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开埠后教育的发展
2021-11-16 下午 02:20   作者:陈国荣   
分享

  1860年汕头开埠了,但开埠后行政建制是没有的,只是设立了一个因为开埠港口需要的海关(负责进出港口的货物税务征收),行政依然是属于澄海县的管辖之下。

01

图为汕头港。

  汕头开埠的时候是在清朝末期,社会仍然实行着科举制度,汕头埠的考生必须到澄海县去参加科举的乡考试,而汕头埠当地教育模式就还是以私塾为主,而且因为人口不多,私塾也是很少。直到了光绪末年,清朝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开始兴办学校,教育才开始有变化。

  汕头埠从原来的一个小渔村,因为开埠而逐渐发展形成为一个集商贸,远洋的港口城市,就是因为商贸的拉动,人口聚集增多,汕头埠也逐步演变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生活圈,成为了整个粤东地区的中心。同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人口的剧增,教育也随着汕头的发展变化而应运而生了,从1874年开始,聿怀学堂,岭东同文学堂,礐石中学,华英中学堂等等各种办学形式的学校,就相继出现在开埠之后的汕头。

  汕头在开埠前后的这一个时期里,教育是以多种办学形式在汕头出现,除了原有的私塾以外,其他的大概有以下的三种办学形式:

  1:教会学校

  在汕头开埠之前,就已经有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了潮汕平原,他们要到这里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可又深感这里的本土传统文化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这对于他们的传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和阻力。因此他们就以“开发童智,培心归主”为宗旨,纷纷在汕头开办起教会学校,希望从幼小的一代开始,灌输他们所要传播的文化和宗教。而教会开设学校,也是被列入当年汕头开埠对外国列强开放的条件之一呢。

  教会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有。可以这样说,教会学校是开启了潮汕地区教育的新模式,打破了以前只是单一私塾的教育模式。教会学校在汕头开埠的初期,是汕头教育的一支最有力的主力军。

  教会幼儿园,由教会全资主办的幼儿园有:

  1917年首设的福音幼稚园,

  1920年开办的真光幼稚园、

  还有普益幼稚园,引明幼稚园等等,这些幼儿园就遍布在汕头的各个角落。

  教会小学最早是1849年出现在澄海盐灶村的盐灶小学,随着开埠的进展,还有后来的礐石的汕头正光女学,市区里的淑德女校等等相继在汕头埠出现,其他的县也都有教会学校的存在。

  教会中学,为了应对小学毕业生的再教育机会,教会中学也就随着出现了:

  1874年,英长老会在汕头首先创办了聿怀学堂;

  1905年,美国浸信会将当时已经初具规模的礐石小学扩大为礐石中学;

  1906年英长老会在市区的崎碌创办了鮀江华英学堂;

  1924年,美国浸信会在潮阳的棉城镇创办了潮光中学;

  为了培植本地的传道者,使西方宗教更快地为当地社会所接受,各教会还创办了神学院,是以培养传教士及教会忠实信徒为目的的学校;

  1867年美国浸信会创办的耶琳神学院,最初的名字是天道学校;

  1871年美国浸信会在礐石创办的礐石明道妇学院;

  1871年英国长老会在汕头福音医院内创办的贝理神学院;

  1907年美国浸信会在礐石创办的礐石神道学院,等等。

  2:官办学堂

  经过了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始,清朝政府意识到了培养精通中西学人才的重要性。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就标志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出现。

  1898年清帝诏令将现时所有的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

  1901年又诏令各省省城必须设置大学堂,各府厅直属州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模式。

   汕头开埠后官办学堂也随着出现了。

  1899年丘逢甲、温仲和等爱国人士合力在汕头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标志着潮汕本土兴起的近代教育的开端。丘逢甲提倡“以昌明孔子之教为主义”,“以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传统传承和引进新知识合一的教育路线,岭东同文学堂的成立,为潮汕地区的教育发展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汕头另外还有一大批书院改制成官办学堂:

  1904年澄海景韩小学堂改制成景韩书院;

  1905年澄海考亭小学堂改制成冠山书院;

