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驿道未形成的久远年代 让南粤古驿道网络成为开放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2018-08-06 上午 10:34   作者:阿瑞   
分享

头像

  2017年初正好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一起,请教南粤古驿道活化建议,周院士三句不离本行,建议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工作若能结合古驿道徒步系统,在沿途驿站进行古生物和古地质资源科普和展览,并鼓励游客在古驿道沿途旅行时观察、寻找古生物化石,则是件既有创意、又有意义的事情。

1

图为连州古道的石阶和植物,良好的生态让植物与岩石和谐生长。

2

图为周忠和院士的良言

3

图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2017年在全国“两会”期间。

  刚说完了“一草一木”,感觉仍不够,目前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活动应该谈点“一石一虫一蛋”,在古驿道形成之前的事情,是否得到启发,南粤古驿道活化成为永不关门的天然自然历史博物馆,菊石、恐龙蛋和有孔虫有用武之地。

  省核工业局二九二大队在双江镇古道考察,沿途发现的地质地貌有菊石化石,菊石化石学名为(Ammonoidea),因表面一般有类似菊花造型条纹而得名。实际上是已经灭绝的海生物总称。世界上多国均有菊石出土,在1895年德国发现的菊石直径达1.8米。菊石栖居于热带至温带有一定深度的海域,400百万年前出现,在65百万年前灭绝。[ www.fossilimuseum.net]古驿道所见的菊石,可以感受到远古的呼唤,在科普展示时艺术表现形式和生动历史故事组织是达到境界的关键。

4

图为菊石化石艺术表现形式,照片来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5

图为地质大队发现的菊石,图片来源:二九二大队提供

6

图为壶穴景观摄影作品,照片来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7

图为地质大队发现的壶穴景观,图片来源:二九二大队提供

  除了菊石,在粤赣古驿道上地质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在沿线有“壶穴”的地质地貌,壶穴是在基岩形成的凹坑,英文名为Pothole,连平县忠信镇福兴桥附近有壶穴地质地貌景观,老百姓称为“金牛脚印”。菊石使用分类学的方法,分为9目80个超科,约280个科和约2000个属。

  无论是古生物学、植物学还是动物学,研究发展需要依靠的基本原理或者方法论是分类学。人类自然科学研究历史永远需要记住的是一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分类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是现代生态学奠基人之一。1727年20岁的林奈进入瑞典斯卡纳地区隆德大学(学习医学和自然史,一年后又转至Uppsala大学。)

8

图为隆德大学旁的天主教堂,为隆德大学隆重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办的地方,始建于1085年。

9

图为建立于1666年隆德大学鸟瞰图

  林奈毕业后曾经到过阿姆斯特丹,在1735年发表了12页纸的《自然系统》一文,林奈分类学成为自然科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的指南。1739年他协准建立瑞典科学院。1761年瑞典国国王封之为贵族,族徽的冠饰使用了林奈最喜欢的花卉“北极花”,后来也用其名字命名此花卉的学名,称为Linnaea borealis,在纹长盾面上是三分盾面,分别是用红色代表动物王国,黑色代表石头王国,绿色代表植物王国,由瑞典王国的纹章官帮助设计。铭言是:用行动提高家族的声誉。[ www2.linnaeus.uu.se]图中2044的数字应该是在瑞典贵族院的序号。

10

图为林奈的纹章,图片引自www2.linnaeus.uu.se

  与菊石化石同期于白垩纪期灭绝的是恐龙,河源是中国发现恐龙蛋最多的地区,恐龙(Dinosaur)是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1804-1892)所命名的,称为“Terrible Reptile”,欧文出生于兰卡斯特,在爱丁堡大学接受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贡献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立。恐龙蛋在19世纪后期逐步被发现并研究。1856年法国南部被发现的时候,还误解为巨鸟的鸟蛋,1869年又被发现,认为是巨型的鳄鱼蛋。在1877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昆虫学家保罗(Paul Gervais,1816-1879)第一次发表了研究文章认为应该是恐龙蛋,鲸鱼的一种类型热氏中喙鲸(Gervais’ beaked whale)也是以其名字命名;游蛇的一种类Gervais’ worm snake也是为了纪念他作出的贡献而使用其名字命名。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有突破,192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险考察队的安德斯(Roy Chapman Andrews,1864-1960)在中亚蒙古的戈壁沙漠发现了第一个“恐龙蛋巢”。[ Http://palaeo.gly.bris.ac.uk/palaeofiles/eggs/Eggs/]

11

图为192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险考察队的安德斯中亚蒙古的戈壁沙漠发现了第一个“恐龙蛋巢”。照片来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1996年3月,河源发现了第一窝恐龙蛋化石,现在有16000枚恐龙蛋,三具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8组,可贵的是2017年3月6日河源制定了《河源市恐龙遗址保护条例》。

12

图为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作品“三乡有孔虫领域工艺品创意设计”,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站

  所幸的是二九二大队已经制定了粤赣古道地质景观科普调查工作方案,开始着手系统性的调查工作。可喜的是在“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中山站”广东建设技术学院的盛玉雯老师、万晓梅老师、黄平同学和张晓婵同学创意设计“三乡有孔虫领域工艺品”,将显微镜下方能现身的生物融入丝稠的色彩斑斓世界。

