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南粤古驿道”打造开放式“自然历史博物馆”
2020-10-31 下午 02:00   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 祝桂峰   
分享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叫梅岭古驿道了。”“这种授课方式使我受益匪浅。”近日,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分别在韶关梅岭古驿道和粤赣古驿道连平段两条自然教育径上,给近百名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响。

1

  据悉,广东省首批10条特色自然教育径全部完成建设,初步形成了集观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自然教育径体系。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介绍,当前该厅深入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保护修缮了一大批文物遗迹、红色革命遗址,抢救性地挖掘保护了侨批、银信等文化遗产,开放式体验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在形成。

 

  破译千年古道的文化密码

  “这是一条藏身于岭南深山的古代高速公路,自古以来就是南粤大地和中原文明的南北通融之道。”2018年,央视纪录片《南粤古驿道》播出后,广东顿时掀起了探秘古驿道热,人们纷纷随着电视主持人解说和画面去追寻往日的繁华和烽火。

  “南粤古驿道”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之日起到民国元年,在两千多年里历经各朝各代,均有维护、修筑和建造,遗憾的是,近100年来,广东省内的古驿道由于交通变迁和功能丧失而逐步走向衰败,加上它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分布在粤东西北偏远地区,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而自然崩毁,有的则因为工程建设而逐步被现代桥梁公路所覆盖。保留至今的还有一些驿站、驿亭、古关、古桥、碑刻、古墓葬、古码头、古建筑、古镇等实物遗存。

2

  “南粤古驿道内涵的不断丰富,离不开地质队员的努力。”据介绍,2017年,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在接到古驿道调查项目后,积极创新,首次提出了“四位一体”调查法——完整线路调查、文物遗存调查、安全隐患调查和旅游资源调查,由前人的单点调查转变为线面调查。

  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粤赣古道关爷埂古道仅有一百余字描述,写到“此路起于东源船塘经绣缎尚岭至和平青州、热水再至江西。绣缎路段长约20公里”等,将古道作为一个点来调查,内容比较简单。地质队员们则把线路轨迹、保存现状、道路宽度、修建材料的变化都进行实测,精确到米,最终测得绣缎路段长度为2.2公里而非20公里。

  在调查中,地质队员不仅关注文物遗址和旅游景点,还将地质行业的一些工作应用于南粤古驿道,比如放射性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遗迹调查、地质科普等,确保旅游安全、丰富古道内涵。

4

  在技术手段上,地质队员首创了“历史地理成果+地形图”路线调查法,将历史地理成果和行业的第三代1:1万地形图结合起来,同时还创立了“修建材料残存量定量分类法”和五色图,将保存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的古道用五种不同颜色绘制在图上,直观地展示了保存现状,提高了选线规划、设计的准确性,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修复中华民族的家园记忆

  曾几何时,南粤古驿道既是南北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中原文和岭南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路径,韩愈、苏轼等贬臣谪客将流放之地变成思想之路,赋予岭南新的文化内涵;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南海一号、南澳Ⅰ号等就是明证。

  因此,除了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驿道遗存外,银信或侨批也是古驿道文化的活化石。银信,也称为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它是中外经济交往的独有方式。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深入挖掘银信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据了解,汕头西堤公园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如今已成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典型样本。自2016年9月开放以来,西堤公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访客达450万人次。

  在西堤公园中,侨批被创造性地制作成500多块瓷砖艺术作品,嵌入西堤公园的公共空间里,为市民创造重温侨批历史文化的场所,实现历史文献展示与人居环境改善合理结合,在2017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7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台山当地的银信文化,发动当地村民、高校教师学者等社会力量,搜集银信原件数百份,建成银信纪念广场,用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文化。还修复了银信博物馆、古码头以及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的河堤观光道,7.5公里古驿道亦随之焕发新机。

  专家指出,将部分重要文献的片断进行视觉形象化处理,在城市公共空间展示,与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利用工作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世界记忆”项目的影响力。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介绍,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性地将侨批、银信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探索出让侨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强市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径。修复古驿道的同时,也是在修复我们的中华文明记忆,让它成为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桥梁。

 

  构建诗意栖居的魅力岭南

  南粤古驿道历经两千多年的创造、积淀、延续、传承、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们既是跨越时空的珍贵文化遗产,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着南粤大地上各个历史时代浓厚的文化底蕴,南粤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地域性,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多元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目前,广东省己将古驿道的修复纳入绿道建设中,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南粤古驿道的活化保护工作。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等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

5

6

  在广东省首批10条特色自然教育径中,包括了湿地、森林植物、地质公园、古驿道四大色特主题系列。其中,以梅岭古驿道和粤赣古驿道为代表的古驿道类自然教育径,则通过综合实景图片、动植物属性知识解说等自然教育解说系统推动古驿道文化的传播。

  同时,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还将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不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的原则,遵循“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规划方法,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及与之对应的空间载体活化利用,作为广东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南粤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分空间资源保障。

7

8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在深入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利用,己将古驿道、侨批和银信等南粤历史文化,串联整合成沿线的名城名镇、传统文化、工艺技艺等自然文化资源,发掘了一批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旧址,规划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游径和研学基地。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充分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南粤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设置“构建诗意栖居的魅力岭南体系”专章,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岭南人文美丽体系。同时,也将推进国土空间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联系起来,以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的方式来落实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有历史可溯,有未来可期,南粤古驿道正在成为岭南大地上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