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香山地区邮驿传信历史变迁
2023-09-02 上午 10:43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珠海自然资源”   
分享

  “从前车马慢,书信很远。”在通讯业不发达的古代,人与人之间联系主要靠邮驿传信。“邮驿”一开始指官方政府在驿道上隔一定距离为传递信息设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车马,主要承接过往官员、使节和邮递文书任务。

  到商贸繁荣的明清时期,专营民间通信的民信局、专营华侨通信的侨批局、新式官方邮政等新邮驿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方便了官方和民间通信,“古驿道”中的“驿”字也正是源于此。

1

古驿道上的骡马

 

明清官方邮驿:纵连京师、横接州县

  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有效地传播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信息,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官方专用的邮驿系统。中国邮驿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历朝历代对邮驿均非常重视,修筑驿路,新建设施,制定法令,规范管理,不断地完善邮驿体系。迄于明清,邮驿已贯穿南北、横亘东西,纵连京师、横接州县,体系臻于完备。

  为方便各级衙门及时有序传递官方公文,清朝政府在各省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发达的地方设置驿站,在许多无驿站的州县设立递铺,形成了以“驿”为主体的马递通信系统及以“铺”为主体的步递通信系统两大通信系统。各省衙门送往京师的紧急文书均交驿站接力传递,省内及省际各级衙门间往来的普通公文则均交递铺传送。

  香洲地区在清朝时为香山县,隶属广东省,据《广东通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香山县额设铺兵三名。县前铺(铺兵三名)至顺德县属南路铺计。水程一百十里”。该驿铺为香山地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通信组织,主要负责与省内各级衙门公文传递,重要事项则上报省府,由省府传递于京师。清朝时期,香山地区一直处于中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冲突交流的风口浪尖,一举一动皆关乎国政,往往需事无巨细上报朝廷。

  据《香山明清档案辑录》大略统计,清朝香山地方上报朝廷的奏章及朝廷朱批等档案就有800余件,内容涉及政务、军务、政法、外事、宗教、财贸、农务、文教等各个方面。

  地方职官任免奖励、军务海防战事、粤海关收支报录、科举中榜名单等事项均经官方邮驿上传下达,可见当时官方邮驿在政务传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下发到香山地区的武举金榜名单

3

清咸丰五年(1855年)礼部为题复香山县寿民高有光寿妇谢刘氏现年一百一岁事致军机处咨文

 

明清民间民信机构:信传坊间,邮通四海

  中国古代的邮驿制度虽然健全,但只服务于“公务”,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就有诗句“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抒发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各地交通条件的改进,民间往来和商品流通范围日益扩大,对信息传递提出更高的要求,专营通信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由于明清沿海地区多有人海外通商务工,为方便海外华侨邮寄汇款暨家书,还产生了一种信、汇合一的海外特殊邮传方式——侨批。

  明清时期香山地区商贸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民间通信和海外邮汇需求极大。民间通信主要靠民办的信局(统称民信局)和俗称“巡城马”的民间递信人员投递,民信局在石岐、大赤坎、大濠涌等地均有设立。海外邮汇则主要依靠专门开展汇兑业务、出入境手续、舟车运输等服务的侨批局。

  当时香山地区的石岐、唐家、斗门等地均是华侨集聚地,开办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侨批局,比如石岐的“永安”“侨益”“和盛”等金山庄和商号,唐家的“维安”“维新”“北利泰”等银号,斗门的“协昌”“章金山庄”“兴华金铺”“胜兰银庄”等金山庄,其中协昌金山庄旧址、胜兰金山庄旧址、章荣金山庄旧址保留至今,已于2018年1月12日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珠海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这些金山庄促进了侨批、侨汇业务的广泛发展,使海外各处侨胞获得了汇返侨乡的多种渠道,而随着侨乡侨汇收入的增多,侨眷将闲置的侨汇用于储存、借贷、投资商贸,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香山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4

侨批及侨汇

5

珠海斗门现存的协昌金山庄旧址

 

清末民初新式邮政:旧时邮雁,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西方近代邮政制度传入中国,1896年光绪皇帝在“兴办大清邮政”的奏折御笔朱批,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开始统一办理官方和民间邮政业务。1896年起,地方邮局、邮政代办所、邮政信柜等在全国陆续开设。按经营性质而言,地方邮局属大清邮政直营性质,邮政代办所和邮政信柜则属委托代办性质,其中代办所的级别介于邮局和信柜之间。在清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行政力量的支持下,新式邮政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通信网络,逐渐取代了邮驿制度和民信局等民间通信组织。

6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光绪皇帝御批开办国家邮政的总理衙门奏折片段

  清末民初香山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出洋留学或在外经商者较多,用邮需求较高,早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拱北关正式设立时就试办了海关邮政,主要寄送由澳门寄出经香港转口的信件。及至“兴办大清邮政”政令下达后,香山石岐、平岚、沙溪、南朗、下栅、前山、斗门等邮政分局纷纷设立,各邮政分局又下设代办所、设置信柜,极大地方便了香山地区通信往来。中华民国成立后,通信业务量逐年提升,香山地区又设立了唐家、香洲、前山、北山、南屏等邮局,构成了便捷的邮政通信网。至此,无论是官方公文还是寻常百姓信件,都能通过这张邮政通信网寄往世界各地,比如广州、上海、澳门、香港、美国等。

7

1903年《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局部(左),1919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局部(右)

8

1910年拱北关寄广州粤海关挂号公函(邮路:拱北关→广州→粤海关)

9

1915年广东前山寄香港(邮路:前山→香港)

10

1919年广东唐家寄香港卢仲云(邮路:唐家→石岐→香港)

11

1919年广东前山寄美国国际挂号封(邮路:前山→广州→美国西雅图→美国芝加哥)

12

1920年上海寄广东前山北山村(邮路:上海→广州→前山→北山)

13

1921年广东南屏寄广州沙面(邮路:广东南屏→前山→广州→沙面)

  时至今日,走在古驿道上,仿佛还能看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景象,体会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浪漫,感受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盼望。这些古时驿道邮路遗留下来的书信,不仅寄托着香山人对在外旅人的脉脉牵挂,串联起香山地区与世界各地的点滴联系,更是见证了香山地区成为中西文化走廊的历史,汇聚成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珠海自然资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