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撷要
2018-04-26 上午 10:57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祁方   
分享

1

图为中国古代海外茶叶贸易绘图。

  则一、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

  秦汉之前,中国已同近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到了汉代,中国商船已远达印度东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魏晋时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孙吴同印度支那半岛诸国也经常有贸易往来。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沿中印航线各国的贸易更为频繁。

  隋唐时期,因“丝绸之路”阻塞和陆路交通困难,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商船的远航已由印度半岛延伸至波斯湾。中国与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等国的贸易颇为发达。唐朝与日本、朝鲜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公元630—894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达13次以上,往返均携带大批商货。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据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赵汝适《诸番志》记载:宋代约与50—6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代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海上贸易关系,这些国家和地区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域。

2

图为明代海外贸易线路图。

  明代,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湾及其沿岸,印度半岛,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个亚非国家,中国船队直达东非海岸。这一壮举,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达到高峰。明代中叶后至清代前期,中国海外贸易因“海禁”和“迁界”而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欧美各国相继来华贸易。其中,葡萄牙(公元1518年)、西班牙(公元1575年)、荷兰(公元1604年)、英国(公元1637年)、法国(公元1660年)、美国(公元1784年)以及丹麦、瑞典和德国等国先后与中国通商贸易。它们纷纷在中国建立商馆、开设商行,成为清代海外贸易的主要国家。

3

图为敦煌壁画上的张骞出西域绘图。

  则二、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涉及的商圈

  欧亚内陆贸易圈(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陆上商路,以中国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而西域的包括玉石、汗血宝马、石榴、苜蓿等在内的货物又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商人早在唐宋时期便在印度洋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影响延伸至十六世纪。在郑和海上远征中,通过军事威慑和和平贸易,使许多印度洋国家成为明朝的藩属,构成北印度洋朝贡贸易圈。包括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西南海岸、霍尔木兹、亚丁和非洲东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萨、拉瓦尔)。这些城市控制着通往西亚、东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西太平洋贸易圈(东亚贸易圈)

  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要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太平洋贸易圈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东南亚、朝鲜和日本的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这种繁荣情况到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最后一个高峰。从此以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及倭寇对东亚沿海的侵略,东亚贸易圈逐渐衰落。

4

图为泉州安海港绘图。

  则三: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体系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贸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进出口商品不断增多。贸易港口主要有:广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龙海海澄)、杭州、扬州、明州(又称庆元,今浙江宁波)、楚州(今江苏淮安)、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温州、江阴军(今江苏江阴)、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杭州湾北岸)、上海、登州(今山东蓬莱)和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县)等。其中,以广州、泉州、杭州和宁波最为重要。出口商品多为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土布、金银器皿、金属制品、钱币及各种生活用品等。进口商品多为奢侈品,主要有:各种珍宝、香料、药材、毛织品、棉织品、棉花及各种杂货等。

5

图为海外贸易的陶瓷文物。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分官方贸易和私人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其中,以朝廷间互赠礼品形式出现的“朝贡贸易”和随之而来的“随贡贸易”,是官方贸易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官府采办,即由官府派遣专人出海贸易,以谋取奢侈品和厚利。官府采办是“朝贡贸易”的补充。

  私人贸易早于官方贸易。最初为滨海商民进行的近海贸易。以后,逐步由近海伸向远海。自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业资本发展和官方贸易衰落,私人贸易渐趋重要。从事私人海外贸易者,有权贵官吏、大商人、中小商人和游民等。宋元间,称从事海外贸易的民间商人为舶商,在户籍上称为舶户。明清间,随着私人贸易发展,还出现了由官府特许居间贸易的垄断商人或团体。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有市舶司和海关。自唐代到明代是由市舶使、市舶司进行管理。唐代于公元714年在广州设市舶使;宋代于公元971年在广州始设市舶司,其后分别在八个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市舶务或市舶场。元代,先后在七个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还规定了市舶条例。公元1293年,正式制订了《市舶法则》23条;公元1314年,又修订重颁了《市舶法则》22条,进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明代承宋元旧制,仍由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6

图为清代广州十三行绘图。

  清代始设海关。公元1684年,清廷废除海禁。公元1685年,开澳门、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港对外通商,并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清廷还制订了一系列关税税则和管理办法。从此,海关代替历代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以后,鉴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违法行为,清廷于公元1757年只准广州一口贸易,由粤海关加强管理,直至鸦片战争后才开五口通商。

7

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

  则四: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不难探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海外贸易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华民族海外交流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2013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

  前有先行者、后有践行者。今天,我们积极倡导以海洋为纽带增进共同福祉、发展共同利益,以共享蓝色空间、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致力于造福沿线各国人民。这既是对中国历史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发扬,势必为世界发展写下辉煌篇章。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