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助力乡村振兴的研学基地设计——以深源村驿道学堂为例
2023-07-06 上午 11:26   作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陈晓韵   
分享

  引言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岭南地区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1]。自2016年广东省政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来,已规划梳理出“主线+支线+发展节点”的古驿道线路系统,并累计修复18条总长为1200多千米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而西京古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其中,深源村是西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其具有中国典型传统村落的山水田园格局,因此本文将介绍位于村内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驿道学堂”,为芸芸学子走向广阔乡村提供交流平台,也为乡村展示文化软实力打造舞台,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1、背景

  深源古村,是西京古道上的文化聚宝盆。深源村距离韶关乳源县约60 km,是西京古道乐昌段的重要节点。该村建于距今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年间,村内仍保存了宗祠、炮楼、古墓、古桥等历史遗存和保

  留了老村屋、古巷道等乡村风貌。另外,深源村四面环山,整体坐西北向东南,背靠背夫山,面向风水塘,并有小河流经,因“藏于深山,聚有水源”而取名为“深源”。虽然村落规模较小,但能完整地呈现出“山—水—田—村”的风貌格局,是粤北山地农耕村落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深源村的环境得天独厚,有历史底蕴也有文化传承,有山水格局也有田园风光,是南粤古驿道上的一颗明珠。深源村周边环境现状如图1所示。

1

图1深源村周边环境现状

  在大力推进古驿道保护利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承载着历史故事和文化知识的宝地被发掘出来,深源村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广东省领导亲临深源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西京古道旁有一处别具特色的废弃农房,结合地区特色和情况,提出了利用“历史空间”将旧房子进行简单翻新、修葺,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促进历史空间为乡村振兴赋能[2]。由于古驿道沿线的特色村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空间,政府试图以最低的成本促进乡村发展,通过加强对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不断推动乡村面貌的改变,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旅游研学;后因项目的扩展,将原本的简单翻新升级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研学基地。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是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地方能人乡贤及相关行业单位自愿组成的专业性、非营利的社会团体[3],其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服务以及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德国华裔建筑师俞军通过多年的游历与探索,提高了自身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认识,对历史文化村落产生了深厚情怀,并以“三师”专业志愿者的身份带领其他志愿者团队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积极奉献自身专业知识,致力于建立当地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

 

  2、设计理念

  俞军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等方面有先进的见解,因长期旅居国外且师从多位著名大家,不断拓宽了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和专业视野的深度,推动并发展了研学基地助力乡村振兴的设计理念,为具体的项目提供了设计思路和前进方向。在设计城市格局时,应从现代型的巨型城市、集约型的超大城市群转向未来智慧型的“微型城市群”,从关注以人本为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控的城市空间延伸至自然生态的、历史文化的村落中。俞军从游历袖珍国马耳他中感悟到“历史场景”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不是传统意义上专门设置的博物馆,而是让城市与街区成为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展现出整体保护、身临其境、能体验、能互动的生活空间,这不仅是文化历史“博物馆”,还是社区式的“微型城市”,更是成为保护与活化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秘方。

  在对待传统村落时,应重视其在历史洪流中的锤炼和意义,清楚地认识到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相结合,将成为最好的活化石,基于此,要求建筑师应当合理规划与设计,主动学习和尊重优秀传统建筑的空间肌理。由于成线性分布的古驿道与洒落在周边的文化遗产,可串珠成链,并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因此南粤古驿道与传统村落之间应该是“线带点成网”的关系。另外,俞军提出了村庄式城市的概念,即从自然发展的村落肌理中感受城市空间布局的痕迹,且乡村的每个角落都深深体现了自然性与时代性,犹如一座城市的缩影。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阐释了共治、共享、共建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南粤古驿道的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可建立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社会公众对环保高度自觉的模式,将生物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递给村民,从而使乡村的环保理念蔚然成风,间接影响着乡村形态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绿色生活生产方式是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而社会的参与和个体的自觉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所以要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是“自下而上”的观念转变。

2

图为西京古道。


  3、设计策略

  针对深源村驿道学堂项目,俞军和志愿者团队贯彻以上的设计理念并有针对性地结合“共享生活”与“共享创新”的国际理念,提出完全有别于城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措施,并以志愿者无偿奉献的姿态和控制项目建设造价的初心,打造深源特色驿道“学研-体验创新站”。为此,本文从大构思、小细节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项目的设计策略,进一步为乡村做实事、为振兴作准备。

  3.1项目概况:应当尊重传统文化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

  位于乳源大桥镇的深源村,拥有余氏宗祠、古驿道、问路石、古桥、古树、古炮楼等众多历史遗存,其凝聚核心是宗祠及门前宽大的广场。其中,宗祠面向开阔的水面及层层山峦,在山峦层景后有一座海拔为1900多米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山峰;民居有条不紊地环绕在宗祠周边,离核心越远,民居的分布越错落有致;宗祠背面为山间田野、青山绿水、西京古道等,项目所在地则位于其背面的小水塘周边。综上所述,整体环境承载着千年古道的底蕴和壮美河山的景象,而项目处在整齐排列向自然散落过渡的肌理区域,要求设计师遵循原有的空间肌理,力求研学基地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做到充分尊重村落的传统特色。

