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研究中心:聚焦青少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
2022-04-26 下午 03:54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原标题:广美研究中心:聚焦青少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广东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晒成绩单”系列报道(3)

 

  按语:4月21日,羊城晚报发稿《十二家文化机构齐发力 南粤古驿道催生新典范》整版专题报道广东省12个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考古、研究、科普宣传及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等工作成果,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及热议。即日起,南粤古驿道网将推出“广东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晒成绩单’”系列报道,深度挖掘、解读各研究中心的工作成果以及背后鲜活的典型事迹。敬请垂注。

1

 

 

成绩:聚焦青少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

  2018年12月25日,以省文旅厅、住房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为指导单位的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是广州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凝聚专业志愿者力量深度参与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古驿道活化与利用工作的重要平台。

  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古驿道活化承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爱护文物、活化利用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我们普罗大众最朴素的认知。而文物考古与文物保护是非常专业和复杂的事情,这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集也不多。有时,身边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可能匆匆擦肩而过。近年来,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在“文物考古、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之间直接建立了一架“文物科普”桥梁,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果:

  一是持续举办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五届大赛共计收录取作296215幅,有效参赛选手共计182906人次,直接性、间接性带动人群走进古驿道、古城镇、美丽乡村超百万人次,实现在历史文化传承、艺术教育、乡村旅游、“文创+研学”等领域的喜人成绩,为南粤古驿道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添砖加瓦。

2

  二是开展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该项目入选为“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中心组织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学院团队,根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文物、历史,通过创作公共雕塑。同时,组织粤港澳台四地约30名画家前往位于韶关乐昌坪石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华南教育历史水墨图式创作”采风活动,并在香港策展“华南教育历史写生创作作品展”。相关活动为地方人民群众架设了一座与抗战时期坚守一线教学的坪石先生们进行历史时空对话的桥梁,传颂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3

4

  三是参与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活化利用项目。中心组织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所、本科生团队共同开发《红色交通线研学趣味教具》,以“文创+研学”的路径,在文物保护、文物利用与中小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去探索、去发现、去记录的桥梁,实景体验当时护送员所面临的时空困境等,建立起他们对当地认知乃至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5

  四是“复活”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中心研究员们运用VR技术、油画写实和品牌设计能力,完成了写实彩色壁绘、VR彩色壁绘、信息牌设计三大项目,为人民群众架起一座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还原的红色遗址历史原貌、更完善的红色遗址游径导览之桥,为我省红色遗址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成果获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采纳并出具证明,同时中心执行主任梁迪宇副教授有幸与许瑞生博士、郭昊羽博士、曹劲博士一同完成《重返杨匏安烈士在广州的历史时空》著作。

6

7

  五是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中心研究员团队历时14个月,到访希腊、意大利、上海、香港、澳门、广东等地调研游径标识系统,将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广东段内的引起三地共鸣的文物及其承载的信息串珠成链,打造可游可读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在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遗产地理空间上构建起一座湾区人民群众同宗同源的文脉之桥。

8

9

10

  研究中心在文化保护、文物活化与利用的事业上,持续发挥着广州美术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和一颗热诚为人民服务的心,运用“创作”为人民群众架起一座与坪石先生时空对话的桥梁;运用“文创+研学”为中小学生搭建一座探究式学习的桥梁;运用“VR”技术、绘画功力、设计思维为人民群众建构一座红色文化体验之桥;运用“系统的设计思维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遗产与三地人民群众直接架起文脉之桥。未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去为老百姓做好文物科普事业,讲好我们的故事、传承好我们的文化,让我们与文物兼容于天地之间。

 

  对话: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迪宇

  问题1: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特色有哪些?

  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场景、以广州美术学院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人才储备为依靠、以“大美育”的角度实现大众传播为路径、以多维的活化与利用南粤古驿道资源项目为抓手,且以实现“以道兴村、以道兴粤”乡村振兴大事业为目的。

11

  问题2:我注意到,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在古驿道活化利用过程与实践中特别注重青少年,这是出于哪些原因呢?青少年在古驿道活化利用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什么?

