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韶关参加研学实践大赛,怎么去、去哪里,看这篇就够
2020-07-25 上午 12: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韶关发布”   
分享

  正在处于报名阶段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大赛吸引了省市诸多高校、研究机构、研学团队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逾20支队伍报名参赛。连日来,询问各类参赛细节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

  分别地处乐昌坪石、浈江大村的这些华南教育历史根脉之所各有何特点?都留下了哪些百年名校的足迹?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曾记录了哪些大师及弟子琅琅的书声?如今的研学团队或个人该如何实地触摸、感受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为此驿道君专门采访了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相关负责人。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概貌

  1938年10月,日寇进逼,广州沦陷,广东紧急迁省会于粤北韶关,广东省教育厅随省政府迁至连县。抗战时期的坪石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教育重镇。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这些中高等院校是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学院、惠州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广州培正中学、广州七中等学校的根脉所在。由于坪石是广东省北部边陲小镇,时称坪石街,是一条沿河岸而建的狭长小街,难以容纳众多的机关和学校。许多大中学只能分散在坪石周边的乡村,借用宗祠民居或结庐办学。

1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概貌。


  【交通指引】

  1.高铁:广州出发—乘坐高铁抵达韶关站后,乘坐22路公交车抵达韶关东站,再乘坐至坪石的普铁抵达坪石火车站。出站后可租车前往相关地点。

  2.普铁:广州出发—乘坐普铁可直接抵达坪石站,出站后可租车前往相关地点。

  3.自驾车:广州出发—华快—京港澳高速或乐广高速,抵达乐昌坪石出口后再依据导航指引前往相关地点。

  食宿指南:建议在坪石镇或乐昌县城入住,坪石饮食偏湘菜风格。

  前往坪石研学咨询电话:0751-5573065

  【名校拾珍】

中山大学: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2万人。

  1940年,粤北局势相对稳定,中山大学的师生们从云南澄江迁至粤北坪石。中大师生一路上经过滇、黔、桂、湘数省,到1940年12月全部抵达坪石,并召开了迁至坪石后的第一次教务会议,公布1940年度校历和作息时间。全校于1941年1月份先后上课,学校的教务活动和学生生活踏入正轨。
中大校史记载,至1942年,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由初迁云南澄江时的1736人激增到4197人。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两万人。

2

资料图片。

  中大文学院《文学院专刊》第四期(1943年)出版的刊物记述:“本校各院址的史迹:农学院位于湖南栗源堡;中大校本部位于坪石老街楚南会馆;法学院及新生部位于乳源县武阳司村(今属乐昌),后迁车田坝船厂;工学院位于坪石三星坪村;理学院位于坪石武江河对岸的塘口朱家;师范学院位于罗家渡附近的管埠村;研究院前址位于罗家渡附近的铜锣坪村;文学院前址位于清洞,尔后又迁址坪石汽车站旁之铁岭,与文化学院相对(约10分钟路程),文化学院1942年冬于坪石成。

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古桂芬为回迁呕心沥血

  抗战期间,香港与广东唇齿相依,广州沦陷后私立岭南大学本部从广州迁往香港时得到香港大学无私的帮助。1940年,岭大农学院先行迁回粤北,于11月9日在坪石新址举办开基礼。

  农学院的回迁离不开前任院长古桂芬的呕心沥血。古桂芬出身华侨商人家庭,本科毕业于岭大,后又赴美国深造。1935年,他正式出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为专心教育工作而辞去农林局副局长职务。抗战期间为回迁事宜,他数次往返于香港和韶关之间,1940年因过度劳累病逝于曲江,享年仅42岁。

培联中学:培正和培道两大名校联合办学

  抗战爆发,培正和培道中学被迫辗转迁徙办学。广州沦陷后,当时的省府主席李汉魂,通知迁港的教会学校迁至韶关复课。

  1941年至1944年,培正和培道在坪石联合办学,建立培联中学。培联9月开学,初一至高三共8个班,300余学生,1944年6月匆匆考试后疏散。尽管日军进逼,9月份仍然复课,1945年1月17日停课疏散。

