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研究(1)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3)
2021-12-21 下午 03:22   作者:王河、李伟栋   
分享

  编者按:

  “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眼里一切都显示出一种梦境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开平的乡村,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是表面上它们还是很平静,很美丽的!”读到巴金先生的这段文字,虽不知道碉楼长什么样,却已心生向往,惦念已久的开平碉楼。于是,辗转来到开平碉楼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为例,探讨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的探索与思考。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两千多年岭南文化的历史;在第二部分:本编尝试从岭南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化与利用的角度,用绣花的功夫留住乡愁。

  城镇化进程在中国始终在持续不断地推进,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其城乡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历史古迹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对立与平衡。开平碉楼就属于这种大遗址。开平全市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其目前现存碉楼1833座,在开平市星罗棋布(开平碉楼官网,2019)。

  “原真性”出自希腊语,又称“真实性”、“本真性”,英文最后用了“Authenticity”一词(周亚庆等,2007)。这个词最开始出现在哲学领域,后来被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心理学家等社会科学工作者对这个概念和很重视。

  怀旧就是怀念往事或故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 《西都赋》曰:“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唐朝诗人杜甫《秦赠萧二十使君》:“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唐朝诗人元稹《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诗:“泪因生别兼怀旧,回首江山欲万行。”元朝学者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余亦六十有六矣,老冉冉至,怀旧凄然。”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人到高年,愈加怀旧。”老物件、老朋友、故乡,以及过去的日子,一直是怀旧型文学作品最常涉及的话题。怀旧是一种情绪,它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哲学,但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时尚。

  所谓忠诚,意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旅游研究中的“游客忠诚”很可能是从市场营销那里借来的,原来被参考的概念有可能是“品牌忠诚”或“顾客忠诚”。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高尔夫、旅馆等购买频率较高的或活动类的产品为研究物件的重要内容,开始借鉴传统企业营销手段,后来更是得到了来自学术界的关注。

  本课题的意义是: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宝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6);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某方面突出或者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本研究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开平碉楼而进行的 ,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选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课题通过研究,构建开平碉楼情境下的游客原真性感价值体验、怀旧情感和忠诚度的关系模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比较不同游客的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感和忠诚度四个方面的差异。

  (2)引入价值体验和怀旧情感这两个中介因子,研究原真性感知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机制。

  (3)为提升游客的忠诚度,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这也是本编试图探索用绣花的功夫留住乡愁,活化利用;这可能也是保护与传承,更新与发展的初心。本章节为《岭南建筑之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原真性感知、怀旧情感、忠诚度研究》专题研究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

  城镇化进程在中国始终在持续不断地推进,在这一大背景下,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其城乡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历史古迹或遗址的保护与荆棘发展之间,形成一种对立与平衡。开平碉楼就属于这种大遗址。开平全市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其目前现存碉楼1833座,在开平市星罗棋布(开平碉楼官网,2019)。受限于文物保护政策等条款,遗址区内部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同角度或不同程度、不同限度的制约,这会导致该区域内的整体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指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周边地区。而另一方面,曹师贞(2014)等学者认为,遗址区域内部的建设活动又会对遗址内的社会与居民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1.1研究背景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染、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国务院开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6);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某方面突出或者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本研究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开平碉楼而进行的 ,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选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研究背景的。

  1.11 现实背景

  为保护人类共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于1972 年 11 月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 17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and Natural Heritage),并在1976年发起且成立了世界遗产组织(World Heritage Organization,WHO)。(维基百科,2018年5月)

  当今景区的开发必须在保存与盈利两者关系中寻求平衡(樊娜,2010)。中国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等方面,坚持科学性与法律性并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环境的变革和对旅游产业的追求,导致一些具有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的消失速度在加快(刘琼,2006)。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开平碉楼作为广东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多方社会机构的共同关注。作者曾经与一些设计业同行到访过开平碉楼景区,也曾单独去那里寻找设计灵感。可以发现,景区作为住宅区,每天的生活起居,日益损耗,不可避免地会给碉楼带来一些人为的破坏或损伤。但正因为有人居住,所以人烟阜盛,乡村景色不至于没有生气,如此似乎又给游客别开生面。Massey D(2001)认为,地方特色来源于当地的植物(如油菜花等)、湖泊等水域、乡村景观和有特色的的民宿等,去过的人都会觉得:确实如此!

