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百年:从里昂的城堡到坪石的祠堂
2020-04-21 下午 10:20   作者:阿瑞   
分享

阿瑞1

  百年前一批中国学子飘洋过海来到法兰西,开始了他们海外求学之旅。中法大学的筹备是从1920年开始的,1921年10月在法国里昂的一座城堡内,里昂中法大学正式开学。当这批学子学成陆续回国不久,正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留法学子与其他海外留学归国的、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同仁一道,在战火中为事关民族存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留学法国、注册在案的473名中国学生,四分之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通过后回国。[1]当时的法国战事部提供了一座空置的、建于19世纪的城堡,称为“圣依雷内堡”,划定一定的领地供大学使用。1921年8月3日中法大学委员会成立,负责管理里昂中法大学的运作。第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的中国留学生通过考试选拔,乘船于1921年9月在马赛靠岸,10月3日开始注册报到。

  粤籍留法学子中最早归来的是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的张云教授,他于1926年6月启程返国。国立中山大学是在1927年2月把数学系改为数学天文系,1929年在所在科系建成中国大学中的首座天文台。抗日战争国立中山大学迁徙于坪石,在塘口村附近设立天文台,英国学者李约瑟于1944年访问粤北一周,专门考察了这一天文台和拜访了天文台主任邹仪新女士。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这一系列的成果,均与张云的留法天文学学术生涯有关。在2019年7月开始,南粤一批感恩先师的学子,在地方政府配合下,深入研究活化抗日战争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幸运的是于2019年,在各方的努力下,抗日战争期间所建的天文台遗址被挖掘出来。在韶关坪石抗日战争时期,张云曾任校长,力邀多位海外学者、教授回国授课,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就是其中一位,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还没博士毕业时就接到了张云校长的聘书。

2

图为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圣依雷内堡入口

  张云先生在主导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期间,培养了一批中国高质量的天文学人才。叶述武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得留法学习的机会,回国后继续任教,培养的学生有曾任上海天文台台长的叶叔华女士,现93岁的老院士。张云先生的另一位学生邹仪新,与叶述武先生同学并结为夫妻,叶述武也是张云先生的学生。邹仪新在上世纪80年代当选为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在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赴日本学习,返国后在天文数学系继续任教,并任天文台主任。

3

图为里昂市内的里昂大学大楼

4

图为2000年坪石老街的历史照片,1940-1945年的坪石,周末时师生们熙熙攘攘在此街上购物、会客、逛书店。2000年坪石老街的大部分历史建筑因水库建设而被拆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5

图为张云先生主导的在战时(1942年)坪石落成的中国高校唯一一座天文台遗址于2019年被重新发现。

  在广东粤北抗战时期坚守教育岗位的教师队伍中,曾注册就读里昂中法大学的教授们有:张云、崔载阳、虞炳烈、吴尚时、岑麒祥、叶述武、古文婕、卢干东、谭藻芬、黄巽、李慰慈、何衍璿、姚碧澄、康清桂、孙宕越等先生,还有几位是否在坪石任教尚需考证。留学法国并任教于坪石的罗志甫先生、曾纪经先生是否在中法大学学习需再查证,在坪石任教的文史学家盛成先生、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生物学家张作人、人类学家杨成志先生也曾留法学习,但没在中法大学学生名单之列。这批教授既须施教学之力,部分又为大学和学院行政领导。

6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一九四一年度教职员名册,左数第四行是被聘为教授的卢干东,时年为36岁,到坪石学校时间是1941年,比《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表右二)迟一年到达坪石,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7

图为黄巽先生1943年在粤北书写的励志诗词手稿,他也是第一批在里昂中法大学注册学习的中国留学生,1926年7月30日离校。黄巽先生在抗日战争时任广东省高等工业学校校长,炮火中学校迁移广东乐昌北乡,紧挨坪石。

