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叶叔华院士关于天文台的对话
2019-10-08 下午 04:25   作者:阿瑞   
分享

0

阿瑞:

  您好,叶院士,您是大家都敬重的科学家。国庆休假还有一天,先祝您节日好!近日我到了坪石,事因昨天发现了张云院长、邹仪新教授在韶关坪石塘口村所设的天文台遗址,天文台的建筑基座刚刚被发现还在,所以我专门过来,是想与韶关当地讨论如何保护这一处遗址。下一步,初步打算复原张云校长、邹仪新女士建立的天文台,并保留部分遗址,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天文台坚守的岁月。特别向您报告这一事情,想听一听您对天文台遗址和天文学的看法?

1

图为1941年2月7日,虞炳烈主任设计天文台的图纸,拱型窗户是特殊的建筑特征。当他离开坪石后,卫梓松教授继续负责建设任务。

2

图为坪石干部和村民首先发现的遗址,据判断是砖砌的深坑,从历史照片对比后可以判断为仪器机座。村民周大哥在挖土时,从土壤的不同判断这是不是完整的矩型,大家认同他的看法。再分析剑桥大学网站上的旧照片,才发现后一节是条状的。

3

图为从剑桥大学校方网站李约瑟研究中心的旧照片中,可以看到天文台中间是采光部位,与上图对比才可以判断出建筑的形式,为坑位的功能判断提供依据。

叶叔华:

  太好了,天文台是在当时的广州石牌校区吗?

阿瑞:

  不是,是在韶关乐昌坪石塘口村一座称为“天文山”的山顶上,原来这里被近一米的野草盖住了,坪石的干部和村民细心寻找后发现的。在1981年的林地证上,这里是标记为“天文台山”,但多年来没有人想为什么有此名。

4

图为从天文台山平台鸟瞰武江景色。

叶叔华:

  那里有天文台吗?我有点模糊,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山大学天文学历史悠久。

阿瑞:

  是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址,在韶关乐昌坪石办学。我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您和您的老师前辈们当时做了很多事情,对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在坪石,张云校长先担任天文台主任,接着邹先生拿起接力棒成为天文台主任。邹仪新教授是您的老师吧?

5

图为1941年《教师手册》各负责人名单中张云为天文台主任。

6

图为1943年《中大现状》理学院教师名单中邹仪新为天文台主任。

叶叔华:

  是的,邹仪新老师一年级就开始教我,她很能干、又很活跃,是中国最早的女天文学家。

阿瑞:

  您在世界天文学领域贡献良多,广东人为有您这样的科学家而骄傲。

叶叔华:

  只是在天文学取得一点成绩,我担任世界天文学会副主席,是第一位中国人担任这一职务的。

7

图为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上海天文台研究院叶叔华院士在上海天文台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活动上发表讲话。(引自上海天文台网站)

阿瑞:

  了不起!我觉得从文化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角度来看,讲述抗战时期的烽火学堂的故事对年轻人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我看了相关资料,得知您当时是从香港很是艰难地来到乐昌读书的,是吗?

叶叔华:

  是的,其实就是“走难”。我记忆中天气有点冷,当时日本已经占领香港了。我记得是从香港走路到惠州,后来是坐船,我也忘了是怎么转的,到了韶关等了几个月才上学,反正当时在韶关也比较冷。

阿瑞:

  当时您在香港读了几年书?

叶叔华:

  当时是在香港读了两个月高中,从香港到乐昌,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在乐昌就读了华侨第三中学,当时称为“侨三中”。内地还有“侨一中”“侨二中”,当时的政府是希望收留海外的华侨子弟,让他们来读书。后来日本兵来乐昌了,我就移到了连县读到高三。当时中大来连县招生,我就考入中大数学天文系了。

阿瑞:

  您于1945 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那时候已经回到广 州石牌校区了是吗?还有什么老师您记得的?如邹仪新教授的先生叶述武老师。

叶叔华:

  是的,是回到广州上大学,记得有许多老师还教我们,邹老师教我天文,叶述武老师是教数学。叶先生留学法国,是梅县人。

阿瑞:

  他是华南师范学院首任数学系主任,后来的经历也比较坎坷。 我查找了叶述武的历史资料,他参与了东方红卫星的轨道计算是吗?

叶叔华:

  是的,是他参与设计的,他是非常有学问的人。

阿瑞:

  还想请教您,天文学与航天的关系是什么?

叶叔华:

  航天器的飞行轨道是通过天文台来计算确定的,航天器要在正确的轨道飞行,轨道不对就会直接撞到月球,有可能失败。另外,航天器在探索宇宙的时候也可为观察获取到地面没办法得到的天文信息,两者相辅相成。

阿瑞:

  今天也很高兴能听到您这么洪亮的声音,我也看了央视拍摄的关于您的纪录片,想了解您对于下一步中国天文事业的构想?

叶叔华:

  实际上,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天文建设及最新的发展,人类史上最大的天文装置——平方公里阵列(SKA)射电望远镜预计于2020年启动建设,中国是作为七个创始成员国之一,我感到很自豪。

  目前,它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跨国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了更多的数据来分析天文学,上海天文台将成为东亚的数据中心。

阿瑞:

  我找到了邹先生于1944年在韶关坪石塘口村天文台处抄写观察数据的照片,拍摄照片的人是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当时李约瑟来到了乐昌,我把照片寄给您。打扰您这么长时间了,国庆节快乐。

8

图1944年邹仪新教授在天文台抄写数据。(李约瑟拍摄)

叶叔华:

  好的,中山大学现在还有天文系吧?

阿瑞:

  好像没有?

叶叔华:

  有的,好像刚设立不久,关于抗战时期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天文台的历史,你也可以拜访黄建树老先生,他是我同班同学。

阿瑞:

  一定找时间请教前辈,中山大学天文学专业我了解一下,再次感谢您!

1

图为关于坪石塘口村天文台山天文台遗址的推测与思考。(阿瑞手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