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清:告澄江民众书——坪石先师文丛(23)
2020-05-21 下午 02:45   作者:许崇清   
分享

1

按语一:

  许崇清(1888-1969),别号志澄,广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许崇清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 并参加起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教育”部分。回国后, 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中山大学教授、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许崇清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常委。许崇清发表《杜威社会改造思想批判》《人类底实践与教育的由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等论著,对教育本质、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学,有独到论述。

  许崇清曾三次担任中山大学校长,前后共20年:1931年 6月至1932年1月,任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1940年 4月至1942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1951年2月至1968年9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1940 年 4 月,教育部任命曾代理过中大校长的教育家许崇清再次代理中大校长。1940年8月,奉教育部令,在许崇清代校长的主持下,中大开始准备从云南澄江迁回广东,校址定在广东北部的乐昌县坪石镇及其周边地区。在离开之前,中大举行了离澄话别会。许崇清代校长、张云教务长、吴康院长和其他教授们撰写了诗文作为纪念。该诗文集名《骊歌》,于1940年8月13日出版。许代校长亲自撰写了《告澄江民众书》,铭刻在墨石板上,向澄江人民道谢告别,同时也总结了中大在澄江办学的历史,全文如下:

6

  澄江民众公鉴:

  本校于民国二十七年冬,奉命迁滇,以澄江山明水秀,风土纯朴,足为士林潜修之所,经呈准迁此,蒙滇省当局、龙主席、龚厅长予以指导,澄江李县长、王县长、华大队长,及当地耆绅,多方协助,各乡堡镇长,及各地民众,亦奔走效劳,恳勤相爱,以故年来,本校员生,得以弦歌不缀,游息有所,皆拜诸君之赐也。兹以前方教育上之需要,奉命迁粤,席未暇暖,又备登程,别绪离情,彼此同感。回忆年余以前,本校员生,初客他乡,生活习惯,不无互异,幸赖各民众之热诚推爱,庇荫有加,使千里游子,于故乡沦陷之后,仓惶迁徙之秋,不致托足无方,尚能安居研读,幸何为之!只以时日短促,同人等课务繁重,攻读之余,未能对于地方文化,社会建设,多所贡献,深滋愧赧。惟前者曾与省县合筑昆澄公路,以利交通,与县政府合办卫生协进会,以求地方整洁。各学院举办日夜学校,以促进民众教育。协助中小学校,以提高教育水准。开办本校附属医院,以便民众疗治。推行防疫运动,以防流行病之传染。各学会各剧团,举行兵役宣传,表演抗战戏剧。图书馆复公开阅览,举行抗战图书展览会、杜氏集品展览会,以期灌输民众知识,增厚抗战力量。此外,于地方建设,除修理庙宇及公共建筑七十余所外,尚拟建筑大礼堂、总图书馆,及增添各学院宿舍,惜以时间及经济关系未克次第举办。而骊歌忽唱,征马又将在途。同人等此次回粤,尽国民一分子之责任。良以现代战争,前方后方同属重要。且敌寇所占,不过少数据点,而前方广大土地千万民众仍在我掌握之中。则军事与教育,自不得不统筹兼顾。同人等为适应环境起见,毅然专征,不敢自馁,虽或受敌机炮火之威胁,然仍当本过去奋斗之精神,刻苦从事,以冀无负我澄江父老兄弟之属望。现敌已深陷泥淖,去克之期,当在不远。本校奉命移粤,足见我方军事,确有把握,胜利之期,指日可待,此谅为我后方民众之所乐闻者也。自抗战以来,建国基础,益多巩固,交通建设,超越时空,前后方文化之交流,益见接近。云南为抗敌根据地,澄江地近昆明,物产丰富,尤为后方重镇,加以地方官长及全体民众爱国之热诚,生产之努力,当有功于抗战建国,当益不可限量。本校员生,虽遄返前方,但精神及意志与后方民众,当力图密切联系,使救国工作,更易发生效力,则他日抗战胜利,举杯遥祝,其豪兴遄飞,当与我父老兄弟同之也。崇清长校伊始,公务丛脞,对于地方官长,各乡民众,未获畅聆教益,深引为憾!讵坐席未安,又产别离之调,私哀叠感怆然!此后惟有率领同仁,随诸君之后,努力本位工作,共负时艰,以完成抗战建国之伟业。是则吾人之所以自勉,而重望我澄江父老兄弟共勉之也。匆匆握管,不尽欲言,敬布悃诚,惟希亮察! 

 2

图为中山大学迁云南澄江时期师生合照。(图片来源网络)

 3

图为中大学子在澄江县城的城门留影。(图片来源网络)

 4

中大学子在澄江的青春记忆。(图片来源网络)

  在中大迁回粤北坪石之前,许崇清代校长还亲自撰文在澄江孔庙亭东侧立了一块石碑,叙述中大迁校以及在澄江的史实。中大迁走后,东龙潭碧泉的层青阁门头上用墨笔写的英文字“ First Scenry of Cheng chiang”(澄江第一景)还清晰而又完整地保存着。

 

按语二:

  许崇清1940年7月上任的第一件要务,就是因应当时抗战的形势变化和政治文化上的需求,将中大从云南澄江迁至粤北坪石。此举得到教育部与广东省府主席李汉魂的支持,得到共约70万元的搬迁费用,聘任重要人员组织迁校委员会和新校址筹备处。经过“多方策划,辛苦经营”,“满足了学校师生员工所企盼,实现了广东文化教育界的愿望”。1940年9月,中大召开迁至坪石后的第一次教务会议,公布1940年度校历和作息时间,学校的教务活动和学生生活踏入正轨。

5

中山大学师生长途跋涉前往云南澄江途中。(图片来源网络)

  迁校初期,许崇清本打算“与桂林遥相呼应”,“把中大做成文化运动的一个基地”,但因为任期短暂和客观条件所限,未能有所作为。虽然如此,他在任内仍做了不少实事,奠定了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学术自由、进步开明的基调:第一,聘请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李达和石兆棠、法学家梅龚彬、戏剧家洪深等进步教授;第二,兼任研究院院长,在研究院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聘请前广西大学校长雷沛鸿、前广东文理学院院长林砺儒担任研究院导师;第三,主持举行多次学术讲演会,如朱谦之教授讲演《天德王之谜》、洪深教授讲演《抗战期间的地方戏》、张云教授(教务长)讲演《关于今年 9 月 21 日之日蚀》;第四,提议由中山大学牵头,搜罗孙中山先生的遗教、手泽以及相关中外人士的著述和研究成果,建立中山文献馆, 以便后学参考研究,继续发扬孙中山先生的至理。“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界的控制,“朱派分子”借口许崇清代理校长聘请了李达、王亚南等进步教授,联名向戴季陶密告他“引用异党,危害中大”。1941年7月,许崇清的代理校长职务被免,张云任代理校长。

  此次许崇清出任中大校长仅一年多,他的办学主张尚未真正实现就离任了。许崇清被免职后,赴韶关主持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吕雅璐,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1,第163-166页。

  2、黄 悦,许崇清教育哲学理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5 期。

  3、网络文章。

 

  (本文由施瑛推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