8

图为叶述武先生在四人帮倒台后得到平反后与两位同事留下的纪念照片,中间者为叶先生。1938年5月17日他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在法留学,回来后在抗日战争中于坪石继续任教,上世纪50年代为中国卫星发射轨道进行研究计算,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云、崔载阳、虞炳烈均是第一批的留法学生,现里昂市立图书馆馆藏有张云、崔载阳的博士论文。留法学生的导师多为法国顶尖的教授,虞炳烈先生的导师是托尼·加尼埃(Tony Gamier,1869-1948),而晚一年、于1922年进入中法大学的林克明先生,同样为加尼埃的门生。托尼·加尼埃出生于里昂,是与勒·柯比西埃同时代交集的著名法国建筑师,他不仅是一位活跃的执业建筑师,也涉猎城市规划领域。在中法大学开班前的1914年,他与市长共同组织了一次里昂国际城市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他于1883年至1886年在里昂学习美术,1886年至1889年也是在里昂学习建筑,接着9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899年因为设计国家银行而获得“罗马大奖”。“罗马大奖”是法国为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专门设立的奖学金。他有机会在罗马美第奇府邸居住研学四年。“理想工业城市的规划理论与设计”是他最具影响力的理论。1922年林克明追随加尼埃学习,1926年回国服务于汕头市政厅、广州市政厅,而在1932年成为勷勤工学院首任建筑系主任,这一建筑系一直延续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52年为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并运转至今。

13

图为里昂中法大学遗址校园中广州市政府于2014年赠送的雕像,左三为1922年在中法大学注册的林克明先生。

  而虞炳烈是一直到1933年7月28日返回到中国在中央大学任教,他在法国已经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获执业资格,并在多次竞赛中获奖,取得颇为辉煌的业绩。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在河内获知国立中山大学迁徙粤北,遂受聘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学院系主任。虞先生的设计才华体现在坪石国立中山大学临时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上,1940年他提早介入坪石的临时校区的规划和个体设计,充分利用地方材料营造实用低造价的校舍。虞先生不幸于1945年病逝。他培养的学生,有不少成为中国建筑界的骨干。当时协助他完成坪石校园规划设计的学生杨卓成,是中国台湾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台湾的中正纪念堂、士林官邸均出自杨卓成之手。从两位华南教育家求学的经历来看,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加尼埃的设计思想有内在的脉络关系。

9

图为出生于法国里昂的著名建筑师、规划师托尼·加尼埃的雕像,虞炳烈先生、林克眀先生两位华南建筑教育家均是他的学生。现在里昂有一座由他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厅。

10

图为托尼·加尼埃博物馆网站的展览广告,加尼埃的建筑作品丰富,也包括各类规划,如里昂工业区的规划、巴黎世博会的里昂馆、1920年完工的里昂热尔兰足球场,均是他的手笔。里昂热尔兰足球场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仍为主赛场。

11

图为虞炳烈先生抗战时规划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管埠宿舍的设计图纸。

12

图为虞炳烈先生在坪石任教期间出入的三星坪村祠堂,为战时工学院院部。

  吴尚时先生报到注册的时间是1929年9月2日,返国的时间是1934年7月13日。[2]与吴先生同行的有太太汪女士(番禺人),到法国染病后回国不幸去世。[3]1934年吴尚时先生回国,后于1935年与李慰慈女士成婚。吴尚时先生进入国立中山大学地理系执教,1937年就考察发现广州古海岸遗址,为返国后第一大学术贡献。李慰慈女士是于1929年10月12日注册、与吴先生同批赴法的,离开的时间是在1933年8月11日,在法国比吴先生早一年回国。在法期间学习美术。返国后曾出版《实用色彩学》,并一直陪伴吴尚时先生走完人生,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任法语教授。1984年在吴尚时诞辰80周年时,广东地理学界举行纪念活动,吴尚时先生第一、二、三代学生齐聚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出版了专集,他的学生曾昭璇、夫人李慰慈等发表了纪念文章。

