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乡村“美颜师”
2022-03-28 下午 02:4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3月的岭南,乡间潮湿的泥土里散发清新味道,孕育新生。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90后”建筑设计师林海锐、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新锐壁画师陈旭南,分别来到佛山顺德黄龙村、广州南沙大岭界村考察,他们为美丽乡村设计的作品,已融入乡村肌理。

  让古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们的创意设计扎根乡土,甚至成为“网红”作品。

  这股崭新的文化创造力,正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岭南古村落。

  乡村公厕成“网红”打卡点

  两面弧形红砖墙,嵌入茶壶、杯碗等村民生活器皿,绿色藤条植物从缝隙中爬出,阳光洒下点点金斑。

  很少有人会猜到,这是一个公厕,它出自“90后”建筑设计师林海锐之手,位于开平塘口镇祖宅村。

  林海锐1992年出生于广东揭阳。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加入了老师宋刚、钟冠球创办的竖梁社。

  从“横梁”到“竖梁”,名字意味着打破常规,成员中一大半是“90后”。

  2019年,竖梁社接到命题作业,要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核心区自力村对面的祖宅村,建造一个旅游公厕。

  林海锐和同事们刚进村时,对村民们新近拆除的一些废旧砖瓦产生了兴趣,上面留存着大量的村民生活痕迹。

  他们找来500多个铁笼子,将这些废弃砖瓦置入其中,再嵌入村民们使用过的瓦罐、茶壶。村民们还自发帮建筑师们征集旧物件。

  年轻建筑师们打破常规,把公厕“藏”了起来,在厕所上方盖上混凝土折板,结合休息台阶,改造成一个大的景观平台。

  重修后的公厕,完全融入了周围景观,“就像在村里自然‘长’出来的一样。”林海锐说。

  这个公厕很快在网上走红,吸引许多年轻人来拍照,还获得了WLA世界景观建筑类(小建筑类)金奖等诸多国际大奖。

  两年多过去,林海锐欣喜发现,原本已经“空心”化的村庄,因这个“网红”建筑重现生机,它成为许多旅游团必经打卡点,居民在周边开起了小卖部和民宿,生意红火。

1

开平祖宅村乡村“网红”公厕。

  800年古村上方的“天空之城”

  2016年,林海锐毕业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要对有800年历史的岭南古村东莞麻涌镇新基村进行改造。

  新基村杂糅了不同年代的建筑,有始建于明代的老祠堂,也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坡屋顶岭南大屋,还有80年代瓷砖房。

  “这些房子看起来高矮不一、杂乱无章,但却像大树的年轮一样,珍藏着古村的岁月肌理。”

  林海锐和团队决定在屋顶露台上“做文章”,在上面搭建出一个个白色阁楼作为民宿,以连桥、梯道连接。

  星空下,整片灯火通明的白房子,犹如附着在古村肌理之上的“天空之城”,熠熠发光。

2

竖梁社为800年历史岭南古村东莞麻涌镇新基村设计的“白房子”。

  新房子和老房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

  2019年,“竖梁社”又接手对佛山著名的岭南古村落芦苞镇长岐古村进行景观设计。

3

林海锐团队为佛山长岐古村村民设计的竹亭。

  经过一番调查走访,他发现古村背靠的文笔山上毛竹成林,村里老辈人一直流传着一种竹编手艺。

  几位年轻的设计师一商量,决定就地取材,在村里的旧篮球场旁边,用这种竹编手艺为村民们搭建“凉亭”。

  千根竹条挺立,万缕篾影斑驳,八个伞形竹廊伫立镬耳墙间……最终,“凉亭”由村民、志愿者与设计师一起完成,整个过程,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记忆,一下子成为古村新貌的“点睛之笔”。

  奇妙墙绘为岭南水乡“变装”

  在广州南沙大岭界村,“85后”艺术家陈旭南心无旁骛地描摹墙上图案,深巷里传来悠扬粤剧音韵。

  2012年,还在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攻读硕士期间,陈旭南就成立了工作室“大象工坊”。

  随着乡村振兴成为热点,过去四年来,团队为岭南古村名镇量身定制墙绘,总计创作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

