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俗文化(二)
2017-06-13 上午 10:5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爱程旅游网   
分享

  5. 舞火狗

   “舞火狗”源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该活动始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舞火狗仪式是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活动,每个少女要参加二至三次的舞火狗活动,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中秋团圆之夜,月光皎洁。未婚姑娘在家吃完团圆晚饭后,来到地塘集中,由年长有“福份”的妇女给她们化妆。她们的手臂、腰部贴上黄姜叶,用山藤缠住,头戴竹帽,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舞火狗的主要程序为祠堂叩拜先祖、地塘歌舞、灶头(厨房灶前)舞拜、菜园舞拜、溪边卸装等。在活动中,男青年跟在“火狗姑娘”队伍的后面,烧一些炮仗,驱邪助威。舞火狗的民间色彩甚浓,颇有特色。

1

  6. 五凤朝阳

  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特有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凤舞起源于明代洪武二十八年,那时平海所城才刚建成。凤为祥瑞之鸟,象征美好、吉祥,凤舞是群众祈求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凤舞表演者有7人,一个是“游海仙”,手拿仙扫、金钱,负责唱台词、指挥;一个是牡丹花,又称凤旦女伴;另有5人扮凤鸟:凤凰、山鸡、孔雀、大蓬鸟、翠雀。还有7人负责伴奏,用的是小唢呐、大钗、锣、“木咚打”等民间乐器。凤舞把北方的地方舞蹈文化带到了平海,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将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融为一体,5凤造型各异,表演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2

  7. 惠州木鱼书

       木鱼书说唱是一种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木鱼歌唱本,内容大多数是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通过说唱的方式表现故事的内容就是木鱼书说唱。木鱼书大多流行于广州方言区域,惠州民间亦广泛流行着木鱼书之类的唱本,多用惠州话说唱,可称之为惠州木鱼书(说唱)。清末、民国初至解放前,惠州民间流传的木鱼书唱本主要有:以反映封建时代不甘贫贱,变贱为贵为内容的《梁四珍》;有反映受封建家长摧残、虐待为内容的《金叶菊》;也有以自叹苦命为内容的《王老赞》。此外,还有《花笺》等一类内容比较低级淫秽的唱本。这些唱本,大多数为七言,押韵,唱起来很顺口,因而很容易学会、传唱。演唱者多为行乞艺人与城区内一些略懂文字的妇女。演唱时,说唱者先唱一段,唱完一段便用说话解释一遍,从头至尾都以此种方式进行。行腔演唱多以半吟半诵的方式。至一小段结尾字便拉长音,非常动听。当演唱至情节动人之处,人们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喜、怒、哀、乐随之变化。惠州人有曰:“金叶菊,十人听,九人哭”。可见,解放前木鱼书说唱在惠州民间不仅妇孺皆知,流传深广,而且拥有很多的听众。解放后、随着新生活的开始,人们的欣赏习惯亦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曾一度长期流行于惠州民间的说唱艺术才逐渐消失。

 

  8. 客家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原流行于广州方言地区,多是一些民间艺人手持一个形如杖头木偶的木雕龙船,又称龙舟,穿街过巷,沿门卖唱。演唱时敲小锣鼓,称为龙舟说唱,又有人称“乞儿歌”。惠州在解放前,城区和郊区亦见流行龙舟乞儿歌,多用客家语言,称客家龙舟说唱。客家龙舟是在客家山歌、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它吸收粤语龙舟的表演特点,与客家民间说唱艺术结合为一体而具有地方特色。客家龙舟起板和过门大致像粤语龙舟,每句结尾的音亦与粤语龙舟相同。不同的是,过门可用锣鼓,也可用竹板代替。唱词以七言为主,押韵。每唱一句,过门一次,共唱五句为一段。句式基本上与五句竹板歌相同,可说是五句竹板山歌的变化和发展。演唱者多为行乞艺人,他们手持一个木雕龙舟,每逢端午节,沿街卖唱,唱完后还拉动龙舟上划船的小木人,表现划龙舟动作。说唱内容除了流传的《梁四珍》《金叶菊》《王老赞》等唱本外,还有爱情故事、历史故事等等。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渐好转,以唱龙舟为业的行乞艺人亦逐渐少见。但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的客家龙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