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华裔建筑师俞军在南粤古驿道上的行与悟
2018-11-29 下午 06:40   来源: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   
分享

  11月26-27日,受阿瑞邀请,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德国AP建筑事务所副总裁、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俞军先生专程到广东韶关南雄梅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走访调研,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何日东、田中、黄睿民及韶关南雄、乳源有关人员陪同调研。

1

俞军一行在雄州古城墙前交流(左起:沈荣金、何日东、俞军、饶卫国、田中)。

2

广州会馆。

3

体现文化交融的广州会馆山墙。 

  前段时间,纪录片《南粤古驿道》在央视播出时,俞军在德国便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本次回国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古驿道的魅力,他甚是兴奋。一天多的时间里,俞军一行走访了南雄雄州古城墙、三影塔、广州会馆、聪辈村、梅关古道,乳源深源村、西京古道等,可谓“干货”满满,收获良多。

4

俞军一行在南雄地图前交流。

 

  这座建筑震撼人心

  在南雄聪辈村,俞军被眼前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宅所震撼,他认为:聪辈古村作为梅关古道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点”,其村落内的吴氏祠堂深灰坡瓦屋顶、双层悬挑木梁、连续式白色粉刷立面及洞式窗构成的古朴简约建筑风格,广府式三间七进的空间布局,厅堂内6个天井聚天空东南西北四方宝藏落入地井的“金石”,体现族人齐心与合作精神的10多米长的“合气凳”,将会对区域古村保护、现代乡村以及现代建筑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些地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结合,将成为最好的活化石;我们建筑师也不应该过度“设计”,对优秀传统建筑的学习就是最好的传承,进而从“行”中争取获得更多的“悟”。

5

吴氏大宅。

6

远眺吴氏大宅。

7

大宅内的吴氏宗祠。

8

俞军一行在天井前交流。

9

俞军与沈荣金坐在“合气凳”上合影。 

  在古宅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处夯土墙古寺遗迹和一座结构保存完好的古桥。古桥特殊的结构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桥身由一半的石拱与另一半方洞木架梁组合而成。据沈老师介绍,传说对岸的叶氏家族强调构建用材的“生命力”,而“木”正是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当时在建造古桥时,叶家人在一侧采用了“方洞木架梁”结构,本次古遗存的修缮也沿用了该做法以表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10

调研组在古寺遗址前探讨古遗存保护修缮方法。

11

调研组在古桥前交流。

12

古桥全景。

 

  光影照射在似镜的石块面反射出千年岁月的沧桑年华

  行走在初冬的梅关古道,俞军颇为激动。光影照射在似镜的石块面反射出千年岁月的沧桑年华,古道记载着太多的历史痕迹,两侧的白色梅花时时飘来阵阵悠悠的清香,站在“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省界,是区域界线的结束与开始,是文化相互渗透的交融之门、连接之道!

13

梅关古道。

14

“南粤雄关”。

15

梅花初开放。(何日东/摄)

16

志愿者在“岭南第一关”前合影(饶卫国/摄)

 

  这便是城市

  在乳源大桥镇的深源村,俞军一行调研了余氏宗祠、古驿道、问路石、古桥、古树、古炮楼等历史遗存。俞军走在深源村,感受到中国传统村落的魅力,提出了村庄式城市的概念:从其自然发展的村落空间布局肌理中感受到一种活力城市空间布局的痕迹,城市广场系列、街道、院落等,以及建筑界面砖石材料与色彩肌理都深深体现其自然性与时代痕迹变迁,在大自然面前这就是一座城市的缩影。

  当得知田中带领的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团队正在对村子里几间民房进行微改造用以“驿道学堂”时,俞军也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到具体的志愿工作中来。

17

深源村余氏宗祠。

18

19

深源村古建筑。

20

深源古村的“墙”。(俞军/摄)

21

田中介绍“驿道学堂”微改造项目。

22

23

深源村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24

26

深源村小广场、“街”与“院落”。(俞军/摄)

  调研期间,俞军还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古村的历史人文。在谈到对深源村今后的保护方向时,他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观念转变,每一位村民的观念转变,都影响着古村建筑形态的发展。

 

  走在西京古道,仿佛穿越“时空廊道”

  在西京古道猴子岭段,千年古道的历史底蕴和壮美河山的冬日景象引发了俞军的感慨。穿越深源古村,以层层山峦为前景,踏在沿山腰弯曲流动的西京古道台阶,面对那在山峦层景后延伸展开的、海拔1900多米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山峰, 漫步在山间田野中,仿佛穿越“时空廊道”!山麓间,几座夯土墙小房子从形态到颜色,与大自然美妙融合,这便是“洒落在青山绿水中的村落”!他认为,历史过程中淹没的点滴,因为它的曾经存在,现在依然可以“活”在人们的脑海里,走在西京古道,想象当年的历史场景,每个人都是当中的一份子。

27

西京古道心韩亭。

28

西京古道壮美风光。

30

31

西京古道冬日景象。

 

  “点线面”到“线点网”的认识转变

  在去往韶关的路上,俞军认为古驿道、沿线历史遗存及村落是呈“点-线-面”的空间概念和逻辑关系。经过一天多的调研,俞军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应该是“线带点成网”的关系,成线性分布的古驿道,和洒落在它周边的、在南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对点的挖掘不用着急,可以是几代人的延续;对线的建设也不应仅仅作为徒步线路,要与沿线乡村形成互动,盘活整张“网”,去打造一个可持续的“优质的生态产品”。

32

俞军一行参观广州南粤古驿道展厅。

34

俞军一行在南粤古驿道文创作品前交流。

  

  (图/文:黄睿民。文中观点根据俞军先生谈话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