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的实践者——林云陔市长
2018-05-16 下午 05:33   作者:阿瑞   
分享

国家公园1

  近期茂名在古驿道活化和利用中,拟对林云陔先生的故居活化利用,林云陔先生对许多人而言颇为陌生。

  林云陔(1883—1948),广东信宜人,高祖林廷式,曾任湖南益阳、衡阳等地知县,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在高州府入海山书院习经史辞章。

1

图为林先生担任广州市政委员长的照片。

  1909年,林云陔考入两广方言学堂,朱执信曾在该校任教,后经朱执信介绍于1912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黄花岗之役,此后被派赴美国留学,进入纽约州圣理乔斯大学研习法律、政治,并获硕士学位。同一批被广东军政府公费派遣留学的学员中赴美国的有20名、赴日本的有48名,后来任广州市长的刘纪文也属此批学员。1919年,林云陔在由上海创办的中华革命党理论刊物《建设》中任编辑。1920年粤军返粤,林云陔任大元帅府秘书,兼土地登记局局长和广东教育行政委员会《教育》杂志社社长。

  林云陔三度出任广州市长(包括市政委员长),时间分别是:1923.2.8—1923.2.26;1927.5—1927.11;1928.1—1931.6,累计任职时间约4年,前两个任期非常短暂,第三个任期政绩颇为显著。后林云陔任广东省政府委员会主席五年(1931.6—1936.7),其后去南京任审计部部长迄病逝。林云陔可谓是治粤经验最丰富、对广州最为了解的一位市长。

  林云陔任广州市市长最为重要的时段当属1927至1931年期间,正如其自我评价般“就任以来,对于市政应有之设施,无论物质精神两方面,罔不加紧工作,以求实效”。[1]受命之初,林云陔对这座城市的建设充满期许,但两年后回顾其城市建设实践,有不少感慨:“乃按诸两年之经验,往往事出所期。各种建设之进行,因财力不逮而不能举者有之,因市民不了解而中途停滞者有之。”[2]

2

图为林云陔任职广州市长时1929年的《市政公报》,徽章为当时广州的城市纹章。 

  林云陔在任《建设》杂志编辑期间,发表了若干有关市政制度的理论文章,包括《欧美市制概论》《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等。在《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一文中,介绍了欧美的一系列市政管理经验,包括分区与屋宇计划、警察、火警、卫生、经营公用事业、办理公益事务、休闲与娱乐问题、市政经费与用度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引介或探索,为其日后担当市长一职奠定理论基础。林云陔任职期间,强调市政方针与计划的重要性,注意从欧美城市的规划理念中吸收养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建设中。在社会福利及文化建设公用事业方面,注意不同阶层的市民需求;在制度建设方面,着力于管理的规范化。

  在工程实践中,林云陔首先推动城市道路系统的改造,其突出贡献表现在其第三个任期内,两年间新建的道路包括杉木栏、十三行、十八甫和长寿街等,根据市政厅的财力,量力而行,既有铺沥青的道路,也有砂石道路。其次,他继续对六脉渠进行清疏,再次兴建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和活动场所,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公园、越秀山麓公共运动场等均是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林云陔在任期内对公用事业的发展较重视。1927年8月,他恢复公用局,对自来水厂、营运汽车、电话等一系列公共事业进行改革,分别于1928年设市营事业经理处,1929年设自来水管理委员会,1929年设自动电话委员会。公共事业管理与协调的加强,既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节省了政府的行政开支。

  在其任内,林云陔提出“平民宫”的概念。其施政报告中谈到:“建设平民宫,本市贫民很多无处栖宿,入夜后则在路旁隙地随处偃卧。此种情形,固属可悯,但于卫生、治安及市政观瞻上皆有妨碍,随拟在市内建筑伟大平民宫若干所,拟收容一般劳苦贫民住宿。”“建设平民村舍,平民宫建于市区内,平民村舍则当建于郊外。前奉内政部颁发平民村舍图式,但已着手规划,择定马鞍、蚬壳两岗为建筑地址。按照地形区处分配,大体就绪,拟积极办理,实行建筑。”[3]报告中广州市平民宫的位置图,截取自早期测量的地图,从周围环境判断,平民宫靠近高第街一带。

  1929年制订了《建筑平民村舍原则》。工务局拟定了平民宫、第一平民住宅区(西村)及第二平民住宅区(河南芳草街外田地)的建设计划以救济市内平民住宅之缺乏。

  宫是帝王之专用,此处用于“平民”是一次革命,也许是小资情调的文字游戏,但至少写入了当时的施政报告中。清末民初,广州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人口移居城市的现象实质上已引发城乡分化的重大社会变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林云陔及工务局局长程天固等行政官员在关注技术引进的同时,也重视西方社会城市化水平提高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平民宫”及“平民村”的概念,区别于满足社会精英人士居住的“模范住宅”。模范住宅区与平民宫的建设体现的是近代广州对不同居住群体的关注以及差异化社区的建设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对后世探索社区层面的治理有所启迪。