01

图为开平碉楼。

  可以说,开平碉楼景区给人的原真性感知相对是较好的,因此,可以说一些游客对开平碉楼是有一定的忠诚度的。但是这种忠诚度是直接来自于景区的原真性,还是景区现状所产生的的价值体验,或者还是我个人的怀旧情怀产生的,这不得而知。有鉴于此,研究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一个课题。

  本研究也是被这样的多重环境下联合催生的,通过文献查找和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终于确定了目前的题目。

  1.1.2 理论背景

  单纯仅以保护或保存文化资产所代表的意义却早已无法满足时代之所需,因为过去在面对文化资产的态度多数是民族主义下的思维(Cintron,2000:6)或是另一种以形式主义的保存与再现,但这样的文化资产保存观念是否过于狭隘甚或是过于单一化?国际间目前重视文化遗产管理(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或简称遗产管理)的趋势却已经给了一个清楚的答案。毕竟,文化资产到底是为什么要去保存它们?将来要留给谁?现在有时谁应该负责这一工作?最后它们又会是属于谁?这一连串的提问是每个时代都必须要有所自省的,这是面对当前文化资产转型的关键,同时也是管理(management)课题导入传统文化资产保存的契机。

  目前,开平碉楼具有两重属性,既是文化遗产,也是当地人赖以居住的家。“家”与遗产在所有权、情感和意义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被遗产化的“家”成为意义的综合体。“家”的私有性意味着特定个体或群体对“家”拥有所有权(DespresC,1991),业主可以自由地安排和展示日常用品并将游客引向固定的游览区域(Domenico M D,2007;Tuan Y F,HomeHarrison S,Pile S,Thrift N J, 2004)。

02

图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钻石楼。

  “家”作为一个不动产,所有者会设想很多方法来对这一空间进行利用,从而对自己进行于慰藉(Su X,2012)。但是,旅游所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活动,这会导致原生属性被淡化(李春霞,彭兆荣,2009)。上述“家”和遗产的对立源于遗产的生产过程,因遗产过去价值与现今符号价值间(赵红梅,2012)的不协调导致。遗产成为国家政权在全球的话语体系中竞争及谋取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工具,遗产价值的创造者被边缘化(Graeme Evans,2002),而原生价值却逐渐被它们的符号价值逐渐取代。因此,被遗产化的“家”成为了多重矛盾意义的综合体,面临地方意义的重构和变迁过程。

  有鉴于此,本研究既想通过开平碉楼的“家”的属性来体现建筑的原真性——这不单单指的是建筑部件,更包含了建筑及其空间的原始功能,游客通过实地体验能发现碉楼建筑的价值,也希望开平碉楼作为文化遗产能通过历史文物与当地文化引发游客的怀旧情感。这些,都将促使游客提升其对开平碉楼的忠诚度。

  经过文献搜索,作者发现,将游客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感与忠诚度统一关联起来的研究很少,大多是研究其中二者之间或三者之间的关系(陈超群,2008;刘晶,2015;杨艳荣,2015;江琴,2019;余意峰、龚晶、张朝阳,2017;赵彦凤,2017;梁雅丽,2019;黄颖,2014;杨晓燕,2018;张义、孙明贵,2012;谢涤湘、常江、陈惠琪 ,2016);而针对开平碉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景区的侨乡文化、建筑特色、旅游产品、景区管理等方面(庄晓平、朱竑、邓素球,2012;王纯阳、黄福才,2012;Ping Hong & Qiu,2012;岳艳明,2013;王纯阳、黄福才,2013;陈耀华、杨柳、颜思琦,2013;王纯阳、黄福才,2013;林敏慧等,2017;陈惠莲,李勇,2018;蒋婷、张朝枝,2019;张国雄,2004)。我们将在第二章介绍文献的研究成果,并在第三章建立研究模型来说明本研究的主要主张。

