究(3)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3)
2021-12-27 上午 11:30   作者:王河、李伟栋   
分享

  1.7名词解释

  1.7.1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属于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蔡靖泉(2007)、喻学才(2008)等对文化遗产的含义进行阐释,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传承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还可以产生经济性价值。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唯一性和整体性。罗琼(2016)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做了一个归纳,如表1 所示。

表1  有形文化遗产类型

1

(资料来源:罗琼(2016)》

  遗产一词,若根据《美国遗产英语字典》的内容解释,所代表的是继承、传承过去以及与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权。因此,在定义上,遗产可以解释为人类承袭过去先民所遗留下来的任何人、事、物,就像是一座桥梁,遗产联系着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以表2所列举诸家代表对于遗产的定义显示,遗产是一种超越法令束缚与地理界线的多元概念,它所代表的是超越有形与无形的事物,其重大意义(significance)与价值是受到每一个世代的人所尊重与认同,并且在每一个世代都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也愿意毫不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个世代。此外,遗产不仅是超越地理限制,甚至可以超越国界、文化藩篱与所有权属,这些传承自过去,又经过当代文化洗礼的遗产是一种以超然概念存在于你我之间的文化与自然表征。不可否认地,如同表2所整理的各种定义般,很多关于遗产的重要意义都是交迭在各种多元的定义之下,然而,Tunbridge 与Ashworth(1996)则对于遗产的本质提出了警讯,他们认为这个字眼不断地快速被扩大它的使用定义,结果导致于它的概念过度的被膨胀。无法避免的就是它已经无法用精确的概念去描述它,但接下来更危险的是,遗产在管理与创造上的本质将受那些夸大与看不见的问题所影响。

表2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

3

(本研究整理)

  文化遗产是旅游的客体条件,为旅游创造了活动基础。文化遗产旅游(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是指一种在文化遗产资源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旅游活动。 

  1.7.2原真性感知

  Wang N(1999)将原真性分为四个类型:客观主义原真性(Objective Authenticity)、建构主义原真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原真性(Postmodernism Authenticity)和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客观主义的原真性,认为原真性作为旅游客体固有的一种特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即绝对意义上的真实是不存在的(Bruner,E. M.,1989),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一部分人对于各种各样的事情,通过文字描述或肉眼察看得到的主观性论断,所以游客需要的那种原真性,并非客观意义下的原真性(Culle J.,1981),并不是真正客观的,而是被社会、学者或者其他某些人重新构造后形成的观念;那些事物本来就可能不是真实的但是被一些学者重新构建成为真实(Cohen E.,1988),从而形成某种符号化且具有象征性的原真性。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则认为,真假之间或许并没有严格的区分(Eco U.,1986;Baudrillard J.,1983)。存在主义原真性,则是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放松自己、放飞自我,在放下压力的状态下找到本我,从而体验到某种的“原真性”。

  原真性本来的单词用的是Authenticity,直译就是针对、原来的、忠实的、神圣的等含义,其在1960s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The Venice Charter)(1964),这个宪章,讲究要将文化遗产地尽可能真实且完整地的得到传承(转引自国家文物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原真性这个术语的概念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年代的人都有新的看法。

  在国内遗产界的研究中,“Authenticity”有“原真性”和“真实性”两种译法。例如,在关于建筑的研究中,罗哲文(1990)、刘临安(1995,1997) 都采用了“真实性”这一译法。就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在对“真实性”与“原真性”进行了对比后,基本上都采用了“原真性”一词,如张松(1999)、徐嵩龄(2005)。张朝枝(2008)、徐嵩龄(2008)分别从遗产保护的发展与变化、游客价值观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原真性的论述,张成渝(2010)则对英文单词“Authenticity”的含义进行了辨析,他认为遗产这一概念不能抛离时间维度来解说,而“原”字则可能科学地体现了时间这一维度。所以,将Authenticity翻译为“原真性”,可能是更合适的。当然,不同的翻译,有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对“Authenticity”这个单词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阮仪三(2003)则认为,原真性应该是用来衡量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之一,陈勇(2005)则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可能是对遗产的原真性造成某种不必要的伤害。陈亨尔(2010)从原真性的内涵角度来考虑,把它的四种类型,按照时间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概念做了综述性的评价。徐嵩龄(2008)也做了这一评述性的工作,但他是站在游客的角度出发的。行了评述。张祖群(2013)则比较了旅游界与文物保护学界对“Authenticity”这个单词的多种解读,并提出某个事物的真实性应该是发展性的,也就是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意思。

  1.7.3价值体验

  当体验的观点被引入到旅游产业后,游客的体验如何评估、体验的价值何在,就成为了新的问题。从体验的观点来看,旅游的本质意义,就是能够让游客感受到体验。因此,游客怎么理解,是有不同说法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根据所体验到的类别来划分。类别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别来自普通的生活经验导致或带来的体验。通常情况下,旅游就是去写景区景点,使得自己身心愉悦为目标而经历的某种带有社会性、休闲性和消费属性的短暂历程(李萍,徐春晓,2007),因此,游客体验要具有特殊性,毕竟旅游不是天天都会进行,不是每日都会发生。那些跟日常生活体验不同的体验,可以被称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Quan和Wang(2004)认为这是合适的,他们在自己构建的游客体验概念模型中,为了区别于日常体验(General Experience),他们分析了其他两种体验,即高峰体验和次要体验(Secondary Experience);其中,高峰体验是一种游客的旅游动机导致的缘起性动力,是能够表现在外部的,如果目的地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这个体验感受会更高;次要体验在外显了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满意度,它能够充分地显示出对旅游六大要素体验后,游客所获得的满意感。三者在体验的层次上,一般体验是最初级的层次,其次是次要体验,最高层次是高峰体验。一般体验是后两者的基础,没有前者的充分积淀,后两者也很难被发展,更难被扩充。

