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带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夏天西南季风和冬天东北季风造就了我国东南沿海到南海海域的不同季节风向和洋流方向,同时也造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季节性航路。
上川岛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带,台山市广海湾南侧的川山群岛东部,西与下川岛隔海相望,东北距大陆9.19公里,其东邻港、澳及珠海经济特区,距香港、澳门分别为87海里和58海里,距大陆山咀码头9.8海里。上川岛是珠江口西侧最大的岛屿,呈哑铃形,南北走向,长22.54公里,最宽处9.8公里,最窄处1.2公里, 海岸线长139.8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岛上遍布大小港湾多处,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嘉靖《新宁县志》记: “大金门海在海晏都,流接铜鼓海,在上川之左。诸夷入贡经此。上川之右,又曰小金门海。诸夷入贡,遇逆风则从此入。” 明代史籍《指南正法》也记:“乌猪山在广东上川岛东北,为古代海舶往还东西洋一重要望山。”
地理大发现后打开了全球视野和需求,欧洲为代表的基督文明开始冲破伊斯兰文明控制的海洋直接与华夏文明接触碰撞。16世纪葡萄牙人初占领马六甲后,顺着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季风航线来到中国并努力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同时早就获得罗马教皇的东方保教权的葡萄牙,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的驱动下,还积极向东方传播基督世界的“天主福音”,试图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一举征腹东方世界。然而事与愿违,几经波折,葡萄牙人当时依然撼动不了明朝帝国,甚至被明朝水军当成匪寇驱逐。在不停努力坚持下,葡萄牙人在广东、福建甚至浙江沿海先后建立过短暂的贸易据点并最终入居澳门作为稳定的东方阵地。而在入居澳门之前,葡萄牙人曾经在上川岛建立起他们的东方航线上的临时贸易据点。如今该岛上的大洲湾遗址上还散落大量当时明代中葡贸易留下的青花瓷片。同时,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也乘坐葡萄牙人商船从马六甲到达日本后再来到中国上川岛,在试图进入中国大陆腹地传教的过程中遗憾病死该岛。后世上岛朝圣的澳门耶稣会为其建墓园,法国巴黎外方教会更为其建了一座墓园教堂,并在新地村建立一座圣母教堂,旁边附有学校和神父居所等。然而新地村教堂及其附属建筑都在1942年被日本人摧毁,其基址也在建国后被反复利用,仅存教堂基础结构,即是今天见到的新地村天主教堂遗址,而神父楼则是建国前重建的。
一、大洲湾遗址
大洲湾遗址位于上川岛西北部三洲港的西北角,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的南侧,当地人称之为“花碗坪”。大洲湾海滩上,散落大量的碎石、蚝壳和现代生活垃圾,部分地方有自然礁石延伸至海中。当地村民称这些礁石以前是一处码头,解放后被炸毁,现在还能看到礁石上人为钻孔的痕迹多处。早在1965年,广东考古界前辈朱非素在上川岛沙勿略教堂附近海滨发现明代外销瓷遗址。2004年当时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和北大学生黄清华、黄薇才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当年2月,他们在《中国文物报》初步报道了这个明代外销瓷遗址。2007年至2009年,北京大学等联合考察队也多次对上川岛进行考察。
2016年8月9日开始,为了抢救濒危遗址本体和配合台山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文物考古勘探和发掘队伍对台山市上川岛大洲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工作中,我们在遗址中心区圣方济各墓园牌坊下方较平整平台上布置了5×5平方米发掘探方两个,并揭露出一处石构建筑基址。随后以发掘区为中心清理了附近长达80余米的断崖,断面上能刮面的都刮净并划出地层线。这段断崖上都能清楚看到底下有一层碎石层堆积。为进一步了解海边山体坡面及碎石层进深情况和左右延伸,我们又在发掘区东面布置了一条南北长5、东西宽1米探沟。同时,在东面较远处选择2处,西面较远处选择4处断面进行局部清理刮面观察地层堆积情况。
T1露出南北向长3.6、宽0.4米的石墙基础。T2则露出东西向长1.4、宽0.4米石墙,东端有疑是拐角,基础向北延身迹象。两处基础相距约10米,是同一处房址房基。


T1石屋倒塌堆积清理后场景


T2石屋倒塌堆积清理后场景(中部为现代渔民神社)


T1、T2东部暴露出来的房址F1墙基
另外,周边断壁上露出一层碎石层,东西范围长约80米。现大部分已刮面,并初步划分地层:①层表土层,黑土,土质疏松;②层黑褐土,土质较为结实,含粗砂较多,为石屋废弃后自然淤积;③层黄褐土,土质较硬,砂粒较细小,有青花瓷片,被石屋打破;④层黑褐土,土质较为松软,有青花瓷片;⑤碎石堆积层,暂未发现人工遗物。


