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海古驿道:昔日的繁华鼎盛
2019-09-15 上午 09:3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珠江时报”   
分享

  古驿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资、文书和人员往来运输。这样的古驿道,在佛山南海也留下了踪迹。

1

九江镇沙咀社区内保存的石板路。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南海有三条明清时期的古驿道线路,其中两条为陆路、一条为水路。如今,途经南海的两条明清陆路古驿道路线图已被复原,而古驿道遗存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也被查明。更值得关注的是,南线有某些段保有较完整的遗存,具备活化的可能和价值。而这些都载入了即将出版的普查成果丛书《全粤村情》南海卷中。

2

岗头市,由此进去就可以看到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石板路。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南海古驿道在明代已有记载,其原型甚至可能形成于千年之前。历经岁月,这些曾经的“大动脉”在南海的商贸发展、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南海古驿道遗迹分布图。插画/李世鹏

  古驿道及现存遗址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以道兴村”?通过“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等多种方式,构筑“古驿道经济带”“古驿道文化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是南海可以思考的方向。

 

  发现古驿道,历史文献在现实中对上了号

  “我们查阅明清《南海县志》及《佛山忠义乡志》《九江儒林乡志》等资料,发现了古驿道的记载,又通过对自然村落的普查,实地走访17个村居近30个自然村落,梳理了途经南海的南西两条(陆路)明清古驿道走向,复原了路线图,查明了古驿道遗存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存量。”《全粤村情》南海卷副主编、南海区地方志办科长魏建科说,这是首次对古驿道进行普查,让文献中记载的古驿道在现实中对上了号。

4

南海区地方志办工作人员与柏山村老人们一起丈量岗头市现存古驿道石板路。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南海两条陆路古驿道线路可分为西线和南线

  西线:由峡石铺(属广 州白云区)入南海,经过横江(今里水金利横岗)、山脚(今属里水和顺社区)、下墟(今属狮山七甫社区)、街头(今属狮山官窑社区)等铺至三水县古灶铺。沿路经过汤村、金利、和顺、瑶头(以上里水镇)、官窑(属狮山镇)。此外还有官窑驿站,在现在官窑社区的驿园。

  南线:由邝村(大沥奇槎的邝边)、石牌(今西樵山中有石牌村)、大坑(属西樵镇山根)、小洞(由沙咀向北至小洞)、沙坑(今九江下西社区太平村)等铺,至新会县坡亭铺(今在鹤山,即海寿岛对面)。沿路经过东秀、河东、盐步、河西、奇槎(以上大沥镇)、叠北、叠南(以上桂城街道)、务庄(属狮山镇),中途经过禅城区,再到西樵、东碧、山根、显岗、大同(以上西樵镇)、沙咀、新龙、下西(以上九江镇)。

  南海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还有一条水上古驿道——五斗口水路,由广州通过平洲水道至顺德,设有五斗口驿铺。

  为什么南海会有3条古驿道?魏建科认为,古驿道作为物资、文书和人员来往的“大动脉”,一般设置在需要这些信息和资源流动的地方,南海自秦朝设郡,商贸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历史上地位突出,“这次发现南海现存的古驿道基本上是三板石铺就的,而不是一板石铺就的,驿道比较宽,可容马、轿行,也侧面说明了这点。”

 

  道串繁华,十里长街十里商

  古驿道既是历史上一个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又是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5

柏山村岗头市古驿道。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这次我们发现的古驿道,非常综合地体现了古驿道的这些功能。”魏建科介绍,在南海发现的古驿道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比如官窑、盐步段,商贸发达,充分体现了交通带动经济发展;而西樵山下的一段文化名人辈出,体现了交通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九江段古驿道则沿着池塘边或河涌边铺就,与桑基鱼塘景观融为一体,呈现出渔耕文化特征。

  一条条古驿道在历史的烟云中已渐渐隐去身影,它们曾对南海有何影响?

  这得从“官窑”二字说起。相传,“官窑”得名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在此处设办陶窑。宋代到清代近千年间,官窑都处在南北交通要道,驿道的建设更促成官窑的繁荣。清代前,这里是南粤文人学士北上京都考试水陆中转站,是朝廷公文向西传递的必经之路,也是南北商货转运地,因此在明万历年间设有邮铺、驿馆,供来往邮递文件之人及官宦和文人学士歇宿,下街道中有横匾,题为“百粤通衢”,街名为“驿市”。

6

官窑街头牌坊。

  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官窑鼎盛时有经营杂货的店铺300余间、茶楼9间、织布厂5间、晒布场地8处。当时,官窑街呈一字形东西走向,坐落在沿河之南堤基上,称之为“十里长街”,为三板石铺就,两面为店铺,圩内人口过万。

