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在坪石的前世今生
2021-12-29 上午 12:00   作者:何昆亮   
分享

  往事越千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君临天下,然而并没有统一天下,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还没有纳入大秦帝国版图之内。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遣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开始了征服南越的壮举。西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五路秦军中有一路从湖南出发,通过九疑要塞,过南岭,顺北江而下。

  劳师远征,关中大汉不适应南岭湿热的天气,水土不服,瘴气肆虐,秦军兵败南岭,“伏尸流血数十万”,主帅屠睢也被杀死。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赵佗“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这一次,秦军势如破竹,“悉定其地。”一举平定岭南地区。

1

秦五路大军进攻岭南图

  《南方日报》2008年元月8日报道:“湖湘文化之旅考察团”在湖南郴州发现了一条与京广铁路基本平行的古驿道,是湖南能够用实物证明的最早的古驿道。考察团专家们认为,这条古驿道修建于公元前214年,可能是秦朝南征大军踩踏出来后修建成路的。换句话说,五十万秦朝南征大军进入南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秦朝大军过郴州以后进入广东,最出敌意料的是沿现在人们看到的路线急行军南下。秦军由湘入粤,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军靴和马蹄踏出了一条路。

  在乳源大桥和乐昌云岩、梅花、坪石境内,现在人们看到的这条古驿道,几乎与京珠高速公路和国道G240(前身为坪乳公路、S249线)平行!

  往事越千年。新土到手,秦始皇异常慎重,在岭南地区设置三郡: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桂阳郡(治所今清远连州)、象郡(治所临尘,今广西崇左)。秦朝的南海郡,是个很特别的行政区划,特别之处在“犬牙相入”。当年秦军踩踏出来的这条路在桂阳县境内,处在南岭以南,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本应划归南海郡。秦始皇却将桂阳县划入被南岭阻隔的长沙郡,这样,桂阳县就像一枚钉子,扎进岭南。这就是“犬牙相入”。一旦岭南发生叛乱,中央大军就可以通过桂阳县,直入岭南地区。控制了桂阳县,就等于将整个番禺甚至整个岭南地区,置于中央监控之下。这是秦始皇的深谋远虑。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不久,陈胜吴广起义,中原群雄割据。时任南海郡郡尉的任嚣,乘势准备在岭南割据。

  南岭,将南海郡与岭北中原地区阻隔,只要控制了中原进入南岭的四条新道上的关隘:一是英德连江口北岸的匡浦关,二是南雄大庾岭上的横浦关,三是阳山铜锣寨岭上的阳山关,四是连县茂溪口的湟溪关,再控制横浦关侧翼的仁化城口、湟溪关侧翼的乐昌泷口,就可以完全隔绝与中原的联系,由此既可独立自保,又可乘势割据。

  于是,任嚣在乐昌泷口筑城,史称任嚣城,这是最早的乐昌城。

  可惜,任嚣壮志未酬身先病死。继任者赵佗在任嚣城西七里处,“上抵泷口筑城”,又在仁化县北一百三十里的城口村筑城,以拒秦兵。这两处古城,史称赵佗城。

  公元前204年,赵佗在番禺(今广州)称王,自立南越国。乐昌、南雄一线是南越国北界。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发兵十万,分五路进攻南越,其中四路皆由南岭南下。由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的一路从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出发,过阳山关,取北江水路抵番禺。五路大军合击番禺。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攻破南越国。南岭之南又成为中原王朝之地,中国才成为中国。

  为了防止岭南再度发生叛乱,在划分岭南行政区划时,大汉王朝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长沙国分置的桂阳郡,远远深入到岭南地区,桂阳郡的南界直达今天的广东英德。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发现了三幅地图,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桂阳郡的位置。

2

图为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地图,标注了“桂阳郡”的位置

  往事越千年。东汉时,南岭无战事。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桂阳太守卫飒凿山通道,开凿了北上西京的官道,自含洭(今英德县西)起,途经浈阳(今英德县东)、曲江、凤田岭(今乳源县境,宋代以前属曲江县)、乳源县石角塘、大桥,入今乐昌市云岩镇出水岩、梅花镇三和圩、关春、官竹山,经坪石镇吴塘、七姑滩、武阳司、武阳桥、三拱桥、转村,达湖南省宜章县城,由宜章北上可至郴州终到西京,后人称之为西京古道,又名西京路。西京古道是岭南通往中原地区的交通干线之一,行走官道的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士人商贾、官差布衣。

