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肇庆站”专题(3):西江水路航运记忆
2018-12-08 下午 02:0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综合自悠游肇庆、肇庆广播电视台公众号   
分享

  12月15日至16日,2018年南粤古驿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赛总决赛(肇庆·鼎湖站)暨世界定向排位赛(广东站)将在肇庆市鼎湖区砚州岛举行。砚洲岛位于西江水路之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岁月里,西江都是两广(广西和广东)之间、粤西与珠三角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曾经繁忙的水道承载着无数人快乐的出游记忆,今天驿道君就为大家讲述西江水路上的航运故事。

  要讲述西江的航运故事,必须要从船说起。清末民初,一种俗称“花尾渡”的航运船只出现在西江流域。在此后的70年间,“花尾渡”一直是西江流域最重要的客货运输船只。  

1

“花尾渡”。

  “花尾渡”其实是一种拖驳船体,前面由一艘小电动轮船作为拖轮,拖动后面的大型木质客货驳船。

  “花尾渡”的得名,皆因其驳船的船头彩绘有一只“镇魔压邪”的貔貅,船尾彩绘有艳丽夺目的海棠、牡丹、龙凤、麒麒等奇花异兽,在河面上形成一道绚丽的流动风景。

2

“花尾渡”船票。

  为什么“花尾渡”只出现在西江呢?原来,西江水量充沛、水流平缓、河道深广平阔,极为适合吃水浅、载客多、载量大、乘坐舒适的“花尾渡”行驶。

  1947年前后,“花尾渡”进入鼎盛期,整个西江流域共有40多艘“花尾渡”在营运。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花尾渡”仍是西江流域的最重要客货运输船只。

3

“花尾渡”的驳船与拖轮“拍拖”的情景。

  “花尾渡”除了为西江沿岸人们带来方便外,还让广东人多了一个新词汇——“拍拖”。原来,“花尾渡”独特的拖驳船体结构,令它每次靠岸或是开出,都要“拍拖”一次。两船并拢,中间用粗缆扣牢。两船一长一短,互相依偎,追波逐浪,有如情侣逛街。后来,这一航运用语——“拍拖”便衍化成粤语地区男女之间谈恋爱的代名词。

  1980年,西江航道上的“花尾渡”先后发生了两起沉没事故,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花尾渡”的安全性。

  经过分析后,人们发现“花尾渡”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航运要求了。驳船船体高大,重心不稳,自身又没有动力,抗风浪能力差,随着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河道上的船只不断增加,而拖驳结构的“花尾渡”占用了较大的航道空间,不利于河运的效率和船只的航行安全。

  1981年,营运了70多年,对西江航运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花尾渡”退出历史舞台。而之前一直处于从属位置的带发动机的“红星”钢壳客轮正式取代花尾渡成为主角,走到人们的面前。

4

“红星船”。

  “红星船”有小型、中型、大型的型号客船。以载人为主,航域遍及广东各地,部分航线甚至到达省外。“红星船”的特点是载客量大,而速度较慢,船票价格较低。

  红星船分三、四等舱。四等舱票价最便宜,在船的底舱,没有窗户,分上下两层,80年代初期票价是2元2角;三等舱也分上下三等舱,上三等舱票价是4元。三等船舱后面有厕所和浴室,可供应热水洗澡,晚饭时间可提供快餐,船员直接送到床铺上。床铺之间有个15公分的木板隔断,可以拆卸。

  肇庆的“红星号”每天往返梧广两地有两个航次,分别是中午一点半和下午三点两;一点半的是“飞跃号”,航速稍微慢一点,三点的是“红星号”或是“广州荣华号”。到广州大沙头码头一般是第二天的凌晨5点了,航行大约17小时;返程则需要23小时。

  2005年,最后一班红星轮“红星201号”在惠州开往珠海,结束了近50年的运营,昔日辉煌的西江客船日渐式微。

  而在90年代中期,曾经有那么两三年的时间,一种高速客轮“飞翼船”,短暂地出现在肇庆航运历史上,来往于广州—肇庆—梧州,这种船航速极快,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快捷舒适,还可以“叹”空调,被称为“西江老虎”。由于它的船速非常快,掀起的浪头足以把小型船艇掀翻,所以即使是开船的行家见之也要速速回避。

  1995年后,西江航运风云突变,随着广东公路建设的发展,加上321国道的开通,高速公路的完善,客车速度快而且车票价格也开始为广大群众接受,广东河内水上客运开始萧条,大量客源纷纷由水路流向陆路,“红星船”及“飞冀船”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时至今天,肇庆西江上除了运沙船及少量捕鱼船外,仅剩高要丽晶码头的私人搭渡及二塔战备渡口用作肇庆往返高要的客运船航,每天仍然为肇庆、高要市民的交通便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南粤古驿道网综合自悠游肇庆、肇庆广播电视台公众号。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