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9年的汕头地图,聊乌桥及潮汕铁路总务处
2021-06-25 下午 02:15   作者:陈国荣   
分享

  在网上看到一张1909年的汕头地图,地图上很清晰地看到当年汕头的位置状态,地图有2张,一张是西堤片区、小公园片区、乌桥片区,另外一张是崎碌片区。

  今天我们就从这张地图聊起来。

1

1909年的汕头地图

  1860年汕头开埠时候,其面积是很小的,中心城区也就是现在的小公园片区,从老妈宫到西堤海边,南边临海,北边则是汕头最早最初的发源地光华厦岭(包括乌桥在内),开埠以后逐渐向东延伸扩展,与崎碌连接,最东边的也就是现在的汕樟路。

  汕头是由海水冲积而成的,同时又是韩江榕江的出海口,众多的水流均在此交汇,因此,汕头的土地都是滩涂地或者是沙滩地,纵横交错的小溪小沟也是特别的多,地名中不少用到“塭”,塭指的就是滩涂地。

  最初的汕头只是小渔村,打鱼、晒盐就是当地人的谋生方法,而这种谋生方法,也自然地诱发出来了商贸的萌芽。后来,随着海岸线的变迁,原来韩江流域的龙湖,樟林等地方的码头功能日渐消退,汕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展现出来了。

  1860年的汕头被动开埠,其实也是带给了汕头发展的一个机会,为汕头发展成为一个以商贸、远洋为主的港口城市,创造了绝对有利的条件。

  随着开埠、外资、侨资纷纷进入汕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汕头也是不负众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的第二第三大港,远洋航线除了南洋东南亚,还有美洲、澳洲,而内贸航线,遍布上海、香港、福建山东烟台等地,内河更是四通八达,近的粤东区域,远的客家地区以及江西福建等地,汕头港都是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其独有的优势和作用。

  因为开埠、开放港口,汕头的西堤片区、小公园片区在这红红火火的经济大潮中,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旺地,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生活圈,汕头从海边小村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城市。

  在这1909年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小公园片区以北的地域就是乌桥岛,乌桥岛是韩江支流梅溪河围绕的一个沙洲。

  要聊乌桥岛,那一定得提到一个关键人物,这人就是清末的潮州总兵-----方耀。1860年汕头开埠,但并没有建制,汕头真正有建制是在1921年的民国期间,汕头才有历史上的第一个市政厅。1860年那时,汕头只是设立了海关税务等机构,管理港口贸易,而行政管理依然是隶属澄海县管辖,直属行政管理还是归在鮀浦巡检,汕头没有设立行政长官。

  时任潮州总兵的方耀,以其独特的敏锐眼光,看中开埠后汕头无量的前景,也看到汕头这段行政权力的真空期,于是,方耀是公私兼顾地在汕头实行了他的一系列治理方案,一是致力于国防,应对开埠后外国船队的频繁进出,方耀修建了崎碌炮台(石炮台),做好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土海疆的准备,二是在汕头兴教办学、广设善堂,推动发展潮汕人文文化质量,三是疏江围垦、广造良田,兴修水利,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四是清理多年积案,安定社会秩序等等,这些措施里面,既有政府行为,也有不少是他的个人行为,利用汕头行政管理的空缺,运用他个人的权力,大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他大量囤地,增加财富,同时又协同他人一起开设了“同济善堂”“同济医院”,还有一批书院学校等等。

  乌桥岛那时候并不叫乌桥岛,而是因为同济善堂而叫“同济地”,后来同济善堂建了一道连接市区通往小公园的木桥,桥叫“同济桥”,桥梁因为防水防晒的需要,整桥上涂上了一层黑色沥青,故被民众称为“乌桥”(潮汕话乌,也就是黑色的意思),慢慢地,同济地也就被人改称为乌桥岛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1921年同济善堂出资将乌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