  西京古道,从英德到宜章长500里,其中在乳源大桥和乐昌云岩段穿越石灰岩溶蚀高原的崇山峻岭,著名的有乳源的腊岭、梯云岭、猴子岭,乐昌的青莲山、出水岩、关春岭,过了管埠便进入坪石红色岩层盆地。现代的高速路和国道在附近时隐时现,徒步其间,不得不佩服智慧的先人,仅凭借简单的罗盘,选择了最佳的走向。走在坪乳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西京古道在附近时隐时现,不得不佩服勤劳坚韧的先人,用原始的手工工具,开凿了最佳的线路。如果不是时代的局限,古人无法开凿隧道、架设高架桥,那么今天的高速公路就会重叠在西京古道上了。

  2021年12月11日,南粤古驿道徒步体验活动(西京古道站)在坪石开启。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共同承办的西京古道徒步体验之旅,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和亲身体验古驿道沿线独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走在云岩开封、出水岩这一段青石板古道上,身处石灰岩溶蚀高原,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喀斯特山地丘陵,峰林如画,其东、南部海拔达620米,是粤北海拔最高最冷的乡镇。这里可以见到韩愈先生蹒跚南下的身影。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日,一代文豪韩愈因为进《谏迎佛骨表》得罪了皇帝,当庭被贬谪发配潮阳。“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以衰病老弱之身颠簸五千里方到坪石临泷寺,但见泷水“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臼撞”,遂舍舟上岸,题句泷寺壁上:“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从寺旁小路拐上清洞,取西京古道南下。在心韩亭、蓝关亭等处可窥见韩愈先生的足迹。

  云岩镇出水岩村,在西京古道上。明清交替之际,历史地理学者、诗人屈大均作为一名明遗民,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多次路过出水岩,其著《广东新语》中写道,自乳源沿北行,出风门,度梯上、梯下诸岭,磴道险幛,尺寸斗绝,民悬居崖壑之间,有出水岩、双桥、梅花、辽水四处尤险。其险皆在石,石之手,使人多力而善斗,跳而荡前,无不以一当十。以石为盾,火为兵,虽瑶蛮亦畏惮之,勿敢与争。子生八、九龄,即以鸟枪、鹿铁教之,发必命中,予诗曰:“梅花辽水地,幽绝可逃秦。耕凿地余事,衣冠在野人。人人持鹿铁,处处见熊伸。瑶女歌声好,风吹听不真。”彼时彼地,汉瑶杂居,地瘠民困。

  屈大均笔下的出水岩、梅花、辽水,现在称为“梅辽四地”,泛指梅花、秀水、云岩、沙坪四镇,这一带的先民也是南宋以来从中原移民过来,属客家民系,说客家方言,以苞谷、红薯为主粮,男穿长衫、对襟衫。妇女穿大襟长衫,下摆长至膝下;裤短仅及小腿,裤筒宽大;膝盖以下至脚踝以粗布紧裹。新娘衣称红夹衫,夹衫外套一件绿色衫,面为蓝色马褂,外短里长,每层衫长相差半寸,以显衣服件数,全身装束称为“四檐跌水”。妇女鞋尖长且向上卷翘,以锈花装饰,称“龙船鞋”。男女服饰不同于坪石的汉人衣着,以致于当年中山大学管埠师范学院的学生以为他们是苗人或瑶人:“往往为秀水青山所迷恋,到处逛游:到清洞去参观民众学校,到三和圩去看苗族人的装束,到梅花街去赶集。”

3

如图,从青莲山天都峰顶望去,石灰岩高原风光尽收眼底。

  出水岩村边并行的坪乳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贴着青莲山脚而过。青莲山,是明朝钦差总督南赣副都御史李秉中隐居活动之地。满清入主中国后,李秉中拒不事清,隐居山中,用李白之号取名“青莲山”,又建青莲山寺。“昔乳之青莲,仁之丹霞,惠之罗浮俱称名鼎峙。”清代,时属乳源县的云岩青莲山与仁化丹霞山、惠州罗浮山齐名。

  青莲山寺有李秉中先生手书楹联:“野寺断人行,明月过来嘉客至;山僧无俗伴,白云飞去法堂空。”李秉中在山中设馆授徒,宣传反清复明思想,留下许多故事。云岩镇政府和云岩中学已将青莲山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出水岩来到梅花,古老的西京古道便与现代的国立中山大学产生了诸多交集。古道沿途的梅花街、三和圩、西山桥、清洞、双桥,是当年中山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研究院的师生们常去的地方,理学院地理系的师生更是古道上的常客。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吴尚时教授对这一段古道非常熟悉,吴教授写道:

