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华南教育历史传承活化志愿者赴犁市大村研学
2019-12-20 上午 10:2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韶关学院共青团”   
分享

1

  韶关作为广东省的大后方,是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私立东吴大学等高校迁移办学的聚集地之一。12月15日,韶关学院20名师生组成华南教育历史传承活化志愿服务队赴浈江区犁市镇大村开展研学活动,追寻华南教育历史,实地调研抗战时期香港岭南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校区遗址。   

2

  犁市镇大村村党支部书记潘熙战和妇女主任邓丽红及相关人员热情地接待了韶关学院师生一行。潘熙战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在犁市大村仙人庙附近办学的大学与中学,并接受了志愿者们简短的采访。随后,邓丽红带领志愿者们走访村中部分历史见证人,并查看相关遗址。

3

  师生们就遗址情况和周边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走访和查看,详细了解了抗战时期岭南大学校舍分布情况,深入探寻了大村附近古道、古村落,走访慰问了部分历史见证人,并进行了相关采访。

4

  志愿者们走访慰问了村里的潘永生(88岁)、邓石勇(92岁)、张六凤(84岁)、张四福(84岁)等4位历史见证人,他们均已年过八旬,在走访慰问过程中,志愿者们给老人们送上慰问品,并在他们住宅的房前屋后进行了义务清扫,展现了韶院学子尊老敬老的优良风貌,也体现了华南教育历史传承活化志愿者们对这段抗战办学历史的无限敬意。

5

  一幕幕历史画面浮现在每位老人的脑海之中,听闻师生们是韶关学院的华南教育历史传承活化志愿者,老人们非常高兴并十分健谈,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追溯那战火纷飞的旧时光。

  根据大村主要工作人员介绍及历史见证人回忆,大约在1941-1944年间,有岭南大学及其附属中学、东吴大学在犁市镇大村仙人庙附近办学,有学生数千人及大量中外籍教师。

6

  据潘永生、邓石勇两位老人回忆,当时岭南大学人口众多,设施也相当齐全,有教室、宿舍、饭堂、澡堂、篮球场、排球场、上山跑道,并兴建有礼堂。建筑结构和建材都比较简单,是由杉木、树皮、竹片、石灰、黄泥以及瓦片等搭建的木板房。晚上礼堂会播放黑白无声电影和“影画戏”,有学生表演白话剧,向村民开放,大学生们还为村民免费提供茶水。岭南大学有附属医院,亦向村民开放,且不收取医药费。校外设有十六家茶楼,谈及印象最深刻的事时,潘永生老人回忆去茶楼喝茶就是最休闲惬意的时光。

7

  张六凤、张四福两位老人为师生们讲述道,在当时岭南大学的学生大多都讲白话(粤语),他们都是来自广州、香港的学生。在大学有一所附属医院,有一位女医生名叫“四姑”,她医术相当高明,为村民们免费看病。岭南大学因日本进犯而疏散,当时遗留了一些书籍和物品,但如今保存下来的物件并不多了。

8

 

  以下是对潘永生老人的专访:

  Q

  老人家,您现在高寿?当年岭南大学在村里办学的时候您多少岁?

  A

  我现在88岁。当年我大概13、14岁,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和岭南大学一起的还有东吴大学和一个附属中学。

  Q

  那您小时候有没有和岭南大学的学生一起交流或玩耍过?

  A

  岭南大学的学生大都讲白话(粤语)、普通话,很少与他们有交流。但岭南大学的师生会教村里6、7岁的小孩读书认字,还会送毛笔和书激励小孩学习。而且平时大学里的学生放假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小孩都可以免费去岭南大学听老师讲课,讲的是“新书”,不是“老书”。

  Q

  岭南大学在村里办学的期间,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觉得有趣的事情?

  A

  村里的小一点的小孩子比较调皮,看到岭南大学里的外国教师会有调皮捣蛋,冲他们扮鬼脸。

  Q

  岭南大学里有什么活动吗?村里的人会去参加吗?

  A

  有电影和学生表演的一些节目可以看,但大都是无声的黑白电影,播放的内容和抗日战争有关。

  Q

  您去过岭南大学外的茶楼吗?

  A

  去过,糕点类的小点心很多。记得小时候我还花了8块去尝遍茶楼的所有点心,8块在当时可是很多钱,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

9

10

11

  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在战乱中办教育,在烽火中育人才,凝聚了一批优秀学人和青年学子,使得中国的文化、科技得以延续,为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的重建培育和储备了大量人才。

  通过追寻先辈们奋斗的足迹,回顾这段烽火育人的历史,师生们感慨万千,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贤们这种这种教育救国的家国情怀和抗战救亡的不屈精神。

  此次研学之旅匆匆结束,同学们发自内心感慨:

  李炜珊:

  虽然搬迁到条件艰苦的山野川泽办学,但岭南大学的老师和学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砖砖瓦瓦皆是心血,桥桥路路皆是汗水。他们没有让战争的硝烟弥漫师生的课堂,没有让战争的炮轰声阻断知识的传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日乾坤,与时偕行。求知心在,未来可期;家国复兴,春满花园。

 

  邓志鹏:

  那个时代中国饱受外敌欺凌,先辈们曾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要向他们看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佳丽:

  在那些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岭南大学、东吴大学的教师坚守信心,矢志不移地培养人才,延续了教育薪火。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发掘和铭记先辈们为家国发展、为教育事业所做出贡献,为走向城市化的社会保留一处承载历史记忆的港湾。

 

  黄燕华:

  听完老人们的回忆叙述,我们对岭南大学和东吴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战火中,岭南大学仍然坚持开课,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为之钦佩。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自强不息,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邹泽威:

  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份坚守与不屈的精神,来帮助我们强化思想,抵御外来的文化侵蚀。

 

  吴锶涛:

  在关于岭南大学的描述中,最令我有感触的就是当年中国人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强不息,不能落后于外国。这令我感触很深,我们新时代青年也要奋发努力,不能落后于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张传灿:

  尽管现在已不再战乱,但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此同时也应自立自强,让国家更加强大。

 

  杨定学:

  落后了,挨打了,我们就要办起自己的教育事业,要奋起直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只有自强,才能让世界赞叹。

 

  黄广福:

  即便战火不断,也要坚持教育出能够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因为先贤们深知,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罗婉仪:

  在此地,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教育救国,真真切切的家国情怀。我们身为当代的青年大学生,红日初生,其道大光。了解了这段历史后,我愈发觉得,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更加努力奋斗,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黄惠群:

  即便在战火中也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保住科技文化,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林佳锐:

  犁市大村之行,收获颇丰,一幕幕历史记忆,令我震撼不已,也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少年强则国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韶关学院共青团”,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