断壁层位概况


发掘区以东断壁典型碎石层


探沟瓷片堆积
二、新地村天主教堂
新地村天主教堂遗址位于上川岛大洲湾东侧,大洲村委会新地村大洲小学内,坐东朝西,面向大海。该教堂为罗马教廷派驻广州的第一任主教明稽章组织筹建并于1869年落成,为希腊式,用来接纳新入教的天主教徒,还附带一所学校和一个座堂神甫住所。
教堂礼拜区铺砖地面清理出来,还把几个探沟清理完。基本了解了各个时期地面和部位的结构。


教堂礼拜区铺砖地面


教堂东北角探沟露出的几个时期的活动面及石条下堆石


教堂前庭翻动过的条石及底层铺石
教堂北面原小学食堂那边树丛里的空地上找到了早期的墙基,是石构基础。确认1914年民国时期在华天主教会的机关刊物《圣教杂志》上刊登的早年照片左侧的建筑。照片方向由西向东。


1914年《圣教杂志》上刊登的新地村天主教堂全景照片
这是围墙边上发现的石墙,东西探孔探明10.3米长,南北方向还在找。周边植树太多,不宜大面积揭露,只能探沟和探孔结合方式探摸。照相方向由西向东。


探沟内新发现石墙局部
建国前重建的神父楼楼前的青砖道已清理出来。


神父楼北侧砖道
神父楼南侧发现了一条石砌墙基,对比以上照片,该墙基可能为早期天主教堂南面附属建筑。


神父楼南侧石墙
修女楼原址在其西北角发现一条石道,据新地村老人回忆,该路是由于青砖不够用石补齐。经过大面积探方发掘,大部分已见黄色生土或较早的黑色砂土层,除石道外,未见修女楼原基础。估计修排球场时已被破坏无存。
三、岛上其他相关遗迹调查
(一)岛中四堂
《圣教杂志》第十二年第十期《上川岛盗患与风灾》一文中记:“今夏7月22日飓风骤至……岛中四堂,虽云未倒,而损失之巨,不下二三万余……”除我们熟知的圣墓教堂,新地村天主教堂外,我们走访岛上数村,在当地热心村民的带领下又发现两座小教堂。其一在西牛村;其二在浪湾村。西牛村和浪湾村教堂现场早被改造利用或废弃,教堂原址都难以辨识。不过,至少我们能确认民国年间岛中至少还存在四座教堂。
(二)窑口石条
我们还在朱家庄与新地村之间的农田中发现了两座当地部队建的砖窑镶砌大量石条,与新地村天主教堂内用石条非常相似,洞口前看蔚为壮观。然而,据村民介绍当时大洲小学天主堂已作为小学,不能拆移,这些石条是方济各墓园教堂铺石阶梯拆移过来。


部队建窑镶砌的石条
(三)塔顶山碑座遗址
据岛民称岛上最高山,塔顶山山顶上有一处石构古迹,由于有岛民认为这是外国人建造影响岛上风水而捣毁之,如今还残存一些石头基础,从大洲湾等各处远观新地村天主教堂后山顶上皆可见突起一小山包即是。我们从东部后山水库附近上山调查,果真在山顶发现一处小山包状石构建筑遗迹。


大洲湾遗址远眺塔顶山碑座遗址
该建筑遗迹位于新地村天主教堂东面,海拔约370米高的塔顶山山顶处,底部呈阶梯式金字塔状。底部基础除西北角较清晰,周边各处都被破坏严重。周边未见古代遗物,顶部有2013年山下中和社村中学生毕业上山砌了块水泥板,用作插旗纪念。


塔顶山遗址近景
《圣教杂志》第三年第1期(1914年)《广东上川岛历史及归北始末记》中对该遗迹有相关记载,最近香港一篇文章上刊登的图片可清晰看到上川岛两座教堂及其后山山顶十字架。世界遗产之声可见,该山顶石构建筑亦是新地村天主教堂同时的宗教遗迹。
近代世界史中天主教开始传入中国,是伴随近代西方国家对华贸易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天主教东方传教先驱方济各·沙勿略是随葡萄牙商船从印度经马六甲到日本再到中国上川岛,并最后在上川岛离世,而他的墓园纪念教堂一旁正是当年葡萄牙人早期到中国贸易的据点——今天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洲湾遗址。大洲湾遗址给我们提供了明代至近现代,大洲湾一带海洋活动及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然而,中国近代史是由西方国家坚船利炮掀开的,上川岛近代教堂宗教性质也同样带有近代西方殖民时代的政治色彩。上川岛从明代中期作为早期中葡贸易据点,开始在经济贸易上直接沟通中国与西方世界,方济各·沙勿略随葡船从日本来华并在岛上仙逝后,该岛便从中西经济贸易交流桥梁角色转变成宗教文化交流桥梁并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可见,新地村天主教堂及附属建筑,与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教堂以及相关其他教堂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天主教东方圣人方济各·沙勿略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上川岛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是上川岛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近现代延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