  “峡南亦有一重要之通道,由坪石循峡区山脉之西麓南下,经梅花街大桥而至乳源城,长凡80公里,由此转用水运,沿南水峡谷,东下经龙归墟而入北江,陆路北段虽不致若峡北军路之崎岖,然而上落丘陵,终非坦途,南段自梅花街(海拔约四百米),登越八百米之高原,经上开封桥后,地势稍降,惟仍属六七百米左右,直至大桥,石角塘。沿途几全为石灰岩构成,大小之闭塞盆地,触目皆是,多不胜数,盆与盆之间,每隔以高低不一之山脊,道路由是忽上忽落,行旅苦之。”

  地理学家吴教授描述的这一段石灰岩高原上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从乳源一路北上的西京古道。

  管埠村,是梅辽四地石灰岩地貌景观的终结点,却又是坪石红砂岩地貌景观的起始点,还是西京古道水陆交接点。

  汉代,坪石至乐昌城这一段武水河峡谷因水流湍急而名“六泷”,其时,“六泷作难。湍濑溞溞,沄沄潺湲。其下流注也,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闵行旅之悲穷,哀舟人之困厄,乃命良吏将帅壮夫,挑移盘石,投之穷壑,夷高填下,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断硠磕之灵波,弱阳侯之汹涌。”(《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五十九》)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桂阳太守周憬凿通泷水,始通泷水航运。管埠,是六泷的上游泷口,也是百里水路上的第一个码头。

  清代,时人已探明六泷之源在湖南临武县城之西山,因而称之为武水,从管埠的鱼粮滩开始,河道上有九处惊险湍急的泷,十八处难行的滩,后人也以“九泷十八滩”称呼武水河管埠至张滩的百里水路。因为粤盐北运湘南,盐船穿梭,这里是“管埠市”。康熙五年《乳源县志》记载:“管埠市,在武阳都,(乳源)县西一百五十里。异省商民杂居五百余家,水陆通郴(州)、桂(阳)各处。建巡司于此。或迁武阳巡司于此。”

  武水河流过老虎冲后迎面遇到管埠村前的石崖,形成一个曲尺形的急湾,管埠码头就建在这个转角处。管埠码头是清代泷水船运繁盛时期坪石至乐昌城之间最重要的四个商埠码头之一。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后,武水航运风光不再,管埠古码头沉寂了一段时间,到了1940年又再度热闹起来,皆因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驻在上游10公里之外的坪石街,开通了校本部至师范学院之间的校船,从此,往来坪石街与管埠市之间的人员从商人贩夫换成了大学师生,师范学院部分系音乐教授、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也时常舟行河上。

  不过,马思聪先生更喜欢走山路。马思聪在管埠村简陋的杉树皮宿舍里创作了二十多首抗日救亡歌曲,其中有一首交响乐《山林之歌》,他的一位学生几十年后成了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在演奏这支著名的交响乐曲时说,总觉得乐曲中《过山》那一段,表现的就是当年先生走在坪石至管埠山路上的意境。

  管埠至坪石的这一段古道,在清代至民国初年是连接罗家渡、梅花街、坪石街的商旅捷径。工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虞炳烈教授于1941年绘制的国立中山大学各学院坪石分布图上标示了这条路线。古道在管埠村东南是石灰岩青石板铺砌,指路碑和四方古井的传说昭示了昔日的热闹,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管埠,这一段古道成了师生们散步的好去处,留下了“诗音漫步”的佳话,可能是现在已开发修整的西京古道上最富文采的一段路。古道在管埠村北是红砂岩石板铺砌。当年行走在这条山路上的师范学院学生,有过不少与老虎偶遇的惊魂记忆。

  武阳司,位于武水河北岸而名武阳,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乳源县知县胡性、巡检宋人绫等建巡检司於此,因名武阳巡检司。所谓巡检,其制起於宋时,凡沿海沿江沿边溪峒等,皆置都巡检或巡检所,辖或一州数县,或一州一县,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捡捕盗匪所在,听州县令节制。明崇祯年间改设武阳都衙。清康熙年间设武阳司。

  古代武阳司,因“四方竹”和“官小衙门大”的故事而闻名遐迩。相传明朝皇帝微服私访路经这儿拔了乡民地里几个红薯充饥,巡检司升堂审案时维护乡民利益而欲责打私拔红薯者。真相大白后,皇帝表彰并赋予武阳巡检司特权:“武阳巡检司,官小衙门大,来官不接,去官不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见官高一级。”皇帝掷在地上的竹筷也生根发芽,长成了高大的四方竹。

  当代武阳司,因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的“资本论第一讲坛”而蜚声中外。1940年10月,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在抗战烽火中第二次迁徙而来到武阳司办学。代校长许崇清聘请了一批进步学者担任法学院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的教授,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这里传经布道,哲学家李达在这里讲授社会哲学,王亚南在这里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创立了《中国经济原论》。

