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成果展之华师篇(3):创校先贤林砺儒
2020-04-06 上午 09:45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 陈海平   
分享

1

(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照片)

  林砺儒是当代著名教育家,1889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一个书香世家, 1911年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学成归国,受聘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学部主任。1933年8月至1941年5月历任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勷勤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勷勤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此后又曾任职(教)于桂林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等职。自日本学成归国至1977年1月因病辞世,他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60年,坚持不懈地办学育人,不断为发展教育奔走呼吁。

  一、献身教育

  林砺儒先生被称为是“忠诚而勤恳的教育家”,他首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师,在任文理学院院长时期,学校行政工作虽然繁忙,但仍坚持每周主讲师范教育这门课。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抗战期间,学校反复迁徙,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将家里四个孩子(其中包括一个待哺的儿子)和妻子全部送回老家,自己则跟随师生奔波在学院迁徙路途之上,正是由于林院长的认真负责,保障了学院迁徙过程中校产的完整,据说,当时全省乃至全国之内迁院校,校产保存最为完整的,当首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2

省立文理学院在抗战时期的迁徙路线示意图(该图由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绘制)

  林砺儒先生执着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他钻研师范教育理论,在这一领域颇多建树。同时,也积极探索创新师范教育实践,创造性的在学院开展针对中学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突破一般大学系科的课程系统,根据地方中学教育的实践,构建培养“一专多能”的中等师资课程体系。《勷勤大学教育学院课程编制原则》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其中对于课程设置的规定如下。

  “教育学系:本系课程, 第一、二年级除工具学科外, 为教育的基础学科, 及一般社会的人文的基本学科, 至第三、四学年始设较专门学科。

  文史学系:本系课程,包含本国语文及中外历史。第一、二年级文史并重, 略无偏畸:三、四年级分国文、历史两组, 较偏专门, 俾作精深之研究。又以本院重在培养中等师资,故本系课程之编订,教育科目几占总数四分之一, 而于国文、历史二科之教学法,尤所注意。盖一方期学子于文学、史学上有所贡献,一方又期学子为中学之良好文史教师也。

  数理化学系:本系课程,包含数学、物理及化学三科。一、二年级所授多为基本之共同课目,三、四年级分为数理及理化二组,俾得作较专门之研究。

  博物地理学系:本系课程,包含生物、地理及地质三科,故课程之编制,与其他大学甚异其趣。一、二年级均为共通课目, 三、四年级分为生物组与地理组,课目多涉专门,以便作较精深之探讨。” 

 

3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林砺儒。

  

  二、思想进步

  在师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林砺儒先生并不局限于教育本身,针对当时教育救国的思想,他指出国家衰弱的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腐朽,单靠教育不能救国,要改造教育必须改造社会,教育只能配合政治,并且受生产发展的制约。他认为救国首先需要改造政治、改造社会,没有好的政治,就没有好的教育,教育应服务于好的政治。

  林砺儒先生在留学时即受许崇清先生的影响接触马列主义理论,回国后,也很重视学习马列主义,常以马列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问题,为了能阅读这方面的书籍,还特意叮嘱即将赴日本留学的阮镜清,为其代为购买在国内不易买到的马列主义著作。(阮镜清,林砺儒对广东教育事业的贡献,《林砺儒教育思想研究》,黄家驹、何国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105-110)

  林砺儒积极聘请进步学者在学院任教传播进步思想,其中郭大力教授《资本论》,张栗原教辩证唯物主义、西洋哲学史(当时课名新哲学、哲学思想发展史),陈守实教中国通史,林仲达讲社会教育、教育社会学……这些课程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讲的,这对学生接受马列主义起到了启蒙作用。同时,还邀请进步学者邹韬奋、钱俊瑞、杨东荪等人来学校做时事报告。

  林砺儒鼓励支持学生开展进步活动,在听闻进步学生关景霞所在的战教社要搞一个《抗战教育》的杂志需要支持时,林院长马上在学校拨了200块钱帮助出版了几千本杂志。林老同情进步学生,关心青年,1940年8月,在得知江苏教育学院进步学生凌志谦、高若容、汪季昆、冯荣光、陆万里等数人因所谓思想问题被反动政府退学后,不顾当时民国教育部不准这批学生转学的禁令,批准这些学生转学到文理学院社会教育系学习。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文理学院被反动政府定性为“红色学院”、“小延安”,林老也不见容于当时的反动政府,1941年5月,国民政府下令免去林砺儒院长职务,为反抗政府暴行,学院师生自发组织了“挽林运动”,教师代表团(梁溥、盛叙功教授等组成)和学生代表团都到广东省政府所在地湛江请愿,虽然斗争未能留下林院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挽林运动”也体现出师生对林院长最简单、朴素的爱,体现出林院长育人的成效显著。“挽林运动”中,林院长有感于师生之情谊与抗争精神,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校歌,鼓励师生挺起胸膛、放大眼孔,去探索真理之光、广布文化食粮。

4

 

  三、心系学院

  林砺儒先生即便离开学院,也牵挂着文理学院的广大师生,牵挂着学院的发展。1946年,文理学院学生吕刚华、揭培之、罗杰林、杨芷芬等七人,被以“思想不纯,不守校规”为由勒令退学,当时在广西桂林师院任教务长的林老刚好因事回到广州,得知此事后,当即把这七人转入桂林师院继续学习。

  1957年4月30日,已是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先生到广东视察工作,还专程到以广东文理学院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华南师院视察,同陈唯实院长等领导长谈了一整天,并对全体教师做了关于师范教育问题的报告,随后,林老又向广东省政府建议,应想方设法为华南师院创造条件,使它办成为重点院校之一,有计划的增建课堂宿舍,彻底结束当时茅棚校舍的历史,并建议华南师院应多招收学生,多聘教师,多添置和更新各种教学设备,并提议要把原来贯穿于华南师范学院院内的那一段广九铁路的路轨迁出校外,以免影响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课程》,《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概览》,中山图书馆,1937年3 月

  2.阮镜清:《林砺儒对广东教育事业的贡献》,《林砺儒教育思想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05-110

  3.华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华南师范大学校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31

  4.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华南师范大学校友口述实录》,2018年7月(未公开出版)

 

  相关阅读: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成果展之华师篇(1):林砺儒院长主政文理学院最后两年的回忆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究成果展之华师篇(2):关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的一些建议

 

  (本文选自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陈海平:《创校先贤林砺儒》,收录于《中南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综合研究》一书中,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317-319页,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