  1907年潮阳六都高等小学堂改制成六都书院。

  3:民间学堂

  民办学堂是由宗族士绅捐资、或者海外华侨回国兴办的新学堂。那个时期开设的民办学堂,多是由海外的华侨回国投资,汕头开埠后兴办的民间学堂主要有:

  1898年澄海莲上的崇德堂初等小学堂;

  1902年南澳深澳的公立宗海学堂;

  1904年汕头鮀埔的沦智两等小学堂;

  1904年澄海东里的林氏忠烈小学堂;

  1906年潮阳棉城的南薰坊七乡公立小学堂;

  1911年澄海东里的毓英小学堂,等等。

02

图为汕头二中前身,为教会学校辰星女子中学与若瑟学校合并而成。

  纵观开埠后汕头的教育,教会学校是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宗教文化,最重要的是课程依照西方教育制度而设置的,比较着重基础教育,有广泛的普及性质,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教会学校的教育与科举教育完全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汕头埠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西风东渐的那个年代,都发挥到了良好的作用。

  而官办学校和民间开办的学校,则是保留着我们的民族教育阵地,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华侨投资兴办的学校,也一样地引进来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民国以后,汕头的教育得到了比较完善完整的发展,随着汕头经济地位的改变提升,通商港口的成熟,汕头成为一个华洋杂处的时尚生活圈,四面八方的英才都聚集到汕头了,人口的激增,教育也相应形势和环境,有了很大的需要,各方资金也都涌入汕头,投资发展教育事业,使汕头的教育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1921年3月,汕头市政厅的成立,正式脱离了澄海县管辖,4月份设立了教育局,使汕头的教育事业纳入了政府的综合管理,步入了正轨,实现了由政府主导的方向,一改过去的全部由外资,民资,侨资等投资教育而出现的零散管理的混乱局面。

03

图为当年部分的办学情况表格。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到1939年日寇侵占汕头之前,汕头的教育事业是一直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平民夜校等等都成了汕头教育主角。政府完全介入教育,在1921年底,第一家公立的“第一国民小学”正式诞生了。

  据 1929年的统计,当时汕头全市已经有中学15所,小学40所,幼儿园7所,平民夜校13所,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是相当的大,据资料显示,最高时期,市库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达到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可见当年对教育的重视是如此之大。

  1932年,汕头成立了汕头市教育会,1933年,召开了第一次汕头全市教育会议。讨论和制定了汕头教育的发展方案,伴随着汕头埠的商贸发展,汕头的教育也一样的取到了辉煌成绩,可谓是盛极一时,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学校,补习学校,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引领粤东的教育事业。

04

图为民国时期的学校毕业证。

  二战期间,1939年日寇侵占汕头,加上当年潮汕又发生了因为旱情引发的大饥荒,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汕头的教育事业也落入到自开埠以来的最低谷,不少学校停办,或者迁到外地山区去躲避战乱。寥剩无几的几个学校,又是在日伪政权的管理下,仅以维持,没有发展的空间。     

  抗战胜利后,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渴望和热情,再次激发了汕头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高潮,停办的学校恢复了,外迁的学校回来了,南华学院从梅州搬回来了,1948年还新创办了汕头私立民治法政学院,那时候的汕头,已经在拉开了汕头高等教育的帷幕。

05

 图为1923年汕头中学生开展的卫生活动。

  但是,因为国民党坚持发动内战,引发了时局的动荡和出现了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大萧条,民力凋零,乱世和经济萎缩萧条,再次阻止了汕头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令到汕头教育又一次的停滞不前,遭受严重打击。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了,汕头也解放了,汕头迎来了历史的新一页,各行各业也都踏上了新一轮发展的行列。

  按照法律,汕头军管会接收了汕头旧政府的所有一切,包括教育,依据国家的新政策,新政府接管了所有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然后进行整顿改造,全部归纳入公立学校管理,由政府全面管理教育事业,新中国时代让汕头的教育事业又步上一个新的台阶,迈进了新时代。

  如今的汕头,汕头的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准和成绩都是位在全省的前列,特别是在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汕头每年的高考都取到了不俗的成绩。这里面有得益于潮汕人性格的好学勤学,重文兴教的良好传统氛围和风气,也有得益于自开埠以来沉淀下来厚实的教育基础。

 

 

  注:文中数据采自《民国时期汕头埠百业丛书》,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