  (2)以体验的发生和过程划分。此类定义基于游客对实际景观的感悟或感受为基础。Ittelson(1978)发现,游客在旅游时,当地景区的环境和他们是否会参与某种活动,对于体验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活动,体验会大不相同。Milman(1998)在赞同Ittelson(1978)的说法的基础上,还做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游客的体验可以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游客所参加的景区内部组织的活动,对游客的期待、感觉性认知、情绪变化、心理状态的变化、精神层面的升华等,都会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根据上述定义,Milman(1998)提出一个游客体验的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2

图2  Milman(1998)研究思路

  综上所述,作者总结认为,游客体验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及其过程。该心理活动从筹备旅游开始便发生了,中间经过在旅途上的变化和发展,游览结束后返程等历程。这一体验,是和日常生活体验不同的,在此将游客体验特征分为四类:(1)功能性;(2)情感化;(3)认知性;(4)社会性。

  1.7.4怀旧情感

  怀旧一词在东方汉朝《西都赋》中有提到:“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此处的怀旧意思是怀念往事或是故人,在公元前几世纪荷马(Homer)作品《奥德赛》(Odyssey)史诗中提到的怀旧(nostalgia)一词源自于希腊文的字根,nostos是指回到故乡,而algos是指痛苦、悲伤、受折磨的情形(Holak and Havlena,1992),最早提出怀旧这个名词于论文中的是Hofer(1688),他把怀旧视为一种思乡疾病,经过前人不断探讨研究,人们逐渐对怀旧拥有不同的看法,从一种疾病转换成一种情绪状态上的表现,而现代的学者也在学术领域上探讨怀旧对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定义产生不同的看法。

  怀旧不只是一个词汇,更是记忆层面的探讨,Belk(1990)认为怀旧是由味道、物件、场景或是音乐旋律所触发心中的渴望,就像当你尝到过去出现在味蕾中的食物,就会唤起最先吃到这个东西的回忆或地方,这个渴望透过回忆产生情感。而Addis and Holbrook(2001)则认为怀旧不是过去记忆的重现,象是把记忆拉往回过去,就像是一个心中的开关,受到一个回忆的牵引,让记忆中的片段显现。Baker and Kennedy(1994)认为怀旧与情感有关,怀旧是一种复杂心理状态,是一种对过去的产品、经验或服务中透过情感连结产生的种种酸甜苦辣。怀旧是一种偏好,一种喜欢,积极的态度,或有利的影响人,地方或事物(Holbrook,1993)。

  怀旧会在脑袋中留下脚印,只要到了哪里生活过,就一定会留下足迹,不是在现实中留下脚印,而是在脑袋中留下记忆,而那些体验就会存留在记忆中,根据Goulding(2001)指出怀旧只能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触发个人的回忆,使其被激发。回忆不只是抒发,更是短暂地放空、逃离现实的一个瞬间,根据戴有德、李安娜、吕文博与陈冠仰(2014)认为怀旧是当人看到能勾起以往的事情或人发生的事情,能令人短暂地回忆起当时的种种,忘却现今的一种感受。渴望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情绪,怀旧就像渴望着回忆的感觉,程柏舒(2006)指出怀旧情感是个人对于旅游空间的一种记忆,在旅游过程之中,追求过去时光的重现,进而来满足现今渴望情绪的一种体验。

  综合以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怀旧是与人密不可分的存在,像Belk所说的那样在食物中、在行为中、在景色里、在气味中、在人名里;也像Goulding说的,怀旧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怀旧与我们共存,与记忆交织而成为我们的一部份,怀旧就象是我们的影子,在我们现实中与我们相随,不会介入我们的生活,但却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因为我们在未来碰到相同的事情或是情况或是行为时,就会回忆起那时候,那就是怀旧。

  根据蔡长清(2017)中引述Davis (1979)所提出分为简单怀旧、反思怀旧及诠释怀旧这三种怀旧类型。

  (1)简单怀旧(simple nostalgia):是指个人亲身体验过某件事情后,会有想要回到过去美好时光的想法,认为过去的生活比现在更美好,是对过去生活的唤起机制,这种想法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

  (2)反思怀旧(reflexive nostalgia):是一种注重个人内在情感的探索,当发生时不只是会向往,还会对于以前与现在做比较,判断、分析、探讨、质疑,这是藉由怀旧情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一种思考。

  (3)诠释怀旧(interpreted nostalgia):这属于个人内在情感层面的探索,对于怀旧的本质、来源、重要性及心理目的等,对于怀旧情感产生时所做得体验,产生进一步分析体验的一种类型。

  在探讨怀旧类型的研究中,后来Stern (1992)将个体与群体怀旧的部分,加以细分个体怀旧的部分,把怀旧用个体经验的部分分为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

  (1)个人怀旧:指个人过去的经验以及体验过的难忘物件作为刺激,所产生的怀旧情绪及触动个人内心情感的感受。

  (2)历史怀旧:指非直接体验或经验的,是透过想象力去缅怀过去发生的历史。

  综和以上所述,本研究以Stern (1992)研究怀旧所做的分类,他把怀旧分为个人怀旧与历史怀旧,把怀旧分为自己经历与经过,那些回忆难忘或是曾经触动过内心,只要再次看到或体验就会回忆过去,他还将未曾有过的部分当做历史怀旧,用想象的部份去体验,本研究就以此分类当作衡量构面的理论依据。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李伟栋,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设计与艺术学院外聘教师,广东省建筑与材料行业质量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设计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相关链接:

  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研究(1)——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3)

  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研究(2)——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3)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