7

官窑十里长街。

  “官窑生菜会最早起源于凤山古庙庙会,当时很多信众或水路或陆路去参加庙会,其间官窑尤其热闹,后来生菜会的习俗就从官窑传播出去了。”魏建科说。如今,闻名遐迩的官窑生菜会,每年都会吸引省内外大量宾客前来参加,正是“十里长街十里商,繁荣兴旺不寻常,古窑遗址陶碗在,犹记当年南汉王”。

  这样的繁荣景象,在古驿道南线经过的西樵大同社区柏山村岗头市也曾出现过。岗头市至今保留着一段长约100米、宽2米的石板路,“岗头市场渔翁醉”这句话,年过七旬的傅先生经常挂在嘴边,他说:“这里用的都是靓石板,有的长一丈、宽一尺,非常讲究。曾经石板路两旁商铺林立,有茶居、饭店、药房等,各地的人都来这里‘趁圩’,熙熙攘攘的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这里也是‘大同八景’之一。”

8

柏山里牌坊。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如今在村内祠堂保存的一块石碑上,仍然可以看到保来堂、德记店、爱和堂、保和堂、裕利店、荣盛店等名字,侧面说明了这里曾经商贸发达。

 

  以道兴村,探索构建古驿道经济带文化带

  在九江沙咀社区仁厚里,一边是鱼塘,一边是河涌,难以想象,中间窄窄的堤围就是曾经的古驿道,至今还在使用。原来这里也是三板路,但由于鱼塘边堤围崩塌,中间有一段只剩下一块一块条石相接。这里的石板路比较特别的是,有横排的,有竖排的,根据地势去铺就。

9

九江镇沙咀社区内保存的石板路。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曾经的官窑十里长街,在今日可见的马埠头遗址中,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崩基、两次重修堤坝,如今这条高3米、长近1公里的堤坝仍然牢固,守护着这方水土的百姓。

  而从九江沙咀社区到探花桥再向南到下西社区太平村,这一段古驿道早已不见麻石板的踪迹。“这个是古驿道南线的终点,从这里再出去就是西江,西江对岸就是鹤山了。”家住沙咀社区的区先生说,10多年前古驿道还非常完好,小时候他经常在这段路上玩耍,骑单车、骑摩托车都能通行,但后来随着村里经济发展,村民有了小汽车,为了村民出行方便,10多年前石板路就被水泥路覆盖了,千年古驿道就这样被埋在了现代化的公路下。

10

探花桥。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消失的无可挽救,而目前遗留的主要有狮山官窑社区马埠头遗址、大沥镇河东社区虎榜村三眼桥、大沥镇盐步新城村“三河古道”碑、大沥镇河西社区溪头村一眼桥、西樵镇大同社区柏山村门楼和岗头市石板路约100米、九江镇沙咀社区仁厚里石板路约100米、九江镇下西社区翘南村探花桥等。“梳理清楚了古驿道线路和周边遗存是第一步,为下一步活化打下了基础。”魏先生说,如今南海的古驿道要全线修复几无可能,只能局部复原。

  如何盘活这些资源?事实上,广东省内一些地市已经摸索了一些经验。近年来,珠海、肇庆等地,通过“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化”“古驿 道+体育”等多种方式,对分布在境内的古驿道以及沿线农村进行修复和活化工作,以道兴村,串联和挖掘散落在古驿道沿线的文化和景观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11

下西社区太平村,是古驿道南海段的终点,不过古驿道已经消失,埋在水泥路下。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佛山也已行动起来,在今年初网上公示的一份《佛山市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公示稿)》中提到,佛山共形成11条古驿道文化线路,将按照不同特色打造11个文化主题,推动古驿道线路沿线特色镇村的建设。

  魏先生说:“现存的南海古驿道中,柏山村岗头市这一段是比较完整的,比较具备活化的潜力。”

12

柏山村岗头市古驿道。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华

  认识古驿道的价值,是活化的基础。大同社区人杰地灵,从古代至今名人不胜枚举,有清朝广东最高官、一代军机大臣戴鸿慈,有设计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的雕塑大家傅天仇,有远赴越南、日本做远航贸易的“东京客”傅振祥,还有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傅日东……尽管岁月流转,但这些人物仍然在老一辈中口耳相传至今。

  魏先生说:“如果乡村振兴中,能恢复部分古驿道,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进行特色活化,就会让乡村文化振兴更立体、更有品味。”

 

  (原文刊登于“珠江时报”,作者为李华,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