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华南研学基地坪石街纪念园 坪石街坊参观中山大学旧址
2023-11-02 下午 04:30   作者:何昆亮   
分享

  金秋十月,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华南研学基地坪石老街中山大学纪念园以及各学院办学纪念地景色更加宜人,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坪石街本已消失,自2009年拆除老街后,这个古镇只留在坪石街原住民的美好记忆里。似乎是天降祥瑞,已经消失的古镇老街以纪念园的形式重现,只两三年光景,一些全新的纪念建筑让老街居民耳目一新。不断地有一些在省内各地工作生活的“原住民”组团重游故地,不少人一游再游。这些散居省内各地的坪石街坊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感慨。

1

图一  2023年10月28日,第三批坪石街乡亲参观中山大学办学旧址

  坪石街,明清古镇,楚粤通商的边陲商埠,几经沧桑。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西二路所产生、熟二盐,向经省河运至韶州府西河平石村。” 再由山间古道转担至湘南各地。清代道光年间,坪石村扩建成上、中、下三街,渐趋繁盛,店铺多至数百间。明末清初,坪石街成为武水河航运的重要码头,四里长街集中有十七个货船码头、八百多间商铺。晚清以降,外患内扰,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国弱民困,坪石街遭遇第一次经济萧条,商铺倒闭过半。进入民国,西洋资本主义东侵,国内的现代交通缓慢发展,1935年粤汉铁路通车,坪石街与现代铁路交通运输擦肩而过,水运风光不再,陷入第二次萧条。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奋起全面抗战。日军于1937年8月31日开始轰炸广东,自此不断地轰炸广州及省内各地长达14个月。抗战军兴,粤北成为广东省抗战后方,许多高校及中学内迁粤北,国立中山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正培道中学等学校辗转迁到坪石街,坪石成为仅次于战时省会韶关的第二大文化名城。1945年1月,日寇进逼坪石街,中山大学等学校和众多后方机关工厂被迫撤离,坪石街再度冷落。

  2012年,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需要拆除坪石街位于设计水位线下的残破建筑,坪石老街上残存的数百间商铺和民居从此消失。

  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中山大学抗战办学旧址纳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所在地坪石街从此迎来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随着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等单位的不断深入发掘、研究、修复、展览,一些坪石街“原住民”闻所未闻的遗迹和许多史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2

图二  中山大学文学院办学旧址铁岭,武水河边的《诗站》公园,诗墙后面是詹安泰先生的住房

  这天,第三批坪石街坊参观团第一站便来到铁岭文学院纪念地。坪石街人记得,这里原有三四户人家,地名罗家头,前临武水河,后靠铁岭。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詹安泰先生在罗家头租了一间泥砖屋,詹先生有诗曰:“北来五月四移家,总在山腰与水涯。”

  在河边的《诗站》小公园,众人兴致勃勃地朗读墙上镌刻的《杜鹃花》歌词。队伍中的沛南、湘平、德蓉、筑英已是“第二次握手”了,前年春天他们来时还没建诗站公园,一班人豪情不已在家乡高唱《杜鹃花》的情景历历在目。再次重游,他们向第一次来的街坊讲解抗战名曲《杜鹃花》诞生在坪石的故事。第一次见识文学院纪念地的老街坊宝莲,惊喜地告诉大家:挂着“文学院办学旧址”的那栋小楼,原是公路局家属宿舍,她的姐夫是公路局桥梁工程师,就住在那里。 

3

图三  坪石街仅存的这栋小楼,曾为文学院办公用,1960年代作了公路局宿舍

  往事如烟。1935年中山大学研究院成立,朱谦之先生便担任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主任。1943年5月,朱谦之先生从桂林回到中大,一到坪石,便住在研究院里。7月,担任研究院专任教授。后来兼任文学院院长的朱谦之先生诗曰:“中年粤北讲台开,战地春风桃李栽。坪石岭前歌剧闹,桂林洞里警钟衰。”诗中“坪石岭”即铁岭,文学院学生在这里读书不忘救国,赋诗言志:“夜雨敲窗惊客梦,寒灯伴读壮诗魂。纵谈世事抒孤愤,痛斥倭儿破国门。” “水牛湾里鹃啼血,坪石街头人断魂。壮士请缨空有志,书生报国恨无门。”

