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赋予时代使命的文字演进探究 华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书征文(3)
2021-10-04 上午 11:00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赖汉梅   
分享

1

  题目:《中国文字之发生与演进》

  年份:1937年

  作者:崔兆惠

  学校及学(院)系:勷勤大学文学史系

 

  富有美感、端正的繁体字,整齐划一的竖排排列方式,多处可见的“之”“乎”“者”“也”,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20世纪初,一位身穿长衫在战火纷飞中一笔一划书写着的学者仿佛跃然纸上。《中国文字之发生与演进》,现在看来很普通大众的选题,却是对那一年代关于文字学者思想最宝贵的历史呈现。崔兆惠先生在参考《淮南子·本经训》《易系辞下传》《段王裁·说文解字叙注》等相关文献著作梳理我国文字产生由来及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围绕中国文字改革及其将来趋势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促进我国文明发展的建议,侧重于文字应用推广问题的解决,与当时的文化大众化运动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故欲研究世界文明发达,不可不探求我国文明发达史,欲探求我国文明发达史,不可不研究我国文字之发生及其演进也。”作者从文字产生的意义入手,于绪论中分析了文字复杂的产生历程、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人类思想发达的缘由正是文字由繁趋简、由难趋易、由劣拙趋精细的演进,认为文字的演进变化对文明的传承具有关键性作用。从此处便可以得出作者此论文选题的意义重点不在于梳理文字的历史,更在于文字的发展肩负的社会功效。

  该文章篇幅总计4万余字,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分为绪论、中国文字之产生、中国文字之演进、中国文字之改革及其将来之趋势共四章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其中,作者用约29750字的大篇幅来论述第二、三章,主要以传说为研究基础论述中国文字的产生经历了结绳、八卦、仓颉造字三个阶段。紧接着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甲骨文—金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顺序论述中国文字的演进过程。虽然早在周代就出现《史籀篇》和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研究文字的著作,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还很少有这样系统性地梳理自仓颉到汉初的文字发展脉络。那么梳理如此悠久复杂的中国文字产生与演进发展史后,文章就算完了吗?作者的重头戏自认为恰在第四章。

  根据我国文字演进历程的梳理,作者引出我国文字由于长期封建君主专制、生产方式进步迟两大原因局限于象形文字的观点。早期,西方国家文字已由象形文字演变为欧西文字拼音文字,而象形文字较于拼音文字来说,作者认为有三大缺点:学习困难(字形结构复杂、读音无一定规律、字义一字多义);不合现代生活(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文字输入操作不易);与近代文化格格不入(导致中西思想翻译差异、文化难以融合)。“然则此种文字是否足以满足我国人民之需要,而长久保存之乎?此种问题,实为今日所必须解决者也。”显然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文字在作者笔下形同罪大恶极的杀手,指出其导致当时教育不普及,民智不开;学术不发达,文化落后;与世界隔绝;阶级隔绝四大罪行,可以说就是民族振兴的绊脚石。这一观点如今读来真的是非常新颖、独特,似乎没有我们现在有的对古文字的尊重与热爱,但吃不饱哪管穿的好,看似有韵味的繁体字和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中国文字光有艺术价值,却不具有实用性、普适性。这与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有共通之妙,否则百年后的读者恐怕也很难理解抗战时期一篇4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论述了。

  对中国文字局限性的观点也不是作者所独有的。时代巨浪下仍被铭记的“钱玄同”“蔡元培”等学者,亦是满腔热血,怀有教育报国的理想,带领了一次次的文字改革运动。文中阐述的四大影响颇为深远的文字改革活动,如简体字及手头字、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拉丁化,可惜都没有善终。作者就我国文字之演进史、世界文字之演进史、实用性三方面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国文字之将来,必采用拼音文字,已无疑矣,然而拼音文字之在我国潜有势力者,尚有两种:国语罗马字与拉丁化二者是也。”回看21世纪现今对普及文字学习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起源便是1949年8月25日,毛泽东收到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的来信,信中提出“中国文字应走拼音化道路”。可见其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1938年初,民族危亡的危机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了广大国人深层的文化反省,文学创作前所未有地与民族命运、现实生活联系到了一起。该论文,从题目来看似乎是在研究文字发展本身,但实质上更在于研究促进教育普及化、文化大众化的文字演进发展路径。“余深望一切文字革命之学者,各自破除门户之见,放弃宗派观念,放弃领导权之争夺,认识国语罗马字与拉丁化之理论与拼法,共同努力于中国文字革命之工作,以完成中国文字改革之使命。”体现了当时学者矢志教育报国的爱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应当锤炼过硬本领,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祖国的发展,承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该论文对现研究学者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

  《儿童保育活动的国家化:从强国强种到抗日救亡——华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书征文(1)》

  《悟先辈之精神,传学术之火炬——华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书征文(2)》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