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东吴大学内迁曲江办学旧址考察记
2023-08-27 上午 10:21   作者:苏州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 王欣   
分享

  1943年,整整80年前,抗战的烽火中,东吴大学校部及文理学院曾应岭南大学邀请内迁粤北曲江(今广东韶关)办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吴大学克服重重困难,在坚持办学的同时锲而不舍建起了一座相对完整的校园。2019年以来,广东省整理挖掘抗战时期内迁粤北高校遗址,建设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其中韶关市浈江区建设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即为80年前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办学旧址。

1

村口的樟树王是大村的标志,远方右侧山头即当年东吴大学所在的横岗山。

2

东吴大学所在之横岗山全景

  为弄清这段历史,笔者利用暑假前往韶关市浈江区文旅体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韶关学院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院等进行现场考察和交流。

3

曲江东吴大学旧址指示牌

  据登载于《东吴校闻》曲江版创刊号(1943年12月1日)的沈体兰代理校长《校舍素描》记载:

  “曲江校本部及文理两院于半年内陆续建筑校舍共十八座,此项校舍位于曲江北约三十公里粤汉铁路之仙人庙站。抵站后向东步行一百步即达校门”。

  此处曲江是指“曲江县”,据《韶关市志》,当年曲江县城在今韶关市区,1943年,析曲江县城设韶关市。韶关城北约三十公里之仙人庙站今已不存,附近有梅村车站。但梅村车站背后是大山,当年不会在这样的地方设站。仙人庙车站当在今梅村站西北500米处粤汉铁路与乡道Y303交界处,这样才方便交通和运货。受山地地形影响,铁路和乡道都应该是80年前的走向。如若仙人庙站在粤汉铁路与乡道Y303交界处,则沿乡道Y303向东偏北方向步行200米不到,就是乡道与进入大村横岗山小路交叉口,即今日浈江区复建的东吴大学校门。清代民国时期的一百步当为今天的一百五十米左右。

4

东吴大学曲江旧址地图

  现在木质的校门应当是按照沈体兰的记载复建的:

  “而校门牌坊不日亦将巍然树立,皇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即将播远近而垂千古矣。谁谓抗战时代之东吴不能与其他抗战大学媲美耶!”

5

复建的东吴大学校门

  据陪同现场考察的韶关市浈江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邓丽娟女士介绍,大村村属犁市镇,是一个特困村,原属曲江县(区),后划归浈江区。浈江区在为村民建设一些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发现了原岭南大学建筑遗迹,随后也发现了东吴大学的建筑遗迹。村里有些90多岁的村民依然能回忆起当年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在此办学的情形。大村党支部书记潘熙战家里还珍藏着爷爷的铜哨。他爷爷当年是岭南大学校工,岭大撤退时一位老师赠送给他一个铜哨作纪念。

  进入东吴大学的校门,路右侧有残存的水井和房屋的残垣断壁。这附近并没有村民居住,据考察应为东吴大学办学遗迹。

6

残存东吴大学建筑遗迹

  进入大门之后,沈体兰的《校舍素描》记载:

  “西向入门后循甬道东行约一百公尺即有并列之教室三座,颜曰林堂、孙堂、赉恩堂,所以沿苏州校舍之旧,且纪念历任校长林公乐知、孙公乐文及尊重前校长葛赉恩先生也。”

  这里房屋遗迹,似是两间连在一起,屋外有水井,更像是教师住宅或厨房之类的建筑。《校舍素描》中记载之办公厅(乃史堂)、全校最大之建筑物实验室(抗建堂)、男生第一宿舍(英盟堂,共有五间,以著名学府牛津、剑桥、伦敦、北明、爱丁堡等命名)、第二男生宿舍(美盟堂,共六间,以哈佛,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及城市纽约、华盛顿命名)、礼堂(亦为膳厅,名永清堂)、山顶之女生宿舍(桂友堂)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当年建筑多为土木所构,山上林木茂盛,加之此行无暇详细考察。苏大同仁有志者可以组织师生上山详细找寻。

7

今日横岗山

  《校舍素描》随即介绍:

  “礼堂之南有广场,其间小屋数椽相栉比,西端为合作社,次为厨房,再次为工场,东端为医疗室,附小厨房,再东为李园……”

  沿着山路东行,邓局长带我到一处山坡上的广场,广场中有一新建的瞭望塔,登上瞭望塔东望,就是岭南大学旧址。今天存世的岭南大学远景照,就是从这个广场的角度拍摄的。不知此处广场是否是当年之广场。

8

9

从横岗山东吴大学广场远眺岭南大学旧址

  《校舍素描》还介绍有教职员住宅有四座,每座四屋(分别名天赐庄、螺丝浜、姑苏坊、西溪坊),后又添建一座单身宿舍。山后尚有男女厕所及浴室共四座。这些建筑同样也不存在了。《校舍素描》介绍:

  “全校适为环山通路所围抱,而山后通路更多幽胜,课余散步不亚于姑苏城畔葑溪河滨景色,虽非情调差似。又山前山后各有运动场一方,分别名为中西球场及博习球场,则以纪念本校前身两名书院。”

  东吴大学所在横岗山不高,今天依然风景很美,山下皆为农田,一派田园风光。时任东吴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的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在其回忆录《白头唯有赤心存》中深情地回顾:“战乱后迁到广东曲江的东吴大学,校舍设在近郊的仙人庙,周围树木苍翠,空气清新,环境比建阳好了许多。”1944年,李约瑟博士曾到访曲江东吴大学,因吴大琨系东吴毕业生,英语很好,沈体兰校长遂指定吴大琨代表学校接待他。据吴大琨回忆,在陪李约瑟博士参观和了解东吴大学后,还一起到韶关旧书店选购图书,并向他推荐了《资治通鉴》《四库全书提要》等丛书,李约瑟如获至宝,全部买下。当时李约瑟博士正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后来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拟写提纲,有很多问题找吴大琨讨论,谈的很投机。后来李约瑟博士在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时提到要感谢一些人,其中有吴大琨。之后在重庆,吴大琨也得到李约瑟的不少帮助。李约瑟回忆录中亦提及吴大琨给予的帮助。   

  在东吴大学曲江旧址发现与大村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韶关学院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中心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挖掘了很多详实的史料。常务副院长宁夏江教授(院长由韶关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等介绍了曲江时期的东吴大学相关研究进展。

10

广东省档案馆查找到的沈体兰信函

11

韶关学院的华南教育历史展览厅

  抗战时期东吴大学曲江旧址的发现离不开广东省领导许瑞生的亲自关心。不仅从李约瑟等人所拍照片中发现东吴校舍的旧照,还亲自考察、确定了东吴大学旧址。

12

13

许瑞生手绘东吴大学抗战时期曲江校舍

  1944年6月,随着日军困兽犹斗的打通大陆交通线之举和国民党军的溃败,曲江形势危急,奉广东省政府转移粤北高校之命,东吴大学撤至桂林后分散转移,部分师生加入重庆的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曲江的岁月是东吴大学世纪长河中难忘的一段记忆,记载着民族的苦难与浴火重生,记载着中华儿女不屈的战斗意志与东吴师生的爱国情怀。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讲到:

  “国难危急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撒播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80年前,东吴大学校部及文理学院师生在代理校长沈体兰、校务长潘慎明带领下,下金华、赴邵武、过江西、奔曲江,克服万难,绝不屈服于日伪,弦歌不辍,与祖国同命运,为民族保留读书种子。曲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学校财务异常困难,学费收入基本断绝,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教师结茅筑舍以作育英才,学生读书报国以昭苏国运,是苏大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14

  广东省重视挖掘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历史遗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成多个高质量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旅游、非遗展示、乡村振兴等融于一体,成为广东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研学教育的主要载体。东吴大学旧址边上的大村研学基地已经建成,即将投入运营。东吴大学间关万里,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也将成为广东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15

向大村研学基地运营负责人赠送苏大校史

 

  (本文由韶关学院推荐,原文发布于公众号“澄怀堂主人王欣”,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