  1.2研究意义

  从研究的角度而言,要想将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感和忠诚度融合在一起,首先就要保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果丧失了原真性,则后三者的研究已经是另外的一类问题,如景点开发或景点扩建。这是因为,景观的原真性与景点的完整性,向来就是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遗产的申报必须经受所谓的“原真性检验”。

  1.2.1现实意义

  近年来,遗产原真性问题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原真性进入旅游研究领域始于学者对失真现象的批判,而且这种失真现象呈日渐上升态势。游客的验期望不能得到满足,遗产资产方的真实信息不能准确展示和传达,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正是遗产原真性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错位,从而不仅影响遗产保护的效果,而且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和遗产旅游地的形象。

  当代的社会文化发展是呈现多元变化的,尤其是在各种过去不曾有过的社会变革下,诸如:国内外观光事业的蓬勃发展、旧建筑的空间场域所衍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创意城市的构想与实践等,这些多元的文化变革使得文化资产所隐含的文化认同必须藉由更多元的管理方式来彰显其价值。

  如果遗产保存或者保护的目的,只是为了彰显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那么博物馆里的文化资产是否就足以担当此重任?又或者是无形的文化资产与有形的建筑资产该如何进行保存或保护?

  吕舟(1997)曾指出,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不仅仅是保护古遗物或探索历史,还因为这出自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保存或保护,还能更充分体现现代哲学精神的觉醒(赵鑫珊,2003)。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专家的意见也不太同意,因此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非常多的冲击与挑战(单霁翔,2006;陈淳,顾 伊,2003;陈耀华,赵星烁,2003)。但文化遗产的危机远不止于操作层面,朱祥贵(2006)认为其哲学根源是在于将人与自然相分离的机械论,伦理根源则在于以人类为中心的功利主义。

  文化遗产是祖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瑰宝,是无法被替代和进行价值衡量的财富之一(程浩、孙圣杰、张佳鑫、苏湖菁、连亚敏,2017)。本研究从旅游体验与怀旧情怀的视角出发,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真性原则,对文化遗产问题的忠诚度进行研究。

  针对原真性的争论和批判会促进遗产旅游文化内涵和体验的提升。从保护世界遗产的视角出发,“原真性”的提出,是对“非原真性”开发理论的批判,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在中国遗产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将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感和忠诚度融合在一起进行关联式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2理论意义

  遗产旅游是以遗产地为目的地的一种旅游产品,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家民族的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也能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与仰慕,并通过遗产旅游的方式,让社会民众更能够了解遗产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因此,提出能够融合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感和忠诚度关系的研究模型,也可以为古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将原真性、价值体验、怀旧情怀和忠诚度四者纳入同一框架下进行探讨的不多。文章探讨开平碉楼景区游客原真性感知、价值体验、怀旧情怀和忠诚度四者之间的关系,以价值体验与怀旧情怀为中介因子,探讨游客原真性感知对忠诚度的影响机制。

  文化旅游可以强化文化内涵,提升当地的人文思想,也可以让遗产景区旅游充满了生命力(刘嘉龙,2013)。类似于开平碉楼这种物质遗产,既是生活的住宅,又是一种活文物,双重的使用性质需要一种最优的策略组合(刘德谦,2005)。

  一方面,古镇旅游的火爆为古镇带来旅游经济收入,带动古镇居民就业,另一方面也给古镇带来了难题,大量涌入古镇的游客制造的垃圾数量惊人,有些未能及时处理,破坏了古镇环境;过度商业化让古镇的“古”味逐渐消失,在破坏古镇宝贵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古镇旅游口碑。长此以往,对古镇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如何让资源保护与利用二者兼得”、“如何提升游客体验度”是开平碉楼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真实性的探讨有利于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古镇资源。

03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假期受大量游客青睐。

  作者认为,这种探讨,也将有利于开平碉楼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开平碉楼的综合原真性高低,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李伟栋,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设计与艺术学院外聘教师,广东省建筑与材料行业质量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设计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