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农刊》的办刊历程及其社会影响
2021-06-13 下午 04:30   作者:韶关学院 邵晓军   
分享

  《岭南农刊》是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农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于1934年创刊。该刊主要刊登农科学术研究性质的论著,“多专门讨论,目的不仅为一般人读物,且作各种专科之参考”。岭南大学农学院办学期间教职工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主要发表在本校农学类杂志上或出版为专著,曾对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40—1944年在韶关坪石办学期间,尽管办学条件艰苦,岭南大学农学院的仍然开展了大量的农学调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粤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岭南农刊》的出版状况,可以为我国早期科技期刊的办刊历史提供资料,本文从《岭南农刊》的办刊宗旨、风格和载文内容入手,挖掘其在农业和农村改良、学术记载和大众传播、宣传抗战和服务地方等方面对华南地区高等教育和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创刊宗旨

  《岭南农刊》创刊于1934年,是岭南大学农学院创办最晚的学术刊物。农学院自1922年开始创办期刊,先后在国内出版了《农事月刊》和《岭南农刊》等刊物。《农事月刊》是农学院面向国内发行的中文期刊,1922年创刊,1926年改为《农事双月刊》,至1932年第9卷第3期出版后停刊。为能继续将《农事月刊》提倡农业,倡导农业改良的宗旨发扬下去,在时任农学院院长古桂芬的主持下,创办了《岭南农刊》作为《农事双月刊》的延续。

 1

图为《岭南农刊》。(图片来源于网络)

  岭南大学农学院总结办刊经验认为,长期以来所办刊物均由农学院独立承担,势单力薄,不能持久,为改善办刊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农学会共同创办了《岭南农刊》,以恢复农学院国内的刊物发行。《岭南农刊》创刊的原因和初衷在其创刊号的卷首语中列出了4点:

  “盖闭门读书,不理事务,已非当今学者所应为,更非学农者所宜有,处目前农村破产之日期,种种问题,应急起直追共同研究其解决之方法,藉文字以播之四方,且为声气之助,冀得共鸣之应,此农刊所宜复版者一。吾粤地处南服,风土气候,既与他省迥殊,农事因之而自异。凡对本地农作之情形,改良之方法,不能不著书报,俾从事农殖者,有所观摩依据,而底於至善。此农刊所宜复版者二。向者有以为农刊虽为一种宣传品,但毫无实用,直接不能裨益农民,盖农民知识程度太低,之无未识者多,未能接受一切高深论调。其论虽属事实,然阅者者之中,将本刊所载而介绍农民者,不乏其人,又有志于新农业而欲广其见闻者,亦复不少,此农刊之所宜复版者三。现在国内学术机关,虽无声无息之一中小学校,亦多有刊物之印行,我校为南服大学之一。声誉素隆,农学院之成绩,亦为地方人士所称许,倘无刊物之流布,则无异自绝其喉舌,此农刊之所宜复版者四。”

  由此可见,《岭南农刊》的创办主要是为了改变学者闭门读书的现状,号召农科学者们群策群力,解决当时农村发展、农业改良的问题,将农学科学知识广泛传播;又因广东地处南方,农作物的种植、改良方法有其特殊之处,需要文字记载、传播,供农业生产者参考、改良,以改变中国农村、农业发展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华南地区农村、农业的发展。其办刊的宗旨充分体现了办刊者将高等教育和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广泛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国内外农村发展方向的初衷。

  《岭南农刊》自创办以来至1936年共出版2卷6期,发表了大量农业学术研究及农村发展相关的论文。先辈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播行为令人敬佩,其丰富的成果也对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当时“强寇肆虐,烽火弥天,暴力南侵,羊石沦陷,运丁阳九,学校播迁”,刊物于1937年休刊。1942年在粤北坪石复刊,出版第3卷第1期。1944年出版第3卷第2期后停刊。

 

  二、办刊风格

  邹韬奋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好的刊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岭南农刊》办刊期间,正是时局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岭南大学也因战争暴发而数次迁校,办刊条件极为艰苦,其栏目格式,版面风格各卷稍有不同,但刊登内容一直保持“农林学之文字”。

  (一)封面设计

  期刊封面是指期刊的外表部分,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岭南农刊》封面设计朴实素雅,简洁明了,字体简捷大方,给人以学术氛围浓厚的感觉。《岭南农刊》的封一各期风格基本一致,包含了刊名、出版年、卷、期号、出版者和期刊要目(如下图所示),现在部分期刊封面设计的要素。封二和封四多为广告,主要刊登农业相关的农产品、肥料、种子等广告信息,以及国内农业类刊物的发行信息。封三为版权页,常在页眉处标明“本刊文字非经特许不得转载”的字样,内容包含投稿章程、本刊定价、广告价目和版权信息(顾问、编辑、出版者、发行者、印刷者等)。

2

3

  (二)版式设计

  期刊版式,是期刊的版面格式,是期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刊物的特点和风格。版式设计是指在期刊既有的开本上,对刊物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使刊物既能从视觉传达上方便读者阅读,又能与封面设计、整体装帧等外部形式协调一致。《岭南农刊》采用16开幅面,版心偏小,页眉单页排文章标题,双页排刊物名称,页码位于页眉靠近切口处。正文文字自左而右通栏排列,字体以宋体为主,补白、广告页采用黑体或仿宋等字体,各级标题和正文字号不同,层次分明,使期刊内容与形式均衡统一,清晰易读。

