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西京路,奋进新征程 2021年南粤古驿道徒步体验活动(西京古道站)成功举行
2021-12-12 下午 07:32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熊灿坚 白泽 何月   
分享

  12月10日-12日,由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主办,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嶝柏仕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年南粤古驿道徒步体验活动(西京古道站)在韶关市乐昌市、乳源县成功举行。

1

图为开跑仪式现场。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会长田新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曾宪川,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方为民,广东省社会体育和训练竞赛中心主任黄贤林,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黎阳升,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总监郑凤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志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崔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高级实验师、副教授吴永彬等人出席活动。

 

  穿越百里,南粤古驿道赛事品牌再升级

  12月11日上午,开跑仪式在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三星坪隆重举行,吸引周边村落近百名民众前来观礼,现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随着清脆的发令枪响,徒步者们精神抖擞、兴致昂扬地从三星坪广场出发,开启本次西京古道徒步体验之旅。

2

图为领导嘉宾为大赛鸣笛,徒步选手出发。

  据悉,此次徒步体验活动跨越乐昌、乳源两县市,首次贯穿长达136.33公里的西京古道全线。活动分专业组和专家组两个组别进行,其中,专业组由近百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徒步、跑步、越野跑爱好者,跑步圈网红、运动类自媒体创作者组成;专家组则邀请了近20位历史、植物、民俗、乡村振兴、研学、文化艺术、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体验长约43公里的精华路段。

  线路串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红七军指挥部旧址、红色革命古村大坪古村、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瑶乡风情园等重要景观节点,集华南研学、红色文化、自然科普、历史古迹、瑶乡风情等诸多元素于一体。专家学者与徒步健儿一“文”一“武”,可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徒步健身活动,共同体验古驿道沿线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3

图为西京古道徒步线路图。

4

5

图为选手沿着西京古道乐昌段徒步。

6

7

图为选手沿着西京古道乳源段徒步。

  本次活动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审慎、安全、有序组织,结合举办地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审慎、安全、有序组织此次赛事活动;并设置安排救援保障队、医疗队以及志愿者等,配备AED(心肺复苏器)及所有外伤急救用品,全方面覆盖本活动范围,将风险降到最低。

8

图为救援队成员接受采访。

  曾跑过三十余次全马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梁迪斯在这次的徒步活动中获得了极佳的体验。“之前一直都有听讲过南粤古驿道的比赛,加上对西京古道比较好奇,所以特别想过来体验一下,来到这里就发现古驿道沿线环境很好,而且有着那么厚重的人文气息;另外就是这边徒步条件比其他越野跑好很多,因为其他比赛很多都处于山郊野外,这里是连接着一个又一个村落,安全性、便捷性都好很多,而且可以一边徒步,一边游览古村落、研学基地,可以在徒步过程,学习到很多知识。”他说道。

9

图为梁迪斯接受采访。

  近年来,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为核心的古驿道系列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古驿道+体育”的办赛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本次徒步体验活动依托西京古道丰富多样的线路选择,创新性地将体育赛事与遗产活化、自然科普和生态保护等内容相结合,是对可持续、高质量的南粤古驿道群众性体育活动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既能进一步丰富南粤古驿道品牌赛事的内涵、提升南粤古驿道品牌美誉度,也为当地文旅体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是我们首次在古驿道上开展长距离徒步活动,”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杨文彬表示,“未来,我们也将围绕乡村振兴、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思路继续在南粤古驿道上串点成线或者成片组织活动,根据更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求打造一些线路,将珠海岐澳古道、凤凰山古道,汕尾海丰羊蹄岭古道等已经具备相关条件的古道推向社会。”

10

图为杨文彬接受采访。

 

  千年一变,迢迢古道阔步走上振兴路

  迢迢西京路,一道通南北。西京古道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而如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西京古道已摇身一变,成为带动沿线乡村旅游和农产业发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道。

11

图为西京古道沿线村落景观。

  “以前来过西京古道很多次,不过以前都是来工作,徒步体验是第一次,我的感受非常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崔俊一直深度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她表示,“徒步过程中,可以看到西京古道沿线原本较为分散的遗迹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线路,这说明对于古驿道路网的调查,驿道沿线各类文物史迹的梳理、调查,以及对重要遗迹遗址的保护和修复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12

