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研究中心成果展示(6):“沿水设墟” 清代番禺县水道对墟市地理区位的分布影响探究
2018-07-16 下午 03:52   作者: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孙海刚   
分享

       清代广东作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城市,商品性农业及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广东水运体系在该时期发展成熟。水运交通使广东的商品进入国内各地市场及海外市场,市场繁荣又带动广东商品贸易的快速流通。清代番禺县水运航道是广东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番禺县、广州府乃至整个广东的商品运输与商贸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番禺县北面多山,南面临海,境内多条水道纵横其间,通达四方,构成便捷发达的水运交通网络条件,与周边府县地区密切关联。借助于优越的水运航道条件,清代番禺县在水道沿岸地区产生大量墟市,墟市沿水而设,因水而兴,其地理区位分布与水运航道息息相关。

       一、清代番禺县发达的水运航道条件

       清代广州府番禺县,与南海县分治广州城东西附郭,依山面海,其行政区划范围大致是“原广一百一十里,袤二百四十里。康熙二十四年,析置花县,存此理数。东至增城县一百二十里,西至南海县界二里,南至香山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花县界五十八里,东北至东莞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南海县二十里,西北至南海县界五十里,东北至从化县界一百四十里”[1]。清代番禺县由县属与上、下番禺组成,县属为广州城东附郭,上、下番禺是分别从北、南方向对番禺地区地理区位的称谓。上番禺指今珠江前航道以北的番禺县北部地区,设有慕德里巡检司与鹿步巡检司两个基层机构,“慕鹿二司统名上番禺,近山而远海”[2];下番禺指今珠江前航道以南的番禺县南部地区,设有沙湾巡检司与菱塘巡检司两个基层机构,“沙菱二司总名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中”[3]。

1

清康熙年间的《番禺县舆图》(作者供图)

       番禺县境内地势由北向南依次降低,上、下番禺地形差异较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理特征与地域风貌。上番禺地区多山地丘陵,其山地属于五岭最南端山脉,“省会之山,由北而来,为五岭之一。五岭之气唯大庚先之,而验诸广西、湖、广之水,有交合于广东而入于南海者。则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亦仅作大庚之臂指已耳。至于中宿则有南北二禺,南禺三十六峰,北禺三十二峰,若相抱焉。其北禺之山多耸绝险,而南禺之山则向南以东。于是奋而为白云,逶迤绵邈,有三十余峰从之而行,逾越数十里,蜿蜒开合,至于城北,耸而为粤秀,落而为禺,又落而为番。则庚岭千里之势至珠江而气止焉”[4]。下番禺地区则地势低洼,除少数岗地外,因其濒海,有大量河道在此入海,入海口门附近经围海造田成为大规模沙田区,“沙菱二司总名下番禺,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中,分为大小箍围,俗亦称大小谷围。号之曰箍围者,盖其地既低,耕者类皆筑土作围,以绕其田,故也”。“下番禺之田滨江海者,或数年,或数十年则有浮生,虽不如东、顺、香之多,然大致相类。浮生之田曰沙田” [5]。沙田在清代下番禺分布广泛,如石碁、沙湾、黄阁、石楼、东涌、鱼窝头、榄核、横沥等地区均属沙田区,同时这些地区也成为清代番禺县主要的商品粮、糖蔗、香蕉等生产基地与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清代番禺县的主要水道分布

       清代番禺县靠山面海,是风水形胜之地,“负山带海、博敞弥目、中环大江、水陆会同、北据五岭、南临重溟”[6]。据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1897年)中《番禺县图》记载,清末番禺县境内主要水运航道共有七条,分别为珠江水道、东江水道、沙湾水道、板沙海水道、流溪水道、石门水道与大通滘水道,这七条水道亦属当时番禺县境内的水路驿道与水运商道,均上接省城、南海、顺德、从化等珠三角腹地,下联狮子洋、香山、东莞等珠江口沿岸地区,构成便捷发达的水运网络体系,对清代广州、广东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沟通、联系作用。七条水道地理分布格局大致如下:

2

珠江水道

       第一条为珠江水道。珠江因江中有海珠石而得名,该水道大致呈西——东走向,其上承接南海县石门水道,由南海县东南流入番禺县西南境,之后先是分出大通滘水道,再往东南方向流至白鹅潭一带,分成南北两派水道支流,北派支流即为今珠江前航道,南派支流即为今珠江后航道。珠江北派支流一路向东流淌,依次经过广州城南、赤岗、琶洲、黄埔等地,中途又有小沙河、大沙河、猎德汛石溪、东圃涌等河涌汇入,并分出绕赤岗、绕琶洲、绕黄埔长洲的河涌多条。珠江北派支流在长洲一带与珠江派南支流汇合,后在南岗与东江交汇,再折往南流,经狮子洋、江鸥沙后出虎门入海。

       第二条为东江水道。该水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自增城县境西南流入番禺县境,一路往西南方向延伸,中途有南岗涌由北注入,在鹿步司还分出鹿步滘水道西流,最后在南岗口与珠江水道汇合注进狮子洋入海。

       第三条为沙湾水道。该水道大致呈西——东走向,其上承文海水道,自顺德县南部流入番禺县境,流经屏山之后分成南北两支流,北支流也称市桥水道,其往东南流过抱旗山,入南山峡,再向东流经红罗嶂、青罗嶂、市桥、沙墟等地,最终汇入狮子洋南出虎门入海;南支流则向南流过古坝西,经过龙湾峡,然后往东流经沙湾村南等地后注入狮子洋,中途还分出多条支流流往香山县境。

       第四条为板沙海水道。该水道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上承叠石海,自顺德县东南部流入番禺县境,往东南方向流经西和沙、紫坭等地后分成两支流,支流一往东汇入沙湾水道,支流二继续往东南流,进至香山县境。

       第五条为流溪水道。该水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其自从化县西南部流入番禺县境,一路蜿蜒往西南方向延伸,中途先后有新田、花县、港头、兔岗、站边、八岭庄、夹坑口、马岗、珠岗、瓦窑涌等多条水系河涌注入,最终与自北南流的石门水道交汇。

       第六条为石门水道。该水道大致呈北——南走向,其自花县黄洞水道往东南流入番禺县境,向南流淌,中途先后有大石岗、鹤岗、茅山等河涌水系注入,与流溪水道交汇后经老鸦岗、石门等地流入南海县西北境。

       第七条为大通滘水道。该水道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自南海县石门水道往西南方向流入番禺县境,往南流经花地、西塱等地后,其中一支流向东北注入珠江南派支流,另外支流则流往东南方向,在围沙、白旗、黎西、石角等围田地形成密布河网,有水系经大石汇入珠江南派支流,更多水系则继续流向东南,经陈头、韦涌等村后分流成南山峡水道与龙湾峡水道,南山峡水道汇入市桥水道,龙湾峡水道则汇入沙湾水道。

       三、“沿水设墟”——清代番禺水道对地方墟市地理区位的分布影响

       清代广东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场繁荣,海外贸易空前发达,作为衡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墟市在该时期得到迅猛发展,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层次更高。何谓“墟市”?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粤谓野市曰墟,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墟。满时少,墟时多,故曰墟也”[7]。《佛山忠义乡志》也记载:“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墟集皆市也。粤俗以旬日为期,谓之墟,以早晚为期,谓之市。墟有廊,廊有区,货以区聚。盖犹有市域遗制。市则随地可设,取便买卖而已。故墟重于市,其利亦较市为大”[8]。可见,墟市是指多集中在乡村地区的商品贸易市场,用于定期的交换自己需求的东西,主要为地区商品流通之所。清代,广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多,消费能力增强,墟市数目大规模增长。而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古代广东各地之间信息沟通几乎都依靠水运传播,特别是各地市场信息的流通可以直接影响各地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大多数墟市皆分布在沿水道两岸或在水道运输网络的交叉点上。墟市一带多设码头、港口、渡口等,以便于舟船停泊,装卸货物,载运商客。墟市之间依靠水道相互联系,构成商品贸易流通的网络,利于各地区之间商品集散,成为清代番禺、广州乃至广东的经济动脉。便捷的水运航道对于清代番禺县墟市地理区位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番禺县主要水道上的墟市分布情况具体如下:

       (一)珠江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分布:

       清代广州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珠江水道,该水道上接省城、西关、十三行,下经虎门入海,是清代西方商人进入中国贸易的门户城市,与外国商船进出省城的必经之地。清代分布在珠江水道沿岸的番禺县墟市数目众多,主要有:河南镇、新造墟、官堂墟、细墟墟、赤沙墟、石楼墟、大石墟、黄埔市、新洲墟、市头市、沙亭墟、南箕市、官山墟、南华墟、黄岗市、赤岗新墟、花墟、鹿步墟、东圃墟、棠下新墟、永泰市、石冈墟、廻龙市、鱼珠墟等。

       (二)沙湾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分布:

       沙湾水道上承“大箍围西水”文海水道,北通省城、南海、顺德等珠江三角洲腹地,南连狮子洋、东莞、香山、黄阁、新安等珠江口沿岸地区,是联系广州、南海、顺德与香山、东莞、新安等地区之间水上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珠江口与珠三角腹地的重要水运航道。清代沙湾水道沿岸商贸活动频繁,墟市兴盛,主要有:紫坭墟、沙湾镇、草河墟、凤鸣墟、市桥市、九如镇等。

       (三)流溪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分布:

3

流溪水道

       流溪水道发源于从化县吕田镇,由东北往西南流淌,最终与白坭河汇合流入今珠江西航道。清代流溪水道是连接省城与从化、粤北等地的主要水上交通要道,在水道两岸地带分布有多处繁荣墟市。清代分布在流溪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主要有:高增墟、江村墟、竹料墟、钟落潭墟、石井墟、龙归墟、大田市、人和墟、镇湖市、均和市等。

       (四)大通滘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数目:

       大通滘水道串接起珠江水道、石门水道与沙湾水道,连通广州与佛山,为该区域的水道交通枢纽。来往北江、西江、澳口涌、柳波涌的船只均可经大通滘水道通往珠三角各县镇,是清代一处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代大通滘水道沿岸遍布港口、码头,也广开墟市,商贸繁荣。清代分布在大通滘水道沿岸地区的较大型墟市主要有:西塱墟、石壁墟、韦涌墟、屏山墟、古坝墟等。

       (五)东江水道沿岸地区的墟市数目:

       番禺县境内的东江水道,上接增城增江,下与珠江并汇狮子洋,是清代番禺县东部一段重要的水运航道,在沿岸地区集中有多处商贸发达的墟市。清代分布在东江水道沿岸地区的较大型墟市有:小迳墟、麦边墟、南岗墟等。

       四、结语

       清代番禺县墟市发展迅速,数量大增,其重要原因是墟市设置在水路交通要津之地,依托发达的水运交通将县、府、省各地商贸活动联为一片,互为交织,构成地域之间商品流通网络的桥梁。特别是清代一口通商政策刺激下,广东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番禺县沿水、滨海地区水运航道条件逐步走向成熟,水运的发达更进一步加快了番禺与周边各地的经贸往来。至清后期,一些大型墟市如黄埔市、鱼珠墟、南岗墟、廻龙市、紫坭墟、沙湾镇、市桥市等均沿水而设、因水而兴,大量墟市分布在水道及支流沿岸,带动了当地贸易活动。因此,水运航道的便捷条件主导了墟市的地理区位分布,同时发达的水运网络体系又促进了墟市商贸经济发展的兴盛繁荣。

 

       注释:

       [1](清)李福修:同治《番禺县志》卷1《建置略一·疆域》,《中国方志丛刊》第48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第19页。

       [2] [3](民国)梁鼎芬、卢维庆修:民国《番禺县续志》卷12《实业志·农业》,《中国方志丛刊》第49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第170页。

       [4](清)仇巨川纂,陈宪献校注:《羊城古钞》卷2《山川·省会山脉》,《岭南文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6页。

       [5](民国)梁鼎芬、卢维庆修:民国《番禺县续志》卷12《实业志·农业》,《中国方志丛刊》第49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第170页。

       [6](明)顾炎武:《肇域志·广州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59页。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墟》,《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页。

       [8](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1《舆地·墟市》,《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7——338页。

 

       (注: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