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澳门建筑探究之一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6)
2021-05-26 下午 04:00   作者:王河   
分享

  编者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岭南建筑既是外在的载体,也是灵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较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富含岭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岭南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岭南的自然资源,结合老百姓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承载着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三地的历史、民俗、语言以及建筑风格同根同源,如何在历史中溯源岭南建筑的源头,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挖掘、抢救、复活珍贵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又在新时代中迸发岭南建筑及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因子,用岭南工匠精神“智造”湾区,让建筑当随时代成为新的思考。

  有鉴于此,南粤古驿道网邀请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南粤工匠、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王河博导共同推出《岭南建筑在大湾区》系列,尝试通过众多学术话题的碰撞与探讨、不同设计案例的剖析与畅想,漫谈岭南建筑悠长的历史、全新的活力。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城市早期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在外力的推动下、从通商口岸城市开始的,从传统的封建型城市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型城市转型,出现早期现代化的趋势,并向内地城市辐射。而在民间,乡村的近代化进程,尤以侨乡为样本,海外华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本期将探寻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中的澳门建筑。

 

 

  近代岭南建筑的兴起可以理解始于澳门城市建筑。明朝末年对西洋海上贸易的兴起是岭南早期西洋建筑文化传播的直接成因。从15世纪初开始,以郑和、达·伽马和麦哲伦等为代表的航海探险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中国与西洋——欧洲——美洲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来,并由于朝贡贸易和传教活动的开展,西洋文化和西洋艺术呈现西风东渐的态势,并首先由葡萄牙人在澳门、欧美商人在广州十三行建立了欧洲建筑艺术在岭南的登陆点。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不遗余力地向内陆腹地渗透,其间历经保教与禁教的风波,初步形成以澳门为中心的传教网络。在贸易和宗教的双重背景下,西洋建筑文化从16世纪开始不断影响岭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前300年间,澳门是中国领土上惟一没有对外关闭并特许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它不但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最初登陆地,包括西洋建筑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奇异之区,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历史形态。

 

一、澳门的形成与发展

  澳门城市的形成受到贸易和宗教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与葡萄牙人来华有直接的关系。16世纪上半叶,作为欧洲最早集朝野力量拓展东方航线和进行殖民扩展的国家,葡萄牙首先在印度和马六甲取得殖民地。其间,葡萄牙船队多次进扰中国的广东、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试图通过武力手段,夺取驻华据点,但这些企图在当时明朝官府的反击下悉遭败迹。1534年葡萄牙人首次踏足澳门,晾晒因台风受湿的货物;并通过贿赂,从16世纪50年代开始,谋取到在澳门长期停留和贸易的权利。1554年,日本航线船队司令索萨(Leonel de Sousa)与广东海道副使汪柏达成口头协议,葡人得以居留澳门。

  毫无疑问,澳门城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源于经贸的发展。在索萨取得协约后,澳门半岛开始对外国商队开放,澳门正式成为各国商人的聚居贸易点。在官府的控制下,商人的早期安居并未受到保障,其建筑多为临时建造。据《澳门纪略》,夷商初上岸时,“仅蓬累数十间”,随着贸易的拓展和官府的姑息迁就,“商人牟姦利者渐运瓴壁蓑角为屋”,澳门开始出现葡人聚落。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因击败海盗有功,葡萄牙人获中国官府批准在澳门建立永久居所,该年被视为澳门城市发展之始。同年,澳门正式加入授予圣职的果亚教区。世俗与宗教的结合,使澳门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烙上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尤其是地中海葡萄牙城市的印记,即自发组织的城市结构和自由发展的街道脉络[1],与中国城市秩序井然的空间结构有明显的不同。

  经贸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展。1557年后葡萄牙人大批进入澳门,包括葡萄牙早期贸易的主要根据地浪白澳(今广东珠海境内)的居民也迁来澳门。1562年澳门葡人居住人口为800人,三年后为900人,尚未包括孩童和随葡萄牙人来的马六甲及黑人奴仆等。至1569年,澳门夷商、奴仆和在澳华人总数已不下万人。人口的激增和大量的建筑活动使澳门城区发展迅速。这些外来移民开始大兴土木。1558年间,澳门已有葡人居所数百幢,至1564年时则建起了一千多户欧式葡人住宅[2]。即明朝庞尚鹏所言:“不逾年,多至数百区,今殆千区以上”[3]。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叶权游澳门,称“今数千夷团聚一澳,雄然巨镇。”[4]