其他学校:华师前身省立文理学院九载十迁

  1938年夏,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改为省立教育学院,为躲避战乱,于1939年9月先由容县迁回乳源,冬季来到连县东陂,1940年正式改名广东省省立文理学院。在广州沦陷前夕,已经有部分学生迁至连县星子镇。1942年春迁至曲江,1945年初又返回连县东陂,九载十迁,但连县永远是港湾。

  此外,抗战中私立培英中学和私立华英中学也曾分别迁至连县双喜山复课办学。

  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学院遭到日军的霸占、改造与破坏,被迫辗转多地艰苦办学,1937年9月迁移至佛山南海县西樵山,1938年8月迁至中山县南屏乡,1940年2月又迁至澳门,1940年9月则迁至韶关乐昌西乡桂花村,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3年9个月,渡过了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迁移途中遗失了仲恺先生血衣及仲恺系列蚕种等重要物品。乐昌办学时期,校长为陈颂硕,学生约200名。

  1942年10月,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创办于乐昌,校址设在武江河畔杨溪安口村。学校的宗旨是吸收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回国升学,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振兴中华、繁荣祖国培养人才。1944年秋,日寇入侵危及乐昌,为了师生的安全,学校迁移到连县。在广东乐昌、连县办学4年多时间,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共招收高中、初中61个班,培养学生800多人。

  【现存部分遗址概览】

  •坪石老街中大校本部、中大研究院:地处坪石老街,在广同会馆中目前已安装“国立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旧址”全套展示牌及中大新生入学试题。当年中大招录新生的一道道试题,在大半个世纪后读来仍令人不由得感慨当年要就读中大绝非易事。

  中山大学学生会总部则设在坪石街中街的何氏宗祠仁寿堂(旧址在今坪石老街社区大院内)。

  •定友图书馆:地处坪石老街,该馆为纪念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和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而建,也是“华南历史教育研学基地”将打造的重要节点。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和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乐昌坪石度过最艰难的“守家产”的日子。

  1940年10月,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向学校建议:将各阅览室、图书馆进行调整,决定将第一阅览室设立于坪石,“公开为民众阅览之用”,第二阅览室设立于管埠为师范学院所在地,第三阅览室设立于清洞为文学院所在地。

  •三星坪村:三星坪码头是当年众多师生上岸的必经之地之一。三星坪码头旁建起了纪念柱,柱体每层分别展现国立中山大学名人肖像、学院试卷旧迹、相关研究旧迹等内容。

  原中大许崇清校长旧居也在码头附近,在风雨的冲刷下仍尚存部分建筑,由志愿者进行了基本的环境整治。三星坪周边许多古老房屋、祠堂,都是当年中大工学院师生住宿或学习过的旧址。

  •武阳司村:中大法学院办学旧址,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也设置于此。这里是《资本论》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的译者之一王亚南传道授业之地,也是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

3

资料图片。

  如今,武阳司建起了亚南书舍,武阳司村文化站也布设了由广东省博物馆策划的“真理光芒——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展览。展览开设了“巍巍大师——武水畔激昂年华”“时代之帆——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的前沿阵地”“蔚蔚国光——武阳司里那些年轻的脸”“孕育新力量——统一战线的萌芽之地”等章节。

  •中大天文台: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旧址位于乐昌市坪石镇坪乳中路加气站边的小山包(当地人称其为“天文台山”),西侧与武水相邻。据史料考证,当地遗留的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天文台遗址,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学中唯一的天文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目前,场地内仅存原天文台地基。

  中山大学是国内第一个设立天文系的大学,培养了很多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学系全体师生和天文台全体员工、仪器设备调整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林伟鹏表示,现在该学院成立天文系,争取恢复中大天文的荣光。中大天文系一直缺乏历史资料,这次天文台遗址发现填补了空白,非常重要。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概览

  抗战期间,在韶关曲江仙人庙大村(今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汇聚了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岭南大学附属中学、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等院校。

4 

资料图片。

  这里走出了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著名教育家李应林,当代杰出女学者、诗人冼玉清,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著名话剧演员张悦楷,医学寄生虫学家陈心陶,香港美心集团名誉主席伍沾德,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香港中文大学首任副校长容启东,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吴大琨等大师名家。

