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育人创新探索
2020-09-02 上午 11:18   作者:张东文 陆永超 吴永彬   
分享

  现今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肇始于1997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这一社会实践模式在首次实施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效果后,得到中央持续深入推进,逐渐演变成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传统经典项目。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空前提高。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要求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好大学生“三下乡”等传统经典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历经23年的长足发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熟,在社会实践主题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创新突破。同时,“三下乡”社会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思想认识不深刻、组织管理不科学、资源保障不全面、教师指导不到位、实践特色不鲜明等,一定程度制约了“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提升。[1]新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团委(以下简称“学院团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政策热点,创新开展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力图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一、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概况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的主要路径,主要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和人员往来。古驿道水陆相通,接连港口至内地而往岭南、海外。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政策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对于提升南粤历史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带动沿线镇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脱贫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南粤古驿道作为南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南粤古驿道自2000多年前就开始陆续开辟,是军事、商贾之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源源不断地将东方产品、中华文明经由港口传递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带往世界各地。二是生态环境资源。南粤古驿道沿线生态环境资源良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品种,包括不少名木古树资源。不少古驿道沿线还分布着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可见生态环境之优越。三是古道景观资源。南粤古驿道既有“灵潭飞瀑”“枯藤老树”等自然风景奇观,也有“五里一亭”“青石小道”等特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辉相应,构筑成独特的古驿道景观资源。四是传统村落资源。古驿道沿线遍布的很多村落仍保持着传统风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居建筑、民风民俗。不少村落也是贫困村,是广东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领域。

 

  二、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资源优势

  2018年始,学院组织师生围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开展各式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响应广东省政府号召成立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并在学院设立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学院结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以中心为核心力量,进一步组织师生分别赴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绣缎镇关爷埂古驿道、东源县双江镇寨子—樟下段古驿道和清远市阳山县水口秦汉古驿道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

2

  学院团委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要求,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得天独厚的文化、自然资源,将其转变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资源优势。

  一是从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教育资源优势。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作为军事、商贾之道,既见证了岭南地区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进程,也保有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留下的浓郁红色文化气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了解南粤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红色历史年代,思考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根源。

  二是从景观生态资源中挖掘专业培养资源优势。利用南粤古驿道丰富的景观生态资源是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特色内容。围绕森林植物调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景观提升,充分发挥林学类、园林设计类和旅游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特长,既与大学生专业培养高度契合,也可以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贡献专业力量。

  三是从沿线村落资源中挖掘民俗文化和国情教育资源优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可以结合古驿道传统村落资源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研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规划,开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关调研,进一步领悟民俗文化魅力,深入了解乡村、认识国情。

 

  三、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功能定位

  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秉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结合南粤古驿道实践育人资源优势,厘定功能定位。

  一是固有育人功能定位,即丰富学生知识理论体系。“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个双向作用过程。南粤古驿道实践场是天然的户外教学课堂,大学生在知识文化输送到古驿道沿线的同时,也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3

4

  二是基本育人功能定位,即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育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深化。南粤古驿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深化专业知识认知进而灵活掌握运用,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助力南粤古驿道沿线的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工作。

  三是核心育人功能定位,即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实践育人的核心动力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3]大学生通过南粤古驿道的文化教育与实践验证,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领悟理想和人生追求,进一步确立信仰,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是重要育人功能定位,即培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基于南粤古驿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内容生动、形式直观、空间广阔等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综合训练。[4]

 

  四、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机制特点

  结合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功能定位,构建特色化实践育人运行机制,是提升“三下乡”实践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

  1.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协同育人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协同合作,可以确保“三下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各要素在工作过程中增强工作合力,提升育人实效。高校共青团应重视加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明晰工作内容与要求。高校共青团应加强与南粤古驿道当地政府部门、中小学单位联系,构建高校与地方,大学教师与政府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协同合作的全员化育人体系,进一步发挥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实践育人的影响力。

  2.优化队伍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队伍建设,合理设置队伍人员结构,要求教师全程下乡指导,是保障“三下乡”实践活动科学技术含量和大学生夯实专业本领的前提。结合南粤古驿道实践育人资源优势,高校共青团在组建实践队伍过程中,应以农林学科为主,注重选拔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成立队伍,优化队伍专业知识和年龄经验结构。高校共青团应为实践队伍配备专业教师,要求指导老师全程下乡跟进指导队伍开展活动,强化“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的理念引领、技术指导、计划督促。

  3.固化资源保障,加强技能培训

  固化资源保障,夯实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高校共青团应强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资源统筹,包括在师资上配备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资源,在经费上落实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在物资上由研究中心配备专业实践工具。高校共青团应建立完善的“三下乡”培训体系,由教师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由学院团委、红十字会提供财务知识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和卫生知识培训,确保为所有参加“三下乡”大学生购买保险。

  4.细化管理服务,突出朋辈互助

  细化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互助作用,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支持服务,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激情。高校共青团可以构建由学生团干部组成的服务队伍,结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做好相应管理服务工作,包括初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背景、内容、特色,调动学生热情;中期协助老师做好项目的立项审核、下乡培训;后期做好队伍下乡后的安全跟踪和宣传报道。

  5.深化成果利用,突出应用价值

  深化成果利用,突出应用价值,既是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果验收要求,也可以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贡献专业力量。高校共青团应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行机制,严格规范项目的立项、结项,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项目进行评审、指导。同时,科学设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指标,突出成果应用价值,引导、鼓励大学生为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贡献专业力量,助力南粤古驿道沿线的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

  张东文,法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陆永超,工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吴永彬,植物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高级实验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资源

 

  注释:

  [1]朱开锋“当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问题研究综述”,《农林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

  [2]广东省政府:《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3]陈步云“论高校实践育人动力机制的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5期。

  [4]钟永淑、袁明锋、刘馨“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及其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8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 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