  吴尚时先生在中法大学逗留的时间很短,他在中国是在国立中山大学西语系学习英语,在中法大学注册后住当地法国朋友家中并练习法语,不久就进入里昂大学学习地理学,老师是里安德烈·阿利克斯(Andre Allix,1889-1969,早期中国地理界译为霭里士),吴尚时就读时导师应为45岁左右,他于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吴尚时后又赴格勒诺布尔,师从著名的法国地理学家布朗夏布(Raoal Blanchard,1877-1965,早期中国地理界译为白朗霞),安德烈·阿利克斯是布朗夏布的学生,依此判断是由他推荐的。布朗夏布先生任教的格朗劳布大学设立“高山地理研究所”,从1907年一直运转到2017年才被撤并,该研究所就在一座16世纪的古堡中,2010年因设施陈旧而换到新校区。

14

图为从里昂最高点富维耶山顶鸟瞰里昂城市全景,山顶于1872-1896年建造了一座壮丽的富维耶圣母圣殿。相信当年在里昂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会常到山顶欣赏里昂的城市风貌。

15

图为吴尚时先生留学的格朗劳布大学的现状,学校所在的城市建立于古罗马时期,现校名改为格朗劳布阿尔卑斯山大学。

  布朗夏布教授是一位登山家,早期研究重点在低地国家,毕业研究论文就是佛兰芒地区地理,1906年到格朗劳布大学任教。布朗夏布教授将阿尔卑斯山列为重点,上世纪40年代对加拿大地理研究成果丰硕,在上世纪30年代赴加拿大魁北克进行野外调查,共有50次赴魁北克,并在1947年于蒙特利尔大学中设立研究院,被称为“魁北克地理之父”。

  布朗夏布教授师从于维达尔·白兰士(Vidalde Blache,1845.01.22-1918.04.05),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地理学家、法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先后担任南锡大学(1872-1877)、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7-1898)和巴黎大学(1898-1918)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研究,主要研究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关系。[4]虽然A.von.洪堡(A.von Humboldt,1769-1859)、C.李特尔(C.Ritter,1779-1859)与A.赫特纳(A.Hettner,1859-1941)等德国地理学者在较先期打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学的区域概念。但在提倡区域知识并视其为地理学核心方面,却是法国地理学者白兰士做了很多工作。白兰士把每一个地方的“区域”的独特景观与生活方式视为或关注为人类与其自然环境在各个(通常是长时段的)历史时期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的区域地理学概念极大地巩固了20世纪上半叶实践于西方世界的地理学。[5]他还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国地理学派。布朗夏布就是他得意门生之一。

  吴尚时先生跟随名师得其真传,在坪石教学期间,带领助教和学生曾昭璇、何大章、罗开富等穿越在茫茫的南岭的山脉中,也可谓为登山家,途中还曾偶遇老虎,此种勤于野外调查的学风,应是师从布朗夏布的研学精神。吴先生理论与实践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对“红色岩系”理论研究奠定“丹霞地貌”地理研究基础、“珠江三角洲”、“乐昌峡”等的考察成果颇具世界水准。他曾与曾纪经先生在坪石翻译美国地理学家G· B·葛德石《中国之地理基础》,可惜并未出版。当时地理系的二年级学生吴先生要求加修法语,有的教材是他自己由法文原著翻译成中文的。在国内,他还将在里昂的野外调查《法国里昂金山黄土之变硬》公开发表。1945年吴尚时离开中山大学,在私立岭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吴尚时先生到私立岭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继续地理学研究。1946年,他与曾昭璇合作研究珠江三角洲。曾先生为吴老师1937年的学生,在坪石已任助教并考取中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1946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是吴尚时先生最直接的传承人。1947年“珠江三角洲”在《岭南学报》第8卷第二期发表时,惜吴尚时已逝,未能阅读到学术杂志上自己的成果。《岭南学报》第9卷第一期继续发表吴尚时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坪石的研究成果“粤北坪石红色盆地”,后又刊出“华南弧”等文章。在较短学术生涯中,吴先生发表62篇论文、4本书和7种译作。可惜吴先生英年早逝,于1947年9月12日因病逝世。

  比吴先生晚一年、于1930年留法的地理教授孙宕越,结合国情和专业特点,出版了《我国战场军事地理研究方法》,1939年与徐俊鸣合著《国防地理学》,孙教授在中法大学留下的文献表明注册时间是1930年9月28日,1934年7月13日离开,这一时间与吴尚时的时间一样。他们两位对国立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学术定位和研究路线,奠定了不可忽视的雄厚基础,因此岭南地理独树一帜。