13

图为广东省驿路同行第一站以“假如给我三颗荔枝”生动的野外学习方式,从孩子们的动作和笑容,可以见广东省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的劳动所得。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站

  “有孔虫”学名“foraminifera”,五亿年前就产生在海洋的古老原生动物,沉淀于比喜马拉雅山还深的海底。美国麻萨诸塞州出生的库斯曼教授(Cushman Augustine Joseph,1881-1949)是现代“有孔虫”重要的学者。19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8年发表的《有孔虫的分类和经济价值》一直为此领域的经典之作,后任波士顿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

14

图为德国1899-1904年出版的《自然的艺术形式》中Thalamophora的图解,图片来源:www.bridgemanimages.com

 2018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举行一天的特别课程是“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和极端环境能够教会我们居住星球的历史和未来的形成”,讨论的主题从远古的生活、高温下的微生物氮气的回收再利用、重构早期的光学作用以及海洋微生物与生物圈等。[ www.ucmp.berkeley.edu]

15

图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特别课程的海报,图片引自:www.ucmp.berkeley.edu

  加州伯克利分校举行这样的讲座是让古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历史及现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结合起来,避免名称乏味,一般民众而产生对自然历史、古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恐惧。自然界的植物、化石可以成为艺术创作不朽的源泉,而科普教育可以借用艺术形式生动地吸引青少年和游客阐述科学原理。作为时尚之都的米兰,2015年的世博会在筹备推广到开幕运行,对标志和色彩体系的运用确实不愧为设计之都的美誉。会徽是2011年从700件作品最后通过网络投票二选一的方案中选出的,采用“叠彩”( a blend of colorful shades)的色彩表现手法,黄色、兰色和洋红色(Magenta)三种基本色变化丰富多彩的颜色,象征着光产生多种多样的光影和能源,是又一次使用网络时代象征手法用于国际活动中。现代网站设计的展示形式“叠彩”是图片特殊技巧,这次博览会官方网站也使用了这一技术。

17

图为意大利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会徽和世博会举行期间以水果充气球造型的儿童游乐场

        将“2015”四个阿拉伯数字与世博会的英文缩写“EXPO”四个字母巧妙结合在一起。吉祥物为11种水果组合体“福蒂”(Foody),象征自然食物的大家庭。它是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米兰艺术家朱塞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 1526-1593)的画作得到启发的成果,与本次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能源”和食品健康相吻合。在推广时与应用方面紧密结合,博览会设置儿童游戏活动场区充气的水果。在米兰火车站出口推广活动时以水果装饰的男女果神,就是来自朱塞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作《维尔图努斯》(Vertumnus)的启示,维尔图努斯是古罗马神话的果实、植物之神,该作品将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头象用水果、鲜花、蔬菜、植物等装饰起来,象征罗马神话果神。

  现在作品为瑞典斯库克洛斯特城堡(Skoloster Castle)博物馆镇馆之宝,在1654年至1676年所建的瑞典贵族城堡。

16

图为1563年创作的《春天》和1572年创作的《夏天》,均藏于法国罗浮宫

        他的另一代表作是《四季》,同样使用水果、植物和鲜花环绕头部的象征表现形式,在艺术史中将朱塞佩的艺术风格列入16世纪的“手法主义“的范畴。朱塞佩的艺术风格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仍受之影响,纹章图形艺术也不例外,拉齐奥大区的Pomezia城镇的城市纹章也是果神的象征表现形式。米兰世博会从色彩的运用到标志的结合显示了设计理念的一致性,可以说是“很米兰”。

18

图为陈列在米兰火车站前的米兰2015年的推广“果神”雕塑和会徽

  在中国广东南粤大地,前文介绍了籍贯新会的陈焕镛植物学泰斗,回国报效祖国。在歧澳古道群英故里中有位有孔虫研究领域的科学泰斗——郑守仪院士。郑守仪院士祖籍中山三乡镇,在菲律宾受大学教育后,1956年从广州入境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旅游的领军人物,2003年获得“库斯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19

图为南岭上的广东松

  仰望南粤古驿道的夜空,看脚下古驿道的夜色,中国科学家中数不清的南粤群星在为神州而发光,关键是我们还需要一双再发现的眼睛。

 

        参阅网站:

  www.fossilimuseum.net

  www2.linnaeus.uu.se

  Http://palaeo.gly.bris.ac.uk/palaeofiles/eggs/Eggs/

  www.ucmp.berkeley.edu

 

  谨以此文悼念刚走完精彩奋斗一生的俞忠浩先生。

  俞忠浩先生于1930年农历10月生于上海,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上海瑞和洋行俞恩洪先生与上海名医世家顾韵芳女士的长子。

  1948年至1950年在香港英国文学学院学习西方文学,专研莎士比亚文学。

  1950年作为爱国热血青年回到新中国,弃文从理前往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东吴大学学习,热爱体育健身与组织活动,其间组建著名的东吴大学台尼斯俱乐部篮球队,同时还是业余拳击运动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学系。

  1953年至1975年在国家钢铁基地包钢设计处工作,期间在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化系深造并进行研究与教学工作,后在包头钢铁学院冶金物化教研室任教及在包钢技术处、质检处工作。

  1975年至1978年参预与组建广东有色金属研究院钢铁研究所,作为80年代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作为专题负责人参加水煤气竖炉冶炼海绵铁的研究,获国家冶金部、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