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视角下的古代城湖分布探析(上)
2019-11-30 上午 11:1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风景园林杂志”   
分享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广为流传的诗作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苏东坡在诗中将杭州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来赞颂西湖山水之美,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在中国广泛分布。这些数量繁多、广泛分布的湖泊是如何演化发展的,目前仍处于开放讨论之中。从现行的分类来看,普遍认为是邑郊园林的一种形式,毛华松等则将其归纳为湖泊型风景园林,反映唐宋时期的城市文明演变,“特别是开放街市的空间结构变化和商贸娱乐性的日常生活演变,影响了作为邑郊园林的湖泊型风景普遍建设”。若是将“城市—湖泊”[1]系统的发展演化同所在古代州府城市的发展和演化联系起来,那么古代驿路,其实就是从结构方面认识这些城湖系统分布的重要视角。

  一、正南线、东南线、沿海线三个线路的城湖分布

  1.唐宋时期形成的3个结构性线路

  驿路是古代政府修建的道路,亦称为官道,沿路建有驿站,由专人负责,保障人员往来通畅。从秦代开始,就始建秦直道,到唐代时,大大小小的驿路已基本覆盖全国。严耕望先生认为,唐代时去往江南、岭南一带的主要线路为两都驿路和蓝武驿路。“两都驿路”从长安(今西安)出通化门后,再经由长乐驿、滋水驿至昭应县,沿渭河南岸一路东行,出潼关。出函谷关后,经陕州,沿洛水至洛阳。“蓝武驿路”从长安出延兴门(或春明门),至太宁驿,经故驿、五松驿至蓝田县,出蓝田过韩公堆、蓝桥驿、商州、四皓庙到武关,再由武关至邓州南行,从邓州南下至襄州。

  经由“两都驿路”,或是“蓝武驿路”进入长江沿线之后,则主要通过赣江或者湘江沿线南下(图1)。经由湘水入岭南,由于大致向正南方向行进,因此称之为正南线。赣江入岭南的线路由于在东南一侧,称之为东南线。

1

图1 唐宋时期北方往岭南的主要线路

  时间线上,随着武则天迁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崛起,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全国性政治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和经济中心南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现象。唐开元年间,张九龄修通梅关古道后,去往岭南的东南方向的线路开始逐渐成形。

  因此,结构性来看,正南方向的驿路系统和东南方向的驿路系统,共同构成了唐宋时期从中原去往岭南的结构线路。除此之外,由于唐代统一中国后,重视沿海对外贸易,海上贸易迅速发展,东南近海沿岸的海上线路趋于成熟。沿海一带城市皆因海上贸易的发展扩大而愈发繁荣昌盛,有海上贸易航路沟通沿海城市,自然也需要有内陆漕运交通沟通内陆城市,对于水系交汇的通航贸易城市的水利建设也十分重视。宋代广州在3个市舶司中的地位超然,离不开其贯通城市内外的水系建设(图2)。

2

图2 宋代广州城和广州西湖(药洲)关系复原想象图

  综合来看,正南线系统、东南线系统、沿海线系统,共同构成了唐宋时期沟通中原和岭南的3个结构性线路。

  (未完待续)

 

  注释:

  [1]古代“城市—湖泊”系统目前还未有十分清晰的定义,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指古代“城市—湖泊”系统主要指代1840年以前形成的,作为古代州府城市水系一部分的城市近郊湖泊,亦简称“城湖”系统。

 

  参考文献

  [1] 毛华松,杜春兰,陈心怡.“西湖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探索[J].风景园林,2014(6):59-63.

  [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韩愈.燕喜亭记[M]//董诰.全唐文.北京:武英殿,1819(嘉庆十九年).

  [5] 丁超.唐代贾耽的地理(地图)著述及其地图学成绩再评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3):146-156.

  [6] 朱彧.萍洲可谈[G/OL].(1923-01-01)[2019-3-3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90%8D%E6%B4%B2%E5%8F%AF%E8%AB%87.

  [7] 孙乔昀,郑曦.古代城市区域风景系统的构成与分区营建的关系探讨:以隋唐时期扬州为例[J].风景园林,2017(4):34-40.

  [8] 蓝勇,彭学斌.古代重庆主城城址位置、范围、城门变迁考:兼论考古学材料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运用方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31(2):59-68.

  [9] 廖睿.基于湖山范式的城市风景公园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10] 汪森辑,黄盛陆,石恒昌,等.粤西文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 徐敏. 宋代广州城市景观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66.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13]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 黄文柳.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城湖空间格局控制研究[J].风景园林,2012(2):72-77.

  [17] 陈桥驿.历史时期西湖的发展和变迁:关于西湖是人工湖及其何以众废独存的讨论[J].中原地理研究,1985(2):1-8.

  [18] 毛华松.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19] 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8-13.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风景园林杂志”,作者为林广臻,陆琦,陈玉叶,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