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宫重现:看南越国宫署遗址展示项目怎样玩转“黑科技”
2021-12-02 上午 10:4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州日报”   
分享

  2021年11月8日,“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二期)”竣工并完成测试运行,通过了专家阶段性验收。

  这个项目,将会让消失已久的南汉国宫殿在它们曾经的旧址之上“重现”,让观众精确切换到与古人相同的空间视角,真切地看到他们曾经目睹过的辉煌与壮丽。

  让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是一系列“黑科技”。同时,它也得益于考古和古建工作者多年来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对中国古建筑不懈的探寻。

1

  MR建筑复原——眼动 建筑也动

  从“十一五”到“十四五”,南越国宫署遗址均被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单。这里清理出从秦汉开始13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4800多处,出土大量文物。但这处位于广州城市中心区的大遗址,也是出了名的“难看懂”。

  南越王博物院的专家介绍,中国建筑以木建筑为主,很难保留至今,现存的早期建筑所留下的多为城垣、宫殿台基、沟渠等等土遗址。但土遗址自身在保护与展示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在自然裸露条件下会产生风化等一系列不可逆性破坏,二是在一般的大众审美中不具有良好的可观性。国际国内遗址保护展示,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回填或覆盖保护后原址模型或标识展示;覆罩露明展示;保护建筑覆盖后室内展示。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增强展示的可视性、可观性。

  “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是我国大遗址数字化展示的试点项目,于201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2018年经广东省文物局审批同意实施。此前项目一期已于2020年年底通过专家阶段验收,并于2021年2月面向公众开放。如今每个开馆日的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观众们都可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的曲流石渠遗址现场,看到重新流动起来的渠水,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鱼在游,乌龟在爬。也能在不远处的全息投影屏上,将眼前的一根考古“关键柱”点划拆分成一块块,了解不同时期的地层中藏着的故事。这一切都是为了用直观、浅显、符合当代人接受习惯的方式,把这处大遗址讲清楚。

  而二期的“野心”更为宏大,它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南汉国宫殿进行场景复原,展现其恢弘华丽的建筑面貌和历史场景。

  也就是说,要让宫殿在旧址上重新“立起来”。

2

  让这一目标部分实现的一个关键技术是MR。技术人员在南汉国二号宫殿的位置,设置了一组由OLED透明屏、旋转平台和眼球追踪系统三者结合的系统,来实现复原建筑在遗址空间上准确定位。

  驿道君在现场体验了一下,发现随着自己视线高度、角度的变化,显示在透明屏上的宫殿图像也在不断变换角度,就好像人在房间里从不同角度看东西那样。

  透明屏随人眼移动显示不同角度的复原场景

  项目的技术方、上海美岚展览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旭介绍,虚拟图像和透明屏背后的遗址是实景匹配的,屏幕上看到的柱子,准确地立在遗址里的那些磉墩上“,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看遗址看不懂,这种技术就是让大家明白究竟遗址的各个地方,原来是些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他说。而这也是全国首次将MR、OLED透明屏以及眼球追踪技术整合运用到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

  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国内首次以3DCAVE空间沉浸式大场景结合遗址数字化展示

  展示项目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南汉宫殿场景演绎。陆旭介绍,这个展项采用多台投影仪设备,通过软件平台对多个画面进行无缝衔接,使影像融为一个整体沉浸式三维画面。屏幕上超长跨度广阔画面充满观赏者的视野,全方位立体声与影片情节完美配合,演绎精彩绝伦的浸入式视听享受。这是国内首次以沉浸式大场景结合遗址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展示。

3

  驿道君在现场体验时感到,身体周遭被重现的历史场景所包围。高大的建筑外观和飞檐、瓦当等细节都相当清晰。当高精度投影的图像在地面和墙体上快速掠过,给人一种从高空俯视大地的宏阔视角。陆旭介绍,