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年历史的台山五十墟, 你趁过“墟”未
2018-01-20 上午 11:58   来源:“四九发布”,南粤古驿道网部分调整   
分享

  “墟”是指南方地区乡村间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地,“趁墟”在粤语中就是赶集的意思。在华侨之乡台山,“墟”又被称为“侨墟”。台山侨墟分布在台山各镇、村,主要是沿上世纪初建造的台山新宁铁路及台山水道分布,每处均是由碉楼、骑楼等建筑连贯而成。台山侨墟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农村集市文化;更因受到早年归国华侨的影响,渗入了西方的建筑和商业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侨墟文化。今天,驿道君就带你去看一个依旧繁华的侨墟——五十墟。

台山1

民国十六年台山县五十墟规划图

  五十墟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是一个以墟日日期命名的墟集,也是台山仅见一处跨越了一河两岸的墟市。距离四九镇政府约4公里,设居委会,辖河南路、河北路、菜市路、北盛街4条街道,占地面积仅0.5平方公里。每逢农历初五、初十,来自周边四面八方的村民按照“习惯”来到墟市“趁墟”,琳琅满目的商品整齐地摆放在街道两旁。五十墟最早被称为“牛骨墟”,后来因墟日日期定为农历初五、初十,久而改称为“五十墟”。附近村民至今沿袭每逢农历初五、初十趁墟的传统,只是墟日日期已从农历改为公历。五十墟从建墟至今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是台山侨墟中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墟市。

台山2

横跨一河两岸的墟桥

  “偏乃啦”“最偏了,聂去乃都买唔到”,操着台山乡音的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延续两百多年的“趁墟”至今还在四九上演。

 

  过去丨上一辈,旧记忆

台山3

新宁铁路“五十墟站”

台山4

1950年3月21日,五十各界欢送人民代表。

  对于那些“上一辈”来说,墟集拥有更多的烟火味和人情味。生于1923年的老人李锡松对旧时五十墟的繁华记忆犹新。他讲述,五十墟今貌大致形成于1920年代,由当时的车蓢乡、玄潭乡、上蓢乡和五四乡集资扩建。其时,当地大批青壮年前往美洲、南洋谋生,侨资源源寄返乡里。新宁铁路建成,设站点于五十墟,交通便利带动了物资集散,一批又一批的瓷器、进口建材和咸鱼等,随着火车和货船涌入五十墟。每到墟日,清晨五点便人声鼎沸,至晚上七八点,摊贩仍点着油灯做生意。“杀下两头牛,一天就能卖完;一条街20多个咸鱼档口,一个档口一天能卖200斤。”老人回忆道。

  人来人往的墟市还为李锡松促成一段姻缘。19岁那年,他在墟日第一次见到了日后的妻子。相亲取代盲婚的年代,不少青年男女怀着“心事”去趁墟。当介绍人把下坪乡锦昌村的姑娘带到墟上李锡松的商铺时,他抬头望见对方,“彼此都是合意的。”老人家嘴角含笑地说。

  抗战胜利后,受战火阻隔多年的华侨纷纷衣锦还乡,五十墟进入第二个繁盛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卓才1938年出生于五十墟边的永隆村。1946—1952年,在河北路裔蕃小学读书的少年几乎天天入墟,目睹了墟市的繁荣盛景。他曾在文章中描述,“百货、五金、日杂、土产、木器、茶楼、药行等商家应有尽有,生意兴隆夜以继日;银行、邮局、学校、教堂、庙宇、戏院、医院、诊所、照相馆等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相当齐备。”

  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球,“趁墟”对年轻的一代来说有着一种玩乐和体验的意味。如果不对墟集加以保护,墟集也会和上一辈人一样,历尽沧桑,逐渐老去变得落寞。

 

  现在丨岁月留痕,繁华依旧

台山5

如今的五十墟

  早上七点,门庭若市。57岁的沈姨,是五十墟踏入新世纪以来的见证者,2000年,她和丈夫离开安徽老家来到台山,靠走墟摆卖小百货谋生,至今已有18个年头。两口子几乎日日走墟,水步、大江、端芬、冲篓、广海等台山多处镇墟,她和丈夫分头跑。清早4点多出门,中午11点左右收摊。她认为,五十墟是她跑过的最小的墟,“人不多”,但她乐意过来,“摊位租金一个月30元,不贵”。刚来台山走墟那会儿,每个月就挣两三百元;如今,她一个月能挣将近2000元,夫妻俩合起来有4000元左右。2009年,这对走墟十年的安徽夫妇用积攒下的9万元,在台城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每天上午走墟,下午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晚饭后就去跳广场舞。”沈姨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

台山77

沉睡中的五十墟

台山88

在五十墟摆摊的商贩

  刘焕英是五十墟居委会支部书记,她说:“如今墟内户籍人口仅260人左右,而全盛时期居民有5000多人。”

台山9

特色骑楼街道,吸引画坛名家驻足写生。

 

  将来丨新机遇,新发展

  五十墟靠近北峰山,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生动的华侨故事,是台山侨墟难得的“活标本”。随着《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台山市“海丝申遗”“中国农业公园”建设等为四九镇“一条主轴,三个片区,四大产业”带来发展契机。五十墟口至五十加油站路段升级改造,村道也正在开展硬底化改造;培正中学至松蓢小学加宽改造,对墟市进行保护整合,使其焕发生机是四九镇未来一项重要的课题。

  以“四大产业”发展为主线,南部片区发展文旅结合的“绿色经济”,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四九镇振兴乡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遵循“立足镇情、切合村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修旧如旧”的原则,打造旅游风景线,将北峰山、如意花缘、广东省第一家农信社博物馆、南村艺术部落等项目串珠成线。通过“串珠成线,连线成面”的思路,整合周边下蓢美食一条街,玄潭福临碉楼,四九书院等食宿于一体项目,加快发展五十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农果采摘体验基地及特色餐饮业,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拍摄、娱乐、食宿于一体的休闲文化生活圈。

  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延续200多年的古老墟集,将搭上四九镇加快发展的便车,焕发新生,迎来新发展。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