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再走红军路,瞻仰革命母亲李梨英的故居
2020-08-05 下午 02:24   作者:陈国荣   
分享

  八月一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今年八一这一天,恰好是周六,我选择了重走红军路,再访革命老区。

  这天恰好是一个大暴雨的天气。一人冒雨出发,在汕汾高速铁铺出口下了高速,沿着潮州方向继续走了一段省道,再拐进了上山的小路,因为下了一夜的大雨,这条弯弯曲曲的上山路,不但是崎岖不平,更满地是泥泞,车子就这样扭来扭去地走了近半个小时的上山路,终于是到了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的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磷溪镇镇政府东北面9公里,面积6.45平方公里,耕地848亩。现在全村大约是250户,900多人。

  西坑村地处闽粤交界的山林里,属于凤凰山脉一支,是粤东地区的一个革命老区,在上世纪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活跃着一批批早期的革命者,也是潮汕地区著名的革命母亲李梨英的出生地。

1     

西坑村的革命纪念馆

  1888年,李梨英出生于西坑村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就在这个狭窄的围屋里,第二张相片里的第二个间房子里(没有贴对联),平凡而又伟大的李梨英度过了她贫困的童年。

2

西坑村寨内,李梨英的出生地

  在与寨里仅有的一对老夫妻交谈中,得知现在这间房子已经是多年没有人来过了,寨里的其他人也都搬到外面了,现在的寨里非常的冷清。寨门外,有一房子,挂着一个牌,写着是“西坑村革命纪念馆”,由于大门紧锁,没能够进去参观。

  在西坑村绕行了一圈之后,我继续往下一个目标前进。依然是泥泞崎岖的山间小路,坑坑洼洼的路面虽然难走,可两旁大片的绿树,却是因为雨水的冲刷,而显得更加的翠绿苍郁,生机勃勃,大概走了有7~8公里,就到了铁铺镇的大坑村了,这里,就是李梨英的夫家所在地,也是她参加革命工作的地方,现在村里,有保存完好的李梨英故居纪念馆。

  铁铺镇大坑村,东北邻饶平县,现有人口1000人左右。明嘉靖年间建村。村民的房子聚落沿山坡呈梯级状分布,错落有序,建筑多为砖石木结构平房,是典型的山村风貌,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有水稻、甘薯、香蕉、青竹梅,黄皮以及松树等等。

3

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纪念馆

  在大坑村,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红色纪念的氛围,这里有“红色戏台”“红军枪械修配所”“红军井”等等的红色纪念场所,而且在与村里的老人交谈中,他们都非常热情地介绍着李梨英革命老人的事迹,对问路更是详尽的指引。从这就能够感受到革命老人在故乡的影响和受到的尊重程度。

  一个上午,我走过了李梨英革命老人的2处故乡,从这2处偏僻而经济环境相对落后的村庄里,我感受到的是当年革命者的那一份坚韧,那一份忘我,那一份伟大。这些革命者,为了追求革命理想,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包括自己的生命,也都在所不惜。

  我在八一建军节这一天,沿着当年革命先驱的路线,重温和体验当年革命者的艰辛历程,这一个行程,确实是意义非常深远和重大的。现在,我简单地介绍革命母亲李梨英的事迹。

  李梨英出生在1888年,当革命的浪潮席卷潮汕大地的时候,已经是6个孩子母亲的李梨英,深受感染,也积极热情地投身到革命的行列中来,成为大坑村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李梨英不但是自己积极参加革命工作,还大力支持孩子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1932年,当时红军编印的《红潮报》上,就有用红色大字发表了“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的文章,报道了李梨英送子参军的事迹。这是李梨英第一次以“革命母亲”的称号出现。那个时候,李梨英一家就已经有4人参加了革命活动,成了真真正正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

  李梨英一家为革命牺牲了2个孩子和1个女婿,还有一个孩子失散了,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李梨英并没有退缩,反而是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念和决心,在1933年春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是全力以赴,不惧危险和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当革命低潮时期,党组织出于保护革命同志的关怀,安排李梨英和另外的几位同志到南洋暂避,以策安全,但李梨英一口回绝,她坚定地说:“我要走革命路,绝不走南洋路! 我参加革命不是来享福的,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

  李梨英带着小儿子随着部队转战闽粤界,在福建绍安,云霄,潮安的凤凰山等地,都有她的足迹,她以一位母亲的爱心,精心地养护着红军伤病员,让这些战士恢复健康,重返战场,面对着这位慈祥又坚定的老人,红军战士都亲切地叫她“阿姆”(阿姆是潮汕话中对女长辈的尊称)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李梨英跟随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转战不同的地方,在福建漳州,梅州大铺,惠来,汕头等地方,从事地下工作,当担起交通,联络,通讯等工作,多次以母亲的形象,掩护了一个个我党的地下组织和领导干部,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李梨英坚持了10几年的国统区的地下工作,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李梨英和欢快的人群一起涌到大街上,迎接解放大军的进城,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51年和1960年,李梨英2次随南方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李梨英出任汕头市第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汕头市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广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继续为党为国家努力工作。

  1961年,李梨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在弥留之际,她把自己一生积蓄的1800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

  在她3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常说“革命不成功,就不回家”,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她都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她总是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影响同志,鼓舞战友,她对党是无限忠诚。她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阿姆是党的。

  李梨英是潮汕地区的杰出代表,她一生鞠躬尽瘁,以平凡又是伟大的精神,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革命母亲”。

  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曾将李梨英一生的革命事迹写成《松柏长青》一书,书的最后写道:“老人74年的一生,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的革命者的一生。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总是平凡的,同时又是崇高的。老人那平凡而又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4

《松柏长青》

  李梨英逝世以后被安葬在汕头市烈士陵园里,在公祭大会”上,原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为革命母亲李梨英写下了这样的一对挽联:

  “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里,堪称智勇;

  “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

  这2位李梨英的革命战友,以这样的形式,完好地总结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革命母亲光荣的一生。

  潮汕地区,人杰地灵,因为地理条件和潮汕人敢于天下先的性格精神,在我党的大革命斗争时期,都是勇当先头兵。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优秀人物,一批批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因为有这些革命者的付出和牺牲,才有我们今天强大的国家和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会忘记先烈,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更是会缅怀革命前辈的贡献,前不久,以吴南生的《松柏长青》一书为蓝本,由广东潮剧院联手上海戏剧学院,共同创造了新编现代潮剧《红军阿姆》隆重上演,引发轰动。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