  留学生在中法大学学习结束时,留下书籍赠予校方。而当时的中法大学图书馆,还专门订购中国书籍和杂志,共有425种中文期刊,超过10000册书籍,现由里昂市立图书馆专设中文部馆藏。

16

图为留学生在古堡中的图书馆,引自里昂市立图书馆网站。

17

图为中法大学留下来的书籍,由里昂第三大学所有并委托里昂市立图书馆馆藏。

18

图为当年里昂中法大学图书馆为留学生购买的书籍,现藏于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

  在这些图书、杂志中,有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学报,不少杂志为广州出版的杂志,如《妇女杂志》《华侨战士》《南风》等,以及一批抗战杂志,如《抗日战讯》。分析473名学生名单,广东籍的有160多位。在1921年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中,广东籍的约有70人左右,广东籍学生有的并不是出生于广东、是父母为广东籍。第一位报名的为广东籍的黄式坤,其丈夫袁振英,同为1921年赴法留学的学生,于1920年在上海就参加陈独秀组织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黄式坤家有十兄弟姐妹,五人海外留学,黄式坤排第三,其哥黄谦益参与广州海珠桥的设计。粤籍留法学生返国后,不仅留粤,也奔向西南大后方,如广东人王士魁赴云南大学,1948年任教务长。最后离开法国的也是广东人邓子若,1950年归国,在世界和平协会任翻译,1956年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拉丁美洲,返程中飞机在瑞士与西德边界失事、不幸身亡。

  从坪石的古祠,追溯至欧洲的古堡,百年留法的日子值得纪念。里昂是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历史悠久。里昂被选择为中法大学所在地是有历史和当时的特定背景的,时任里昂市长对中国文化尊重,且里昂的商业和文化发达,建城历史悠久,建成于古罗马时代。世界考古工作者对古罗马帝国遗址的考古,范围不局限于意大利本土,而是遍及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地方,还有利比亚、埃及、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和中东其他国家或地区,这是因为古罗帝国版图之大、防线之长所决定的。防御体系成为了欧洲城市区域体系发展的动力引擎,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Augustus)推行君主制,但希腊文化的两个优秀品质仍得到传承,即公民政治责任和市政自治。“罗马皇帝维护市政自治的延续,不断建立新城市,这点很像希腊化的先驱。城市仍然是文化、经济的活动中心。他们把文明传播到广大的区域,促进繁荣,并通过改变当地的语言把其变成了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时也把他们变成习惯于市政自治的公民。”[6]在高卢地区,退伍军人聚集成为新城市,里昂建立于公元前43年,是恺撒大帝征服高卢地区后建立的城市,在公元前27年高卢地区划分为三个行省。在里昂高卢罗马博物馆馆藏中,克劳狄青铜板特别珍贵,是克劳狄公元48年在元老院的演说词铜板,发现于16世纪,记载着作为殖民地的里昂争取与罗马公民同样权利的诉求。

19

图为克劳狄青铜板,制作于公元1世纪中期,藏于1975年开放的里昂高卢罗马博物馆。

  里昂中法大学计划得以实现,两位法国政治人物至关重要。一是莫里斯·穆泰(Marius Moutet,1876-1968),他是一位法国殖民地管理专家,法国最年长的国会议员。另一位政治人物是里昂市长的爱德华·赫里欧(Edouard Herriot,1872-1957),也是支持中法大学开办的重要的法国政要,他1905-1940年开始任市长,除了二战期间反对维希政府被流放期间未有担任里昂市长外,1945-1957年一直任市长至逝世。期间他也出任法国总理,中法大学在法国能够从1921年运转到1946年,与他在位时政治地位稳定有关系。

  中法大学赫里欧办公的地方市政厅应该是留学生常来办事的地方。市政厅的建筑风格都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反映了城市政府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上的追求。里昂市政厅建于公元1645年至公元1651年,建筑师为西蒙(Simon Maulm,1625-1668)。在公元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筑的主立面上的路易十四骑马浮雕肖像被取下来,后来才被重新安装上。