  乌桥是汕头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方耀治理汕头政策之疏江围垦、兴修水利,围填滩涂,垦造农田,也将乌桥岛上的土地综合开发使用,满足了当年的外国洋行到岛上来建造货仓,另外的一项就是开凿疏通廻澜新溪,将经常闹水患的韩江一支流引入榕江水系,在石篱尾汇合,然后流往西堤出海,从此水患不再在乌桥岛上兴风作浪,这段水就是廻澜新溪,也叫“乌桥溪”,廻澜新溪上也造桥连接市区,直达同济医院(就是俗称的红砖楼),这桥名就叫廻澜桥,后来被民众因为桥在新溪上而简称为“新桥”,新桥也是有别于之前已经建好使用的乌桥而被叫的,意即新建的桥,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乌桥岛因为有这二道连接市区的桥梁,不但是解决了民众的交通出行,而且是直接带动了乌桥岛的全面发展。

  方耀是对汕头有巨大付出和贡献的人,他为汕头创造了和留下来了一大批的基础建设,又不只是在城市建设上,而且还在人文,在教育,关爱,慈善等等,都为汕头种下了潮汕的优良传统基础。

2

  乌桥岛最西端,与牛田洋隔江对望

  汕头是以海为生、以贸易兴市,成功转身后的汕头,西堤一带的码头,小公园片区形成了生活区和商贸区,而一河之隔的乌桥岛,就承接起了贸易运输的仓储角色,乌桥岛在充当仓储角色也还有它另外的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因为韩江和榕江水系的内河运输,都是直接到达乌桥岛,所以,在内河和远洋运输的环节上,乌桥岛就是一个天然的优越地点,众多的洋行商铺,都纷纷到乌桥岛这里来经营货仓,乌桥岛终于成为汕头晚清民国时期沟通内河和汕头港的重要锚地,是内河航运与远洋海运的重要连接点,是汕头港最佳避风塘,更成为了汕头经济的次中心。

  从汕头开埠开始,乌桥岛其实也是一样地跟随着汕头的发展在发展,汕头的变化在变化,成为汕头的一个重要配套次中心,但也是因为乌桥岛上从事的都是仓储运输,其从业人员就多以苦力劳动者为主,这里就没有繁华豪华的生活设施,慢慢地就和对河相隔的小公园片区产生了对比和落差,也就慢慢地形成了乌桥岛的生活定位。

  而1906年通车的潮汕铁路,一样的也是认同了乌桥岛作为运输中转的这一特点,将票务、仓储、总务等等设施,定位在乌桥。以当年的技术水平和成本预算吧,将火车站台直接修在乌桥岛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就这一道火车通行的桥梁,在当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所以,火车站台只能是定在一河之隔的杏花村,然后再修一道“榕耀桥”将两岸连接,供行人旅客以及小型货物运输通行,而在乌桥岛上的票务站,则连同周围的仓库一起,在乌桥岛上形成了一个铁路海运,内河外海,公路海运的中转中心,构成了当年繁华的运输产业和仓储产业,直接对提升汕头港的品牌,提升汕头港的国际知名度,起到了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进入民国以后,乌桥又成为汕头的工业基地,众多的工厂企业纷纷落户乌桥,其中不乏有最具盛名的罐头厂,当年可是全国第一家罐头食品厂,其他的还是造船厂、酱油厂、鱼露厂、纺织厂、塑料厂......产品品质涵盖汕头的工业产品的大多数,不完全统计,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乌桥岛上的各类工矿企业,地方国营包括集体所有制,总数达60~70家之多。

  潮汕铁路没有了,但是乌桥岛的内河运输作用还在继续,直至汕头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汕头市区向东扩大扩展,旧的老的生产力也逐渐被淘汰,乌桥岛也渐渐地步入被遗忘的囧态之中......

3

昔日的印记

  乌桥岛上的火车路,虽然潮汕铁路火车的轰鸣效应已经消失了,但路名还在,潮汕铁路公司的售票处旧址仍在,汕头的这段辉煌历史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历史,记载了汕头的城市发展史,铁路交通史、还是红色革命历史等,是一处值得缅怀的老地名。

  汕头市委市政府,金平区委区政府,在对乌桥岛的改造工程中,特地推出了对潮汕铁路总务站的保育工作,按照计划设计,将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潮汕铁路的纪念公园,保存历史记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也宣传华侨文化。我们期待,这个有深远意义的纪念公园,可以尽早地落成,尽早地出现在汕头的老市区,为汕头增添一道风景,为我们提供一个怀旧,为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精神家园。

4

乌桥的老巷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