4

新锐壁画师陈旭南为佛山桂城绿道设计的墙绘。

  鹰爪拳、十番锣鼓、龙船漂移等民俗活动琳琅满目……在佛山桂城茶基村,古色古香的祠堂,纵横交织的河涌,见证着600年沧桑岁月。

  经过陈旭南团队的创意转化,原本枯燥无味的红砖墙“变”成了马赛克狮头涂鸦;飞钹、沙鼓、云鼓、苏锣等“茶基十番”传统乐器,“跃上”斑驳的墙头,演绎传统与时尚的交响……

  “每条古村落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陈旭南说,之所以要“因墙施艺”,是出于珍视和敬畏。

5

顺德左滩村村道沿线,陈旭南将村民的“威水史”绘在墙上。

  为此,他们每到一处,都要走街串巷、细致调研,寻找到每个村子独一无二的个性符号。

  60多年前,著名作家欧阳山曾在佛山桂城东二社区采风,后来根据这段经历创作出小说《前途似锦》。

  陈旭南得知后,便用画笔还原了当年大作家与村民一起插秧的情形,得到了欧阳山之子欧阳燕星的认可。

  同为大象工坊的一员,来自惠州的“95后”张舒惠感叹道:“艺术让我们更能读懂乡村,更好地守护心中的乡愁。”

6

大象工坊“因墙施艺”再现东二社区的醒狮文化元素。

  传统潮州嵌瓷再现梵·高式“点彩”

  除了壁画设计师的头衔,陈旭南还有一个“隐藏身份”——嵌瓷艺术家。

  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手工技艺。潮谚有云:“厝角头,有戏出。”家乡祠堂、庙宇的屋脊上,五彩纷呈的瓷片砌成了各色珍禽异兽。

  陈旭南的老家汕头鮀东村,是一座始建于宋代潮汕古村落。大学本科期间,陈旭南加入了传统工艺社团“昌文社”,结识嵌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从此对嵌瓷的执迷变得一发不可收。

  9年间,他走遍潮汕各地,探寻嵌瓷艺术的吉光片羽,途中,多次听到传统匠人无奈的喟叹,为这门散落乡间的工艺美术后继乏人而忧心。

  但他却选择相信当代嵌瓷的生命力,“回归公共空间,是嵌瓷发展的最好出路” 。

  2018年,在汕尾红草镇晨洲村,他终于让自己的创意扎了根。

  晨洲村是粤东闻名遐迩的“蚝乡”,如今,进村的人们总能看到一只用蚝壳砌成的“白鹭”,从墙壁上翩然“飞”出。这正是陈旭南的嵌瓷艺术得意之作,成了晨洲村最生动的一张“产业名片”。

7

墙绘已成为汕尾晨洲村别具“蚝乡”特色的“产业名片”。

  陈旭南的梦想还在延续,他想用一幅幅涂鸦、嵌瓷作品,串联起时间、情感和记忆,把祖祖辈辈的故事讲给下一代。

  专家点评

  莫让“网红”设计昙花一现

  他们利用“织补式”创作和“绣花功夫”改造,对村子文化肌理干预很小。越来越多的新锐设计力量进入乡村寻求灵感,为村庄引入了新业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应警惕“网红化”倾向,要牢记设计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广东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建筑学博士曹劲

  乡村墙绘成为游客与村民交流媒介

  墙绘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以艺术力量介入乡村振兴,既为美好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手段,又拉动了旅游消费,可谓一举多得。墙绘不应仅仅停留在画面上,更要成为游客与村民交流的媒介。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教授李郇

  乡村美化改造要提升村民幸福感

  设计力量的介入并非单纯的“美化”乡村,更重要的是与当地人建立起对话机制,发掘自然与人文资源,解决乡村振兴现实问题。至于它能否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合理引导,让项目更加贴近村民实际需求。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

  艺术家与村民应成为“同路人”

  艺术家为当代乡村赋予更多公共文化审美价值。这些艺术介入乡村的生动实践能否持续,在于它能否成为村民自身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与设计师也需要和村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让彼此成为乡村振兴的同路人。

——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教授冯原

 

  (原文刊登于“南方+”,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