  林云陔在规划理论与城市实践务实结合方面表现务实、政绩突出。1929年他所作的《广州市政府施政计划书》是早期城市政府制订的最为完整的规划书,尤为突出的是极力推进东山竹丝岗地区的模范住宅区开发,以促使现代居住模式在广州城落地生根。鉴于广州老城区高密度的现状并为解决中等阶层居住问题,在1927年108行政会议上,他提出筹建市内模范住宅区的计划,并由土地、公务和财政三局负责,订立组织章程。其时,欧洲“田园城市”的理念甚为时尚。在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中,专门谈到如何将广州市的建设按此理念实现,“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囿,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4]孙科任内也提出建设模范住宅区的设想,可惜的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呼吁。林云陔担任市长期间,与同事一道将理论付诸行动,吸收了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努力将有关理念运用于具体的模范住宅区建设中,东山竹丝岗的模范住宅就是实验场。其时工务局在《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中提出:“盖东郊旷地甚多,颇有田野林泉之胜,以之为住宅区,最合卫生。且能使人陶冶于天然美感之中,其裨益于市民身心者必不浅。”“查改良住宅一事,自欧战结束后,各国城市政府多注重于此,其时英国有谓田园市者,可为新式住宅之模范,各国竞相仿效……”[5]东山自然环境之优良是相对西关一带而言,此地逐步有喜欢安静的人居住于此,包括外国人。在孙科任市长之时,划定的全市权宜区域,也已将东山列为住宅区。在林云陔任内,东山竹丝岗地区的模范住宅区得到实质性地开发。

3

图为上世纪30年代初广州市中心区鸟瞰图。

  1920年,筹建成立“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任市政委员长的林云陔公布实施了《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章程》,用现代建设的理念制订了土地业权、道路及住宅三方面若干技术规范,道路形式、绿化和排水方式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借鉴欧耒现代都市的技术标准。得益于市政府的主导与组织实施,东山模范住宅区逐步实现了塑造整洁、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目标,吸引了大批政府官员和回国投资的华侨入住。

  林云陔对“田园城市”的理念颇为推崇,其任内实施的计划包括扩大市区、开发郊外和经营模范住宅村种种,均是“田园城市”[6]空间的实践。但同时需指出的是,广州的实践与霍华德在 1902年提出的兼具农村和城市优点的“城乡磁体”社会城市空间模式,建立“土地开发公有权”,维持就业、居住、购物教育和休闲等功能的平衡等目标差距甚大,未能真正理解霍华德通过改造城市实现社会改良的思想精髓,更多地体现的是霍华德倡导的恢复“19世纪城市内部消失了的宁静健康的环境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7]

  在制度建设方面,林云陔着力于财务上的公开与节省。如1927年6月借鉴美国的制度设立市政府购料委员会,将各机构的政府采购集中起来,并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行政是重效率,尤其经济,美国近年来朝野上下有一种省费运动,省费运用非减政也,乃以节省消耗为主,事事务求经济……”[8]林云陔在对设立市政府购料委员会之经过及其状况做了以上说明。

  林云陔对于行政管理也颇为严谨,有关“危墙”管理一例即可证明之。查阅其任市长时的会议记录资料发现,工务局虽提出危墙的管理办法,但因对经失火过的墙体如何处理未有解决办法,因此会议要求交回工务局重新修订。法规制订的慎重略见一斑。

  林云陔任内市政建设成绩斐然。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对上一任行政领导的计划加以具体化并予实施,包括合署办公大楼的选址确定、海珠大桥的招标、东山模范居住区的建设等。

  (2)比较重视城市建设工作的计划编制,现代意义的规划方法与概念在广州城市建设中得到较充分体现。在任内支持担任工务局局长程天固编写完成《广州市政之工务实施计划》,成为近代广州最为完整的建设计划。

  (3)比较注重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他在其任内筹建医院,改善学校,改良公共交通,加强审计工作等等,注重了社会事务的总体统筹。

4

图为林云陔担任建设厅厅长时的照片。

4

林云陔出席华工建筑红楼典基立石(时为中山大学理学院)。

3

图为华工建筑红楼前基座立石。

 

  注释:

  [1] 广州市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1929年,第445页。

  [2] 广州市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1929年,第453页。

  [3] 广州市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1928年,第1页。

  [4] 孙中山:《建国方略》1921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8页。

  [5] 广州市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1928年,第3页。

  [6] 《市政革新运动高潮中之两种计划》,《广州市政公报》1930年。

  [7] 〔美〕约翰﹒M.利维著,张景秋译;《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46页。

  [8] 广州市市政府编:《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1928年,第93页。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