  往事如烟,《诗站》和昔日文学院小楼所在地如今叫做交通街,而当年叫做渡头街。当年有记者写的通讯说:“坪石,与其说是一个镇,不如说是一条长街。这条长街长达四里多,中大的学生叫它做渡头街、河边街、下街、中街、上前街、上后街。”解放后称为交通街、民主街、和平街、共和街、建设街。

  众人从渡头街起步,在昔日非常熟悉而今完全陌生的老街遗址——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细细品味,追寻历史。

  熟悉的下街(民主街)上,如今矗立着一座雕塑《铭刻》。其造型和寓意倍受街坊赞赏。

  这个由日晷与罗盘组合的造型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寓意记录历史、穿越时空。利用数字雕塑技术将坪石老街拆除之前留下的扫描数据进行实体呈现,“日晷仪”指针上浓缩坪石老街历史面貌,罗盘上镌刻坪石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将1940年10月—1945年1月期间的人物、事件、时间节点“铭刻”于史,以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视角穿越坪石的历史,指向坪石的未来。

4

图四  在民主街上塘背岭下的《铭刻》雕塑前缅怀中山大学办学历史

  雕塑《铭刻》的位置是下街(民主街)玻璃厂和邮政所之间那条小巷口。小巷在塘背岭,解放后塘背岭上的屋先后成了坪石公社卫生院和敬老院。

  下街塘背岭,是中华文化学院国文专科学校所在地。1943年2月1日,国文专科学校上课。3月3日,学校举行成立及开学典礼,入夜,国文专科学校举行晚会庆祝。塘背岭上鼓乐喧天,演出平剧(京剧)《借东风》《八大槌》。坪石街的老人大都熟悉《说岳全传》,晓得岳飞抗金的事迹,晓得岳家军四小将“八槌大闹朱仙镇”击败金兵的故事。

  步入中街(和平街)接龙桥,走过曾经的老屋,踏在熟悉的石板街上。四幅巨大的花岗岩雕塑交错矗立,正面为《坪石先生名录》,背面的线描图像是坪石老街历史建筑和环境,老街坊倍感亲切。

5

图五  坪石中街(和平街)接龙桥,四幅巨大的花岗岩雕塑,正面《坪石先生名录》,背面线描图像是坪石老街历史建筑和环境。老街坊谭沛南(前右)就住在这里

6

图六  坪石街三界庙——中山大学总务处

  和平街与共和街交界处,是三界庙。1941年11月,中山大学校总务处从校本部迁到三界庙办公,中山大学学生贷金委员会也在庙里。战时学生全靠贷金维持学业和生活,三界庙是坪石街上最热闹的地方。

  熟悉的中街三界庙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中师剧场。

  中山大学校本部在坪石街上建有大礼堂。大礼堂内常有学校的“中大剧团”、师范学院的“中师剧团”及其他学院的演出队前来演出话剧、歌剧,如《雷雨》《日出》《法西斯细菌》《八佰壮士》《皮革马林》等,演唱《马赛曲》《蓝色的多瑙河》名曲,演唱《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

7

图七  在研学基地中师剧场里观看纪录片《战火书声》

  1940年9月22日,中山大学本部队伍自云南澄江启程,向粤北山区坪石街烽火逆行,历经艰难困苦,于10月16日抵达坪石。下车伊始,图书馆主任杜定友先生即呈报许崇清代校长批准,在坪石中街回龙庙前仅有的一块小空坪上建造第一阅览室。12月1日阅览室开放,“智识是人民的生命”“欢迎民众来中大阅览室阅览”大幅标语在坪石街上特别醒目。从未见识过图书馆、从未享受过读者待遇的乡下人自此长了见识。昔日竹片泥巴筑墙、杉皮屋顶的简易小楼房早已不存,代之而起的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图书馆,为纪念杜定友先生而名“定友图书馆”,新建在当年的复兴街上。

8

图八  设施完善的定友图书馆是网红打卡地

  这些40后、50后坪石街坊们,对于中山大学在坪石街办学的情形其实知之不多,毕竟事远年湮,老辈人已成古人,许多史实尘封在档案馆里。这也是他们关注纪念园建设,奔走相告多次结伴回来参观学习的原因。

