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石头世界:霞厝村
2022-03-29 下午 02:19   来源:陈国荣   
分享

  在汕头市潮南区的雷岭镇,离镇区西北方向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地处海拔三百多米的山腰上,因为海拔高,常年可见云雾笼罩,霞光环绕,因此就被称为:霞厝村。

  厝字在潮语里面,就是房子的意思,霞厝,顾名思义,就是霞光洒照在房子上。霞厝村是汕头区域内海拔最高的自然村。

  霞厝村始创于明朝末期的崇祯年间,当年应该是为了逃避战乱,先民才会选择来到这里,深居在此偏僻的山腰之地,远离世间的烦扰,过着深居简出的田野生活。

  霞厝村现有山地面积4000多亩,耕地面积300亩,总人口2600多人,400多户人家。经济基本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番薯等,水果经济作物有青橄榄、荔枝、龙眼、香蕉等。村民以蓝、刘、吕三姓为主。

图为霞厝村口俯览山下风光。

  另外,现在的霞厝村有一个特色产品,就是专业制作宗教用的大柱香,也叫“潮汕大贡香”,一柱大贡香一般都有2~3米高,直径比成人的手臂还粗,红色的大贡香上,有着精美的彩绘,和各种装饰。大贡香的价格不菲,但可以满足不同信众的消费需求,“潮汕大贡香”不单只是宗教用品,更是饱含着潮汕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也是霞厝村民众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图为霞厝村的大贡香。(图片来自网络)

  建在半山腰的霞厝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建筑,在这里,所有的建筑物,包括民居,路道、坑沟,厕所,猪舍等等都是以花岗岩石块垒砌而成,这应该是在选用建筑材料时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缘故吧,因为村子地处半山腰,石头就是天然的建筑材料,又因为是依山而建,所以出现了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村貌景观,大大小小的石头互相镶嵌,巧妙地构建出来了一堵堵坚固的墙壁,一座座熬了百年甚至几百年风霜的石头屋。

  这种石头屋子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房子建筑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因地制宜的取材原因之外,是否与先民躲避战乱时的迁移路线经过闽南有关系?这目前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证实。

  石头屋子冬暖夏凉,坚固抗风,若是沿着石头砌成的台阶路,一层层地往上踏行,看着两旁高矮不一的石头房屋,听着屋子后面山坡上那些摇曵的树木发出的婆娑响声,还有石路边小山沟里淙淙流淌的泉水与石头碰撞出来的清澈欢叫声,一幅世外桃源的生动生活画卷,一个灵气满满的童话世界自然涌动于心,浮现于眼。

图为山里人家。

图为石头村的一隅。

  霞厝村,不仅风光独特秀美,而且更是一个有深厚历史的革命老区村。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有部分武装力量转移来到了大南山一带,并且在雷岭红场这里开辟了潮普惠革命根据地,继续展开艰苦的革命斗争,霞厝村在这个革命斗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31年的春天,中共东江特委曾在霞厝村的三乡祠堂(吕氏祖祠)驻点办公,指挥着大南山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斗争。

  霞厝村现存的革命文物旧址有:红军被服厂、中共东江特委中医局旧址、中共东江特委办公旧址、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等等。

  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的旧址,就是位于霞厝村的“妈祖宫”。当年印刷厂的领导人是罗诗光(海丰人),工作人员只有6人。印刷厂的主要任务是印刷中共潮、普、惠三县政府的布告,印制革命传单、标语等。那个时候的印刷设备非常简陋,只有钢板、钢笔、蜡纸和印油这些原始简单的工具,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印刷厂为大南山武装革命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1年2月,原来设在雷岭济美村的红军炸炮厂,生产中因操作不慎,发生爆炸,4名工人当场牺牲,厂址被炸塌。红军炸炮厂遂迁到霞厝村的妈祖宫来继续生产,而霞厝村的村民也积极的参加了此项工作,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图为富有诗意的房屋门匾。

  潮南的雷岭红场革命老区,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是落后于汕头的其他地区,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帮扶以及村民的自强和努力付出之下,雷岭红场革命老区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高速公路已经开到了雷岭镇,乡村主干道也通水泥公路,路通财通,大力促进了雷岭红场革命老区的发展。

  雷岭镇抓住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大力宣传山区的红色旅游和农业产品的特色旅游,努力打好打响“旅游牌”。从2008年开始,雷岭镇已连续多年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大大提高了雷岭的知名度,拓广了农副产品的销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霞厝村,也随着整个镇区的发展机遇,迎来了自己的一个新时代。现在霞厝村除了传统的农业产业以外,服装、手袋等手工业加工也得到一定发展。

图为新世纪的霞厝村。

  当然,山区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人气问题,过去因为经济落后,许多的乡村年轻人,都会选择往城市里去发展,乡村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所以,在倡导活化老村、振兴乡村经济、留住乡愁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打造乡村的造血功能,而不只是简单地改变一下乡村的面貌外观。

  只有能够让乡村真正做到自创,自足,才能让乡村留住更多的生力军,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而最后才可以真正地保留住乡村的这一方净土和独特的色彩。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