3

图为深源村文化广场。

4

图为深源村余氏宗祠。

  3.2空间构成:深源村时空主轴串联古今文明,并与生态环境自然融合

  项目基地位于深源村文化中心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轴线上,是制度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空主轴把村落的核心区延伸至项目所在地,前有前人沉淀的古村祠堂,后有后人传承的驿道学堂研学基地,且古今两地均有大小水塘、交流广场、青山环抱,体现了文化空间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另外,村落周边打造了南粤古驿道文化网线、景观生态山水道、花鸟鱼虫体验区,丰富生动地展示了项目基地的空间构成。从上述可知,设计并梳理出古今两个“历史空间”的衍生关系,为新时代乡村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前进方向。

  3.3总平面布局:建筑自由散落于山水之间,拥抱自然环境,浑然自成对外的接待空间

  驿道学堂的布局应该尊重古驿道原有的脉络肌理,且不拘泥于朝向而更关注与环境资源的互动,使其形成“内聚”空间。该基地主要由学堂楼、学员楼、教师楼、供户外互动交流的“学堂客厅”、景观中心的“学堂水塘”以及周边山水生态组成,沿着时空主轴与研学基地的内聚空间相连接,其中,相关建筑应当根据地形地势并围绕核心区域进行布置,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景观最大化的同时也保护和尊重了村落的空间肌理。

5

图为深源村文化广场边上的水塘。

  3.4建筑设计:建筑形象简洁古朴,建新如旧,旧中影新

  传承是对优秀传统建筑的学习,应在“行”中领“悟”。深源村中的几座夯土墙小房子从形态到颜色均与大自然美妙融合,展现了“活”在当地的历史片段。因此,新建的学堂在似“旧”的建筑中置入现代化和人性化的功能空间,以传统形象再现了乡村的纯洁和古朴。另外,建筑物应以外廊相连,减少外界天气对师生起居的影响,从而与古驿道引申出“学道”的意义。

6

图为深源村。

  3.5构造与材料的设想:“气候墙”设计与可再生能源的运用

  粤北地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季节性强,且昼夜温差大。根据夏天防晒通风,冬天吸光蓄能的物理原则,利用灰空间界面在连廊的外墙构建“气候墙”体系,例如,应用低温辐射供暖系统,综合评估和优化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注重自然通风的构造设计等。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从地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沼气能用于微型热电联产的可行性和辅助式太阳能热水运用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非高投资成本与非高维护成本的设备体系,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4、成果

  南粤古驿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主要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美术学院大学生外出实践的活动场所,已正式挂牌,并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对推介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才引进政策起到积极作用[4]。

  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在基地未建成之前,已积极投身于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长达3年,并深入挖掘了古驿道自然历史景观的宝贵价值,探索了沿线植物与周边社区的关系、生态保护格局,可见驿道学堂的建设将为华农学生研究乡村植物保护、农作物提供巨大便利。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场景、以广美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为依靠、以“大美育”的角度实现大众传播为路径、以多维的活化利用古驿道资源项目为抓手,进而实现“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的乡村振兴事业。而且,驿道学堂及其自然环境为广美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平台,使学生通过“文创+研学”的方法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拉动了乡村绿色文旅经济发展。

  古驿道是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科研考古、宗教朝拜、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户外文化休闲旅游综合体,其中,驿道学堂作为南粤古驿道相关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是推进西京古道重点线路活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当乡村举办活动时,驿道学堂里的实践基地,如“学堂客厅”等公共空间,可以为其提供集散接待服务,有利于塑造古道文化线路品牌形象[5]。

 

  5、结语

  深源村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由于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整体进度较为滞后。但是南粤古驿道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功扩大了古道及沿线老屋村、深源村的影响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曦文,梅欣,叶青,等.以道兴村,复兴南粤文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及乡村实践案例[J].乡村规划建设,2019(1):132-142.

  [2]肖宇,蔡穗虹,邱衍庆,等.探索“以道兴村”的广东模式:南粤古驿道推动乡村振兴之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8(7):36-39.

  [3]广东启动“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J].房地产导刊,2014(11):110.

  [4]张东文,陆永超,吴永彬.基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育人创新探索[J].青年与社会,2020(16):90-91.

  [5]黎子铭,王世福,易智康,等.公众感知下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效益与优化研究:以西京古道乳源段为例[J].南方建筑,2022(5):1-9.

 

  作者简介:

  陈晓韵(1989—),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注:部分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原文刊登于《低碳世界》杂志2022/8期“建筑·节能”版,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