  人才是国家昌盛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研究中心根在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著名的艺术类高校,持续为国家培养出色的、跨界融合的艺术人才。百年树人之计,基础教育的质量更是不容忽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所以,我们在南粤古驿道活化与利用过程中,特别注重在3-16岁孩子中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此外,这也与我们中心研究员团队“懂专业学习规律、懂教育教学规律、懂孩子成长规律”的专业背景有关。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个家庭就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活化和利用好南粤古驿道的发掘资源,通过各种“大美育”的活化活动,形成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中重要养分,培养起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身认知,从小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文物考古”与老百姓之间搭建了一条文物科普之桥、文化自信之桥。

  每位孩子都牵动着其家长,孩子与家长通过我们的“文物科普”活动,走进了南粤古驿道,见识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之美、活化之美、与现代生活兼容之美,以“文创+研学”方法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拉动乡村绿色文旅经济发展。我们全体中心研究员向实现“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的乡村振兴大事业而奋斗。

  问题3:文创,是广美活化利用古驿道的另一主要方式,怎么把文创与古驿道资源做匹配结合?文创如何走进大众生活?

  我在南粤古驿道网发表的《“文”了产品,创了没? 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的思考》文中提到:“人文”思维模式下的古驿道文创设计,“文”了产品“创”了可传承的人文精神火种;“产品”思维模式下的古驿道文创设计,“文”了产品“创”了潮流需求的产物。

  在2021年9月26日《光明日报》11版发表的《文创产品要真的“文创”》文中提到:文化是内核、创意是手段。没有文化的文创是空洞的,没有创意的文化是被现代生活所遗忘的。活化的不只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和创意两者都需活化,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并举。南粤古驿道上凝聚着曾经大众生活的点滴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掘、梳理并在适合的机遇下,与当下的大众生活产生融合,形成一种重新被需要,进而在生活中产生新的南粤古驿道文化。总的来说,从大众“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并举”的需求入手,以南粤古驿道文化为内核,以审美需求、实用需求为创意的方向,形成的“文创”再次被大众所需要,走进了大众生活。其表象是物化的人文,其规律是遵循产品经济规律。

12

  问题4:研究中心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年进入南粤古驿道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南粤古驿道线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进入深耕细作的阶段,我们研究中心将:

  1.持续保持与省自然资源厅、文旅厅、教育厅、住建厅、省体育局的密切联动;已开展与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的合作,围绕南粤古驿道19条精品段打造乡村休闲产业带,以“艺道游学·广东省乡村振兴第六届少儿绘画大赛”为抓手,实现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

  2.与省文旅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同举办“红色影纪·星火辉映”粤港澳革命文物摄影大赛,旨在推进粤港澳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以革命历史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向纵深发展,以更加贴切新时代的方式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革命文物。

  3.积极发挥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单位、广东省文创联盟设计专委会副主任单位作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交付本中心的任务与开创性活化“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持续依托广州美术学院的特色优势,在人民群众中搭建起一座座“大美育”之桥。

  问题5:您在开展古驿道研究过程中,发生哪些趣事?有哪些感悟?

  “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37万家庭参与在活动中。这5年来,从21个地市的几十万件绘画作品,立体反映出我省家庭美育的相关现状,也是本中心最大的资源之一,持续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现象学等专业背景的研究员,深挖数据背后的价值,给社会、上级管理部门输出各类研究报告或美育指导,这过程即辛苦又幸福,这是我们“三师”人的社会价值,也是“百年树人、以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在充满挑战的每一个明天,我们依然在路上,坚持在“以道兴村”的道上。

 

  系列阅读:

  广外研究中心:聚焦南粤古驿道的国际化表达与推广

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ColumnId=21&MessageId=12439

  华农研究中心:为古驿道沿线地区生态保护提供方案

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12447&columnid=21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 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