  西京古道行至武阳司邱家村北长岗岭,山顶古亭《乐善亭》附近的指路碑指示“左往宜章,右往坪石”。往北沿宜章河直抵湖南宜章县城,往东北到坪石街与宜(章)乐(昌)古道相接。长岗岭道在历史上是湖南迳口圩经栗源堡到坪石街的重要陆上通道,路面红砂岩石板宽达0.9米至1米,可供挑担或骑马双向通过。长岗岭3公里长的路段有幽深山谷,潺潺溪流,山坡陡峭,灌木茂密,也有湿地和梯田,有2座清代凉亭、1座清代石拱桥、3座清代石板桥、1块民国时期山地界碑等多个不可移动文物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改编的工农革命军打垮了据守长岗岭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主力,全歼其独立三师6个团,取得“坪石大捷”。山头上依稀可辨的战壕,大树下挖出的子弹壳,石岩下的工农革命军烈士坟包,大路边的独立三师墓碑,与文史资料互为印证这里是“坪石大捷”的主战场。

  抗战时期,中大的师生是这条古道上的常客,栗源堡农学院和武阳司法学院,去往三星坪工学院和坪石街校本部,这是必经之路。

  坪石,是南粤古驿道上最北边的商贸古镇,抗战期间,坪石是仅次于战时省会韶关的广东省第二大文化名城。历史上从坪石辐射出去的古道连通湘南的几个县。坪石最有名的古道是神头岭的盐道。这条古道至迟在明万历年间就已担负着粤湘两省的食盐贸易了。

  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两广总督刘尧诲《议疏通韶连盐法疏》奏道:“广东,东、西二所产生、熟二盐,向系各处水商往声收买,运至省河,赴盐课提举司每引纳军饷银九钱,仍听商人各照引目行盐地方转运发卖。一自韶州至乐昌县平石村,一自连州至星子白牛桥,二路商盐皆本境地发卖。韶、连二路之盐,俱系邻界郴、桂、宜、临等县人民亲赴水次交买,各担负而归,以供日用。”

4

图为坪石的三拱桥,重修于清代

  宜乐古道从坪石街翻越神头岭,经白竹村到宜章河上的三拱桥。无独有偶,西京古道从武阳桥沿宜章河北行也来到三拱桥。自此,两条古道相伴而行,难分彼此。虽是广东地界,这里的方言和生活习俗却充满湘南风情。以仁里村(纂尾村)为代表的广东,罗家灌村为代表的湖南,联系紧密。民谣唱到:“纂尾罗家灌,盐箩米箩三百担,三天不出门,饿死一大半。”说的是这一带的乡民依靠古道以挑盐谋生的人之多。而今古道上仁里村的盐箩米箩早已被汽车摩托车取而代之,已经完成的南粤美丽乡村建设使古道两边的三拱桥、仁里、转村等村委会所属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以绮丽的田园风光迎纳寻找历史记忆的游客。

  南粤古驿道将到尽头时,映入眼帘的是二维空间的西京古道、宜乐古道、宜章河,三维空间的京珠高速、107国道、广乐高速。古今并列,与时俱进。

  南粤古驿道在 “楚粤分界”处而止,清乾隆年间刊立的红砂岩石碑矗立在转村地界、涓涓细流“谷溪水”边。跨过小溪即是楚南地界。斑驳的石碑爬满了枯藤青苔,碑前数条公路上,汽车如鲫,车流如织,不舍昼夜。碑额上阴刻楷书“楚粤分界”,透着古朴沧桑。遥想当年,五路秦军南征,其中的一路秦军是不是在这个口子进入,用军靴和马蹄踏出了一条进入南粤之路?

5

图为坪石转村的“楚粤分界”碑

  沧海桑田,事远年湮,千年古道本已掩映在萋萋荒草中,不少地段人迹罕至。曾经的辉煌只留在故纸堆里。幸有南粤古驿道的开发者,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众多专家学者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现世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资金安排技术指导方面倾力而为,使得坪石的西京古道重现光彩。古道上的抗战教育历史受到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应运而生。

  2019年7月至今,通过几年的建设,坪石数条古道上的市镇和村庄已分别建成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坪石老街纪念园,以及武阳司法学院、三星坪工学院、管埠师范学院等纪念地。已修复的西京古道主干道和数条支线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有石灰岩溶岩高原地貌的开封思源亭古道,大坪高寨桥、象乾亭古道,斗下坪、管埠古道,有坪石红色岩层盆地丘陵地貌的直冲姐妹石古道,新村不留亭古道,长岗岭乐善亭、观音桥古道,神头岭白竹古道,寨子下古道,三拱桥古道。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的专家在体验了两种不同地貌的古道徒步之后,赞赏这里独特的近乎原生态的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信息。西京古道在坪石,值得驴友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徒步之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