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从化的往事在此
2022-04-04 下午 02:26   来源:曾耀登   
分享

  城内,顾名思义,是一座城市的内部,与之相对的是城外,每个地方都可能有自己的城内和城外,在华夏大地,称作“城内”的地方不计其数。而具体到从化街口,城内是有特定范围的,现在,一般指以从化学宫为中心,周边一带的合称。

1

城内鱼巷

  很早就知道城内有历史,但不知道究竟有多久远的历史。故在周末的一天,与朋友结伴,走近城内,探寻前人生活的足迹,见到这里的青砖、碑界、门楼、封火山墙、宗祠、古巷楹联……深感文化的厚重积淀,方知自己的孤陋寡闻。

  朋友是土生土长的城内人,见证城内的变迁,亲眼看过众多的古物。朋友还告诉我,在他家门口的门楼边,曾经矗立着一块石碑——《永远严禁白鸽票碑记》,大概内容是劝诫民众不准赌博。那时,还是小孩子的他和小伙伴们经常骑在石碑上面,好奇的时候拿一勺水泼之,看到清晰的字迹,然后听大人们讲里面的故事,现在他还可以念出几句:“窃念作奸犯科而为民害者,白鸽票其甚然者也……但愿千秋同志,励我廉隅,一洗贪念。”

  根据从化县署图(清雍正八年)记载,从化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县,后来县署搬迁到马场田(今街口城内)。马场田先后建有迎春、振武、从新、兴化、会善、崇贤和宣顺等多条街,并且建有城垣,设多个城门,旧县城的外围都以城墙砖保护着。朋友告诉我,基本上看不到这些城门的痕迹了,最多在门楼和门牌上看到一些端倪。

2

迎春街

3

振武街

4

从新街

5

兴化街

6

城基

  朋友说,城内以前都是麻石铺路,后来道路改造,几乎全部变为水泥路面。我们知道,岭南地区纬度较低,深受南中国海的水汽影响,炎热潮湿,时晴时雨,夏天还常常会大雨后出太阳,如果铺上普通的街砖,就很容易长青苔,这会使人滑倒。但是麻石就是不长青苔,给大家带来安稳。老百姓不一定知道麻石不长青苔不打滑的原因,反正知道这些由一条条麻石铺成的巷道,给大家带来“舒服”和“温馨”,还承载着许多城内街坊的记忆,即使很多房屋已经出租给他人。

7

麻石街

  朋友介绍到:“我们小时候,都是在这些麻石街里穿街过巷,追逐打闹,又或者是坐在麻石上,倚着门,面对面聊天。夏天的时候,甚至是直接在冷巷两旁的麻石板上睡觉,这里特别通风,非常舒服。但现在,一切已是如烟往事。”他觉得,麻石街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是件非常可惜的事,这样做破坏了街巷的原有肌理,破坏了经典的建筑风格,破坏了城内原有的文化感觉。

  行走在城内,我看到张家巷、叶家巷、刘家巷,还有梅林杜公祠、黄氏宗祠等等,这里似乎云集了百家姓,众多人来到这个从化人气最汇聚的地方,来这里安居乐业,来这里艰苦创业,小有规模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姓氏来给巷道命名,其中我还知道“刘氏”可谓名声在外,深刻影响着从化的历史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姓刘的帝皇最多,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姓氏在华夏大地的发展与繁衍。

8

张家巷

9

叶家巷

10

刘家巷

11

梅林杜公祠

12

黄氏宗祠

  然后,我们来到黄弼挺故居,这个当年在从化呼风唤雨的大家族,开办了从化第一家电力公司,其后人频频担任地方乡绅,还有民国年间的大律师、商会要员、参议员等等。

  朋友领着我去看一块奇怪的砖头,原来这其实是一块明朝的城墙砖,它已经被牢牢地包围在一棵树的树头里,朋友还说,这棵树是很难爬上去的,但他小时候就有着光辉业绩——他借助一辆货车,曾经爬上去一次,小伙伴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13

  朋友还说,小时候他和孩子们尝试去抠挖这块青砖,但没能成功,这是城内现在残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城墙青砖。其实,这意味着这里就是从化县旧城,城内有很多房屋的地基下面就有众多的城墙砖,砖块硕大无比,朋友还说到,当年自己家里建造房子时,和邻居隔壁一样,就用城墙砖来做地基,垫高房子,因此在他家屋内还有很多这些城墙砖。

  从书籍记载得知,古城墙的破坏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解放初期以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尤为严重,那时候,村民为了建设家园,就地取材,把那些基本不起防御作用又残缺的砖头拿来建房,到后来,街口城区很多地方需要建设楼房的都到城内取砖块,特别是那尺码大又坚硬牢固的青砖。

  朋友告诉我,城内一带已经消逝的亭子、庙宇很多很多,有些名字我更是闻所未闻:城隍庙、俞候书院、济川亭、大士庵、大魁阁、山川坛、关帝庙、社稷坛、演武亭、先农祠(坛)、三官庙、乡约亭……这些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而朋友小时候生活在城内的中街,这条街已经鲜为人知,他还记得从西到东有以下一些机构部门:西门、大堂(清朝年间的衙门)、学前街(即黎家巷)、从化县立初级中学(今从化中学)、保(安)警(察)二队(原黎家祠)、县立第一高小(抗战胜利后作为县府)、刘家祠、张家巷、城隍庙、从化(县)参议院、鸣珂里、关帝庙、维新学校(小学)、石门楼、振武街等等,如今,这些多半不复存在了,他只能在脑海里回忆当年的事物。

  任何建筑都是有一定寿命的,但我们应该修缮保存一些有代表、有特点的古建筑,避免出现广州黄埔区历史建筑被强拆的惨痛教训。

  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有着天渊之别,我们看到石柱础在整个城内到处散落,它已成可有可无的摆设,有人珍惜之,有人抛弃之。石柱础,民间也称为“柱顶石”,是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垫基石,以前,人们为了让落地的立柱受潮,在柱脚上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面隔开,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脚腐蚀或碰损。纵观城内的祖祠,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其中有的精雕细刻,有的粗犷节约。原来,比较富裕的家族祖祠的石柱础雕刻着各式精致图案,成为难得一见的精品,正面烘托宗祠的高雅规格和豪华装饰。

14

  走了大半天,回到朋友的祖居,他还给我看了很多老照片,包括整个从化县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风情,让我再一次慨叹这里变化之大,照片之珍稀。我认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可惜缺乏保护古建筑的强烈意识,反复的拆除以及重建使早期建筑荡然无存,即使是清代乃至民国的传统民居也凤毛麟角。我也感受到,朋友多希望,城内古村落能够得到大力度保护,防止持续异常过快的自然老化和有意无意的人为毁坏,以延续身边的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曾耀登,南粤古驿道网读者,从化地名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