20

图为建于17世纪的法国里昂市政厅。

  当中国留学生来到时,里昂经济和城市已经相当发达。城市中心有两大广场,也就是市政厅所在的位置,还在1831年建成里昂歌剧院,两大广场分别称为“沃土广场”和“喜剧广场”。19世纪末里昂有约20万丝绸制造业的产业工人,主要出口北美、英国,部分输入印度、中国。1914年里昂建立了贝利埃汽车制造厂,1975年当邓小平同志访问里昂时,访问了这一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汽车制造厂。留法留学生在里昂生活学习的日子里,最重大的城市建设是1926年建成的体育场。

  里昂的城徽是蓝色的部首横带加上金色的三朵百合花,下半部分采用红色盾面与白色狮子作为寓意物,公元1320年百合花出现在部首横带上象征着皇权的保护。原来为狮子持剑,20世纪初市政厅决定去掉兵器,这是“一语双关”的城徽,狮子与里昂的发音正好吻合。公元1320年增加了三朵百合花,是法国国王对城市地位的认可。在公元1819年曾用星星代替百合花。20世纪初市政局又决定恢复百合花,狮子的形象则历经600年不变。

21

图为以狮子为寓意物的里昂(Lyon)城市纹章。

22

图为里昂中法大学城堡入口的里昂城市纹章,狮子持剑,当年的留法中国学生应该抚摸这一鉄铸纹章。

  百年前中国留法学生除与里昂关系密切,还与另一座法国城市相关,就是蒙达尔纪。法国中央—卢瓦尔山谷大区的城市蒙达尔纪距离巴黎110公里,现在人口1.5万人,城市的城徽反映了城市特殊的历史地位,最为特殊的寓意物为皇冠和字母MLF,左右盾面角落和盾徽底部分别有法国图形象征百合花。在中世纪,这座小镇是库尔特奈(Courtenay)家族的领地,14-15世纪是法国的皇家住地,公元1490年查里斯八世宣布蒙达尔纪为免税城市,在城徽上允许加上“MLF”即法文“免税的蒙达尔纪”(Montargis La Franc)的缩写。这一权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取消,但在城徽上留下了这一历史印记。蒙达尔纪最有影响的人物就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重要画家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1767-1824),是雅克·路易·大卫的学生,出生于蒙达尔纪,首先是学习建筑后来改学绘画,公元1789-1793年生活在意大利罗马,后来又回到法国。

  蒙达尔纪市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最多的城市之一,因为李石曾、蔡培炎等留学先驱最早来到这里奠定了基础,周恩来、邓小平等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生活就是在这座城市度过的,现在蒙达尔纪设立了一块路牌纪念中法留学生的创始人李石曾,路牌以他的名字命名。

23

图为法国中央-卢瓦尔山谷大区城市蒙达尔纪(Montargis)的城徽。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了里昂中法大学遗址,充分肯定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历史作用。广东韶关坪石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正在活化中,在这里留法归国的先师们,在天文学、建筑学、地理学等领域为中国学科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粤北在烽火中成为各类现代科学的启蒙之地。广东省广州市与里昂市是友好城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回顾留法百年历史、将扩大我们研究的视野,维护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传统友谊长青,告慰先师。

 

  (感谢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里昂领事馆的帮助。)

 

2020年4月20日

 

  注释:

  [1]  https://www.bm-lyon.fr/

  [2]  司徒尚纪著.吴尚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3]  http://www.bm-lyon.fr/nos-blogs/le-fonds-chinois/docm...tut-france-chinois-de-lyon/,以下的各留法学生注册和离校、回国时间均引自该表。

  [4]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维达尔·白兰士

  [5] [英]阿兰·R.H.贝克著,阙维民译.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五章.

  [6] [德]阿尔布雷希特·迪勒,“城市与帝国”,收录于[德]穆启乐主编.构想帝国:古代中国与古罗马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第19页.

 

责任编辑:彭剑波 江家敏 周文娟 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