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海丝传奇——南海I号与南澳I号
2022-04-25 上午 10:3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美术学研究中心”   
分享

  《美术学大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第14期

 1

  海丝传奇—— “南海I号”与“南澳I号”

  主讲:崔勇(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2

  崔勇,男,1985年起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8年起从事水下考古工作。主持发掘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类型,该项目荣获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被评为“2006年—2007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2010年作为“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领队,主持“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该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六大发现”,同时荣获“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开始主持“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发掘,该发掘项目获201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2015—2018年主持西樵山石燕岩水下矿坑遗址调查,2019年西樵山石燕岩水下矿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西樵山水下考古项目获得两项国家技术专利。撰写和发表了《“南海Ⅰ号”发现与调查》、《“南海Ⅰ号”发现始末》、《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二十年捞一条船》、《1998-1999年西沙水下考古调查》和《华光礁1号沉船的试掘》《“南澳Ⅰ号”明代沉船2007年调查与试掘》、《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等多篇论文和报告。出版《孤帆遗珍》、《海上敦煌》等专著。

  讲座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统称,是一条线性的文化遗产,分陆上和海上两条。与陆地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但途中的线路是以海洋为媒介,没有明确的实体,具有冒险精神的古人通过一种悲壮的方式,把贸易的载体“船”留在了这条航路的不同海域中,我们要研究线路的存在,就必须借助水下考古,通过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将这些无形的点串联成有形的线,这条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遗存,是水下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讲座以“南海I号”和“南澳I号”发掘为例,揭示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联。

  海上丝绸之路的载体—“船”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它所承载船货不但是商品,而且是一种高于实用价值的历史遗珍和艺术瑰宝,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怀,我们通过水下考古发掘和研究,与大家分享成果也是水下遗产保护的初衷与使命。

  主持人:郑燕燕博士(广州美术学院东南亚美术研究中心暨美术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郑燕燕 ,女,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博士后。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东南亚美术研究中心暨美术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讲座时间:2022年4月30日  19:00-22:00

  腾讯会议ID: 925 345 040

  主办:广州美术学院东南亚美术研究中心暨美术学研究中心

 

  (原文刊登于“美术学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