  (三)栏目设置与行文风格

  《岭南农刊》创刊时的栏目主要是论著、农艺、病害、森林、渔牧、园艺、调查、摘录等,从第2期开始不设栏目,但刊载内容仍以农业学术研究类文章为主,有部分翻译、调查和农村经济生活类文章。学术研究类文章专业性比较强,但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普通百姓也可依照文章所述方法进行操作。如邵尧年在《艺菊试用短景法催花之经过》中描述催花的试验方法:“自八月十五日起,每天自下午五时,用黑布(黑斜土布稍厚密不透光线者)遮盖四面,使不透露日光,黑布垂下距地面五六寸,以便空气流通,至翌晨八时止,乃将黑布揭去”,文中配有遮盖棚的图片。在后续的试验过程中用表格记录了每日的株高、叶数等数据。这些语言描述、图表运用显得朴实无华、易于接受,实用价值很高。农村经济生活类文章也十分接近农村生活,在叙述上如同学者与农民聊天、拉家常。如谢扶雅的《“士”和“农”打成一片》,在文章的开头写道:“农刊编者见到前期岭南周报上发表了我几句不三不四的想到农村去的话,便缠住我要文章。老实说:我哪里配给农刊写东西,讲到农业知识,当然丝毫没有,讲到农村经验也是半点全无。”使人感到亲切,且充满了趣味性。

  《岭南农刊》发表文章的研究内容以南方经济作物、植物病虫害、家畜、水产饲养等为主。柑橘、蔗糖、荔枝的生产、贮藏、病虫害最多,在出版的8期中,几乎每期均有柑橘的研究,共发表14篇柑橘研究的论文,蔗糖和荔枝等方面的研究论文8篇。家畜涉及猪、牛、鸡、鸭等,水产包括鲩鱼、豚类等。还有各国农业、农村发展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如“日本的农村”“丹麦的经济生活”“坪石镇及其附近之农村概况”等。

 4

图为《岭南农刊》内图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岭南农刊》的办刊风格,从封面设计、载文类型到行文特征不仅适合学术记载和交流,也可以供部分具有阅读能力的农业生产者学习和参考,既有教育意义,又有传播价值。

 

  三、社会影响

  (一)宣传抗战

  1938年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学迁往香港,借香港大学校舍复课。但时任农学院院长古桂芬及李沛文等认为:“惟是香港究非研究农业之所”,有了初步迁往内地的想法。同时根据当时国内的局势,他们提出“发展大后方的农业生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力主农学院迅即迁入内地,以促进内地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于是计划迁往粤北坪石。1940年在古桂芬等人的努力下,岭南大学农学院迁到坪石复课。

  1942年《岭南农刊》主办者深感国难当头农村、农业的重要性,“抗战数年,武器远不若敌,而仍百折不挠与之周旋者,则以农村为之后盾也。”也意识到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农学刊物之一,肩负发展农村、改良农业的重大使命,必须有自己的刊物来宣传农业科技,决定再次出版《岭南农刊》。“本刊既为国家复兴基础之刊物,则应时复出,以赴国难,更为情势所当然。”《岭南农刊》复刊的宗旨也在“改善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唤醒国人,共同抗战”这一重要使命。

  岭南大学农学院迁移坪石两年后,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各项工作也逐步走上轨道,趋于安定。在校的教职工也各尽其职,在新的农业环境中,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为能及时将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岭南农刊》在艰难的环境中再次萌发生长。

  (二)服务地方

  《岭南农刊》在坪石共出版两期,封面、版式、出版内容均与前期一致,页码虽由原来的200余页,缩减至60页左右,但战乱时期,仍能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足显农学院教职员工为抗日救国所做的努力。从发表论文的内容上看,不但有前期研究成果的延续,也增加了不少粤北当地的特色研究。如“柑橘贮藏试验(下篇)”“潮柑病虫害防除工作报告(二十七年至三十年)”“福建之柑橘害虫”“蔗糖增产问题”“广州荔枝丰凶与气候问题(二)”等,都是前期发表成果的延续。而 “广东油桐之展望”“牛瘟预防及扑灭本省牛瘟之意见”“坪石镇及其附近之农村概况”“陆稻品种之初步观察(一)”“粤北农场经营问题”等,则是结合当时、当地的农业作物、农村发展产出的成果。尤其是“牛瘟预防及扑灭本省牛瘟之意见”一文,该文因了解到“去年粤北因牛瘟死亡之数目,经调查所得,仅由罗家渡沿武水北上至坪石,不过十余华里,其两岸各村死亡之耕牛竟达百余只,三四月以来,坪石附近时有散发之牛瘟病,至今死亡牛数已达四五十头”,耕牛的损失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作者更是深感“扑灭牛瘟乃增加粮食之最先课题;而增加粮食生产,更为抗战胜利之基础,是以粮食不可不增加,牛瘟不可不尽力扑灭也。”于是将预防和扑灭牛瘟的方法撰写成文,广为传播。“坪石镇及其附近之农村概况”“粤北农场经营问题”“我国战时粮食问题”也均是农学院学者结合国内外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坪石发现状,而提出的针对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卫生状况、农村教育、农业贸易和粮食贮备等方面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且在字里行间也多有“故改良坪石之农业,使粮食增产,也即争取抗战胜利之一途也”的支持抗战的宣传。足见当时《岭南农刊》的出版不仅在农业、农村的改良有巨大贡献,也展现出主办者胸怀祖国,积极传播知识,宣传抗战的赤子情怀。在粤北乃至华南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的发展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5

6

图为民国廿四年四月十四日出版的《岭南农刊》第一卷第二期刊载的《汕头附近柑橘栽培法之考察及改良之建议》。(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结语

  《岭南农刊》从创刊至停办历时十年时间(其中1937—1941年被迫中断),出版10期共88篇文章。相比现在来说,发表论文的数量微不足道,但其办刊理念、学术成果和宣扬的精神,对华南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