  【交通指引】

  1.高铁:广州出发—乘坐高铁抵达韶关站后,乘坐22路公交车抵达韶关东站,在站前广场可租车前往浈江区犁市镇大村。

  2.普铁:广州出发—乘坐普铁可直接抵达韶关东站,出站后在站前广场可租车前往相关地点。

  3.自驾车:广州出发—华快—京港澳高速或乐广高速,从韶关东出口出站进入韶关城区,再导航前往“浈江区犁市镇大村”。

  食宿指南:建议在韶关城区入住。

  前往大村研学咨询电话:0751-8312270

  【名校拾珍】

两大名校小山村中办学救亡

  抗战期间,岭南大学经历了多次迁徙。广州沦陷之后,岭南大学迁往香港,借用香港大学的校舍继续授课。为支援战时后方的农业生产和教育,1940年,岭大农学院先行迁回粤北,落脚乐昌坪石办学。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时任校长李应林潜回内地,谋求岭大在粤北复课,于次年选址曲江大村。大村位于粤汉铁路沿线,距最近的仙人庙站约1公里,到坪石和韶关也交通便利,司徒卫等同仁主持修建战时临时校园,即“岭大村”,学校大学部和中学部师生在此教学、生活,直至1945年日军攻占曲江,再次转移至东江梅县。很快,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岭南大学师生复员广州。

5

资料图片。

  同在仙人庙复课的还有东吴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迁至粤北曲江,法学院则迁至重庆。在曲江,东吴大学得到岭南大学的欢迎和支持,借用岭南大学东侧横岗村的棚屋作为校舍,同时筹建本校的临时校园。

  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刚至曲江时,有学生和教师及家属约30人。文学院首先于10月招收新生开课,学生40人借读岭大,沈青来和慎斐文两位老师兼在两校上课。第二学期理学院也恢复,招收新生35名,文理两学院共有学生70余人,而法学院在重庆与沪江商学院合并办学,学生200多人。至此,东吴大学分处两地的三大学院的教学工作基本恢复正常,成立政治学会、经济学会等学术团体,学生活动也重新开展起来。

  【现存部分遗址概览】

  今天的大村属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不大的村庄坐落于山脚之下,被菜地和稻田环绕。西侧上山的路口,一棵大樟树如卫士般屹立,在它身后不远处稍高的空地,据村里老人们回忆,是当年岭南大学的大礼堂——“怀士堂”。

6

  “以怀士堂为中心,左边山坡下是中学部,右边是大学部,往上走是图书馆,往平走是校长屋,往下走是女生宿舍,然后是办公室、课室,再往东走是男生宿舍。过了小桥,是膳堂和教职员宿舍。第一间记得是钟荣光夫人在住。再往南是一片梅林或李林,冬天满林白花,那是横岗,是协和神学院所在。”这是出自《大村岁月》一书中岭大校友的一段回忆,大体上描述了校园分布。

  大村展馆分上下二层共七个展示部分。一楼展示“前言”“烽火弦歌”“回忆与见证”等三部分,分别介绍举办展览的背景和史实发生地韶关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及发展现状;介绍岭南大学、东吴大学的办学概况;展示亲历者对当年办学情况的回忆文章和见证当时办学的文献档案及实物照片。二楼展示“名师生风范”“专题纪录片”“研学与展望”“结束语”等四部分,分别介绍岭南大学与东吴大学的名教授、名学生和学者研学心得及大村基地建设规划。

 

温馨提示:

  研学大赛报名阶段为即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止,参赛者可登陆南粤古驿道网通过搜索关键字,浏览大赛公告并下载《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报名表》填写相关信息,并准备好其他相关报名材料,同时将所有报名材料做成电子文档,压缩后统一发送至大赛指定电子邮箱:sg_hnyxds@yeah.net,邮件主题请注明:“报名+参赛类别+组别+参赛团体名称(或个人)”。

  另外,坪石、大村历史遗迹很多都在现场施工,前往研学、考察的师生和学者务必注意安全。由于很多遗址都在乡间或山间,尽量避免在夜间前往或逗留。

 

  (原文刊登于自公众号“韶关发布”,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