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一篇名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Rosa laevigata var. leiocarpus in China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的研究论文被SCI收录,首次用全英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使用“南粤古驿道”。该论文做了光果金樱子叶绿体全基因测序,并就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与近缘种进行了聚类比较分析,为后续研究积累基础。论文的通讯作者吴永彬以植物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有关光果金樱子与南粤古驿道的故事……
三四月间,是金樱子(Rosa laevigata)开花的盛季,作为蔷薇科的华南乡土植物,其特点十分鲜明——白花,藤蔓,满身是刺。你若在这段时间进山踏青,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必将令你印象深刻。

图为金樱子的花(2020年4月21日摄于连平关爷埂古道)。

图为盛开的金樱子(2020年4月21日摄于连平关爷埂古道)。
金樱子,因开白花而被国人嫌弃,所以它出名靠的是果实,果实的药用价值在民间以各种功效而被民众所热捧。它的果实要到秋后才能成熟,如橄榄般大小,跟枝条一样,也是周身锐刺。金樱子被《中国药典》收载为传统中药材,其药用部位是果实,所以采摘和加工金樱子都是个苦累活,除刺是其中一道复杂的工序,要耗费很多工夫。若有一种无刺的金樱子,那就省事许多了。

图为金樱子的果实(2018年8月29摄于西京古道)。
随着对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的深入调查,散布于古道沿线的许多有趣植物慢慢呈现于大众。去年年底,我们团队在粤赣古道东源段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果实无刺的金樱子,经过文献查阅,是王英强教授于1993年在惠州市博罗县首次发现的,并在1995年把它作为金樱子的变种发表,命名为“光果金樱子”(Rosa laevigata var. Leiocapus)。

图为光果金樱子的果实(采自东源县粤赣古道)。
由于光果金樱子的分布范围窄,河源可能是目前公开报道的第二个分布地。为探究光果金樱子的资源特点,为后续资源开发利用做好准备,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研究方案,一方面开展繁殖试验,另一方面对东源县分布的这一种群进行了叶绿体全基因测序。目前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初步成果,春节前我们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扦插的一批苗木已经萌芽生根。光果金樱子叶绿体全基因测序,目前已经把测序的数据对外公布,无偿提供给国内外研究者使用,研究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Rosa laevigata var. leiocarpus in China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于2020年4月2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Mitochondrial DNA Part B》。

图为研究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Rosa laevigata var. leiocarpus in China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孙芝倩同学,并列第一作者是施诗老师,吴永彬老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散布于古道上的植物,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千百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迁徙活动,古道上的动植物也是主角,它们的演化生息,一定有规律可循,但也一定是纷繁复杂的,这些丰富多彩故事,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一定是精彩的旅程。
作者简介:
吴永彬,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副教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