  三星坪、新村、塘口、武阳司……不少坪石街坊在这些村庄当过下乡插队知青,或是乡村教师,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华南研学坪石基地的建设,他们才晓得,却原来这些村庄是工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院校的烽火课堂,怎不令人感慨万千。因而他们仔细地观看三星坪临时展馆里的“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粤北学校办学情况”展览,在陈宗南先生用马厩改装的居室里阅读图片展览,了解工学院在三星坪和新村进行的工业教育救国梦想和实践。

9

图九  坪石街坊参观团在工学院办事处旁雕塑群像前缅怀烽火中的教育先贤

  国难当头,国家积弱,战乱中急需发展工业,急需工程技术人才。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是当时的中国崇尚科学、注重务实的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在落后与欺辱面前奋起自强、沥血求索的不朽信念与勋劳。为配合加强抗战教育,增加抗战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工学院增开与抗战有关的实用课程。土木工程学系增加军用土木工程课程,机械工程学系增设航空机、汽车修理及飞机坦克车机件之拆装、兵器修理及配件制造。电机工程学系增设电气通讯、汽车驾驶及修理、飞机修理等课程。

  1944年5月28日《今日新闻社坪石通讯》载:工学院的学生有千多名,是各院学生中最多的一院,这也许是人们知道战后的中国是一个工业的中国,所以研究工业者特别多。中大原定今秋增设航空工业系,已送到一架旧式轰炸机(仍可以飞行的),这是准备作实地研究用的。

  在众多怀抱工业救国梦的莘莘学子中,有一位电机工程学系的学生黄由魁,是坪石街坊蔡湘平家的亲戚。1943年春,家住湖南郴州走马岭乡的黄由魁本已报考了湖南大学,在郴州街上看到中山大学的招生简报,于是前往坪石街报考。结果获两所大学录取,最后决定进中山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学系无线电专业。

10

图十  坪石街坊在三星坪的工学院毕业学生名录上看到了先辈的名字

11

图十一  “坪石先生”卫梓松教授高尚的民族气节令坪石人民永远崇敬和怀念。

今年清明时节,远在深圳的段满生先生(左一)组织各地的坪石人回乡祭拜卫教授,十月,再次组团前来。

12

图十二  在坪石天文台遗址公园

  在国立中山大学坪石校区——抗战中弦歌不辍的烽火课堂瞻仰遗迹缅怀历史,这一代坪石街坊受益良多,感慨多多。

  1940年10月,中山大学师生辗转来到坪石。1945年1月,中山大学师生艰难突围,未及撤离的部分师生如卫梓松先生长留在坪石山水间。中大在坪石时间前后5年,在最靠近前线的山村里上课,点着菜油灯开讲座,在祠堂里办民众夜校,在坪石街上宣传抗日救亡。这一代40后、50后坪石人的父辈祖辈亲眼看过中大学生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亲耳听过歌声“我们要做主人战死在疆场,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国立中山大学在坪石,唤起了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坚定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4年,工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共有279名学生报名参战,470名毕业生参加到滇缅铁路、公路、中英美联合作战部队,担任工程技术、翻译工作。600多名学生奔走东江敌后参加抗日武装。

  坪石时期,艰苦动荡的岁月,清苦贫困的生活,中大师生不仅为生活所困扰,而且经常要提防日机空袭和敌兵进攻。来到一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全陌生的地区,完全没有广州那样的条件,图书、仪器、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在搬迁途中大量散失,资金匮乏,物价飞涨,社会治安不宁,生存尚且困难,要坚持正常的教学和研究谈何容易。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坪石街坊在熟悉却又陌生的故地重游,眼前看到的、听到的不是老街的残址,而是一部抗战教育历史,是中山大学校本部的研究院、图书馆,是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等院校的烽火弦歌,是一部活化的爱国主义历史书。

  在定友图书馆,在三星坪临时展馆,在卫梓松教授雕像广场,坪石街坊段满生先生沉思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要让孩子们也来这里参观学习,这里就是很好的旅游胜地,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也是广大坪石人的心声。

  消失的老街曾经让众多街坊感到遗憾。而今家乡建成了华南研学基地,消失的老街涅槃新生,让众多坪石街坊感到说不尽的惊喜和鼓舞。

  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坪石街上的空地不要闲置,最好能够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展览馆甚至是博物馆。

13

图十三  在三星坪朱氏宗祠的抗战教育临时展馆留影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