  人口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使澳门成为16世纪远东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葡萄牙人博卡罗解释其原因时认为,这是因为各种财富大量地从这里运往各地交易,它有大量的贵重物品,它的市民比该国其他任何城市都更多、更富有。一时间,成片的住宅区和市场不断建成,街道也随之出现。1560年,居澳葡人出于维持内部秩序和保证商贸活动正常运作的需要,经投票选举产生市议会。1586年,鉴于市议会的良好运作,葡印总督宣布确认澳门为“中国圣名之城”。澳门成为在中国官府有效控制下,澳门葡人自治的亚洲商贸中心城市。

  宗教是促成澳门城市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从建立货站开始,天主教传教士就在澳门落户并协助葡萄牙商人定居,反过来,葡商由于其固有的宗教传统而对传教活动极力支持。自1557年澳门加入果亚教区起,前往澳门的传教士和神父不断增加。1558年,在港口附近的沙栏仔葡人定居点,第一座以圣安多尼命名的教区教堂(即花王堂)建立起来,澳门真正的城市规划也从这时候开始[5]。教堂建设也遵循着欧洲的传统,总是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并以教堂和教堂前部的广场为中心营造住所,从而逐渐形成社区单元,并进一步强化澳门葡萄牙城市的特征。随耶稣会士之后,其他教派也来到澳门,1560年圣奥斯定会教堂、1580年圣方济各会大修院、1587年圣多明我堂(即板樟庙,又称玫瑰堂)等教会教堂陆续建成[6],使澳门半岛逐渐成为宗教活动中心。1575年,教皇敕书设立澳门主教区,兼管对中国内地和日本的传教活动。在巴雷托·德·雷曾德(Barreto de Resennde)绘于1634年据称为澳门最早的地图中(图6-1),教堂在城市中的布局和标志作用已非常明显。位于城市中心建于1576年的主教座堂周围更聚集了包括住宅、坟地等在内的世俗社会的一切。贸易结构虽然决定了澳门初期的城市组织形式,但天主教会在建立权力体系之后,成为社会和城区的稳定因素。

1

图6-1 澳门地图(1634年)(引自《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第35期)

  由于教会拥有大量物业和财产,以教会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和以商贸交易为中心的城市布局交融在一起,构成澳门早期城市格局的重要特点。整个城镇的早期形态是从南湾沿岸,沿一条西北、西南走向的高地瘠,逐渐延伸到内港北湾的狭长地带上。西北部靠近内港的地区首先发展,西南部则在1590年后渐有发展,并在圣老楞佐教堂区附近延伸,该教堂1618年在圣奥斯定修院附近修建。另外,在华人聚居点也开始有教堂的兴建和各教会派别的扩张。

  17世纪前半期是澳门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中国内地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大大推动了澳门的人口增长和城市繁荣。据博卡罗1635年统计,当时澳门城方圆约半里格,最窄处为50步,最宽处为350步。至于人口,澳门有850户葡萄牙人家庭,还有同样多的土著家庭,他们全都是基督徒[7]。而林家骏神父记载,到1644年时,澳门人口增至4万[8]。至17世纪末,澳门已发展成为国际性商贸城市(图6-2)。

2

图6-2 澳门远眺及海港上的荷兰船只(纽荷芙,约1665年,引自香港艺术馆《珠江风貌——澳门、广州及香港》)

  澳门的繁荣同时也引起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垂涎,防御的需要成为葡萄牙人筑城的借口。1622年,荷兰人袭击澳门,事件引起清政府的关注,由此批准葡人修筑城垣。其间,地方官府对葡人筑城的规模虽屡有干预,但筑城仍得以持续进行[9]。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在日本航线被终止、荷兰对马六甲海峡实行封锁、1685年清康熙帝开放海禁以及广州十三公行贸易渐兴等众多因素影响下,澳门持续衰落。但是,清政府在1757年下令关闭广东以外的其他三处口岸,只有澳门仍然保留其开放状态,所有在广州经商的西方商人不得不将澳门作为他们重要的栖身之地。富裕的商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大量的投资带来了澳门城市建设的第二次繁盛,但此时对华贸易的中心逐渐由澳门转至广州十三行,那里的公行贸易从18世纪初期开始进入繁荣期,并一直延续,直至鸦片战争后上海、香港的崛起。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王河著)。

 

  注释:

  [1]参见巴拉舒.澳门中世纪风格的形成过程.(澳门)文化杂志,1998(35):45-46

  [2]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

  [3](明)庞尚鹏.抚处濠镜澳夷疏

  [4](明)叶权.贤博编.附:游岭南记

  [5]参见巴拉舒.澳门中世纪风格的形成过程.(澳门)文化杂志,1998(35):47

  [6]澳门政府.澳门从开埠至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和城建方面的发展.(澳门)文化杂志,1998(36、37)

  [7](葡)博卡罗(Antonio Bocarro).1635年的澳门;博克塞(C.R.Boxer).17世纪的澳门,1984年香港版

  [8]参见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229

  [9]参见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239-247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