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手胝足,守护烽堠 建议将区域性社会史的观念引入南粤古驿道研究
2019-05-07 下午 02:30   作者:温斌 林伦伦   
分享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

五岭风光绝四邻,重峦叠嶂,好一幅淡淡水墨画。

  守得住历史传统的根脉,就能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对南粤古驿道广泛研究的同时,做好岭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2

西京古道,路漫漫。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自开展以来,成绩显著,“活化”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如火如荼。藉今年向纵深发展之际,建议相关部门将区域性社会史的观念引入南粤古驿道研究,既强调研究南粤古驿道沿线社会的必要性,又强调整体史的视角,即重视与南粤古驿道相关的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夯实南粤“古道学”概念。

  “古、今、人、文”,这是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关键词。古驿道,新时代,如果说,“古”为“今”用是我们的出发的初心,那么“红起来”现已形成南粤共识,民心工程则是我们践行“为民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诺言兑现;如果说,“人”为本,“文”是根,那么“靓起来”“旺起来”“富起来”则是通过定向大赛“动起来”的以体导游的累累硕果。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连续四年被写进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人民报告;并且,许瑞生副省长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全国两会正式提案,引发关注,得到回复。发展形势喜人。

  棋至中盘,关联厚势。如何落子?揆情度理。

  围绕南粤古驿道既定的各项工作,建议从区域文化入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先进文化,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南雄市珠玑镇叟里元村七夕舞龙风俗。

  当前,区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视,成为我国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南粤古驿道的区域性社会史研究而言,结合实际,建议“观念”为先,将区域性社会史的观念引入到各个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并且具体贯穿到南粤古驿道的各项活动中去,省情乡情实地教育,把“思政”课堂放在村庄先辈奋斗的地方,掷地有声,自始至终。

  观念认同,价值无穷。将区域性社会史的观念引入南粤古驿道研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同理,所谓“学科”,首先是一门科学。南粤“古道学”不只是一个概念,需要系统论证,不断夯实,从而由“说”而“立”,构建体系。成立跨学科、跨界别之“研究促进会”顶层设计,系统思维,统筹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要务。进而,成立各专项委员会,以“研”促“学”,研究专著,出版译著,传播知识,通俗宣传。

  烽燧客愁西,驿道筚路蓝缕,我辈当手胼足胝,艰苦奋斗。

  区域性社会史观念的引入,既可助力新时代南粤古驿道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又可彰显广东“乡贤反哺”、以“侨”搭“桥”的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以南粤古驿道“回家之路”为指引,更好地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共画同心圆。

5

2017年,在南粤古驿道上成功公演的话剧《风雨侨批》引发海内外关注。“命可丢,诚必守”的信念坚守凝聚一代又一代“侨”力量,乡贤反哺,蔚然成风。

  成本文之际,正值“五四”百年。故,悼我南粤先贤饮冰室主人之《中国地理大势论》谓:广东“其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故其人颇有独立之想、有进取之志。两面濒海,为五洲交通孔道。”

  驿道有道,道亦有道。

 

  作者简介:

  林伦伦,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二级教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中国南粤古驿道发展蓝皮书(2018)》联合主编。

  温斌,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中国南粤古驿道发展蓝皮书(2018)》联合主编。

 

  (注:以上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拍摄并补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