图为崔俊接受采访。

  据了解,自广东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西京古道被纳入为南粤古驿道重点打造示范线路,一方面成功挖掘、修复、拓展西京古道本体数十公里及其沿线大批珍贵历史遗存,并完善沿线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南延北联”,串联了11段古驿道本体、35处古驿道相关遗存、7处红色文化遗址和10处自然资源景观。另一方面深入发掘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相关历史故事,大力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建设,利用古驿道(包括水路与陆路)把旧址串联起来,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游径。

  近年来,在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部署推动下,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在当地硕果累累:依托西京古道丰富多样的线路选择,结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体育赛事,积极发展古驿道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依托古驿道沿线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科学开展古驿道植物景观营造及生态修复,打造西京古道猴子岭段科普“示范段”;依托古驿道沿线优质的自然风光、研学基地、人文古村等资源,发展人文体验、自然观光、生态休闲、运动探险等类型旅游产业;引导沿线村庄发展休闲民宿、农家乐、休闲农场等配套服务,带动农民就业和创业,促进沿线村镇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大力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积极打造“研学+”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一度失去光彩的西京古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带动沿线乡村旅游和农产业发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道。

13

图为西京古道沿线标识。

14

15

16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现状。

  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启平表示:“这次徒步活动将大家带到了西京古道沿线的历史遗存、红色革命遗址、华南研学基地等地打卡,充分展示了韶关各县区的文化底蕴,这会直接带动本地区研学旅游等打卡活动,也能促进农副产品及特色产品的销售,对吸引企业家投资或乡贤回乡创业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7

图为李启平接受采访。

 

  百家争鸣,各界大咖共谋活化新篇章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各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他们以各自的视角进一步挖掘古驿道活化利用价值,为推进古驿道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18

19

20

21

22

27

图为各领域专家参与徒步活动。

  业界享有盛名的专业建筑师、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曾宪川认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创举,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古驿道丰富内涵的深度挖掘、社会极高的参与度、“以道兴村”的理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他建议,“南粤古驿道活化事业任重道远,接下来可以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加大宣传两个方面多下功夫,继续挖掘及呈现南粤古驿道优秀文化,进一步扩大古驿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此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等发展。”

23

图为曾宪川接受采访。

  “我每次来的时候,都惊喜欣慰地感觉到古驿道及沿线村庄的整体面貌都在发生变化。”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方为民表示,自从开展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以来,沿线的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古驿道活化利用的空间在不断延伸、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他提到,此次活动探索出“古驿道+体育+文化+旅游+研学”的模式是南粤古驿道活化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实践的内容。他认为,接下来,可以继续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平台,进一步增加农村的元素、自然的元素。此外,相关工作也要纳入当地整体的文化旅游规划当中,要作为文化旅游的资源范围内来统筹考虑古驿道的活化利用。

24

图为方为民接受采访。

  多年从从事音乐创作的李志刚也在此次受邀的名单内,近年来,他以古驿道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包括《一道一童谣》《为了明天的绽放》等在内的精品音乐。在他看来,古驿道有很多文化张力能够通过沿线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当我们聚焦南粤古驿道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聚焦整个广东省。特别是这几年对古驿道进行了整体开发,社会大众也对古驿道的了解也逐渐加深,这次活动通过户外徒步体验的形式,让我们看到古驿道沿线诸多特色文化内涵,也能够为往后开展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提供灵感。”

25

图为李志刚接受采访。

  自2016年以来,广东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历经五年时光,从举办体育赛事到开展文化保护、创作活动,一个个有价值的乡村被描绘上了“资源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符号;从推动古驿道精品旅游线路到打造多条南粤古驿道特色之旅;从支持沿线农产品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到推动古驿道沿线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南粤古驿道通过活化利用和精准扶贫,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

  随着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行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中来,新思路、新模式、新实践、新经验仍在不断涌现。未来,随着古驿道沿线资源的不断优化整合,古驿道线网不断完善畅通,南粤古驿道将持续在中外文化交流、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26

图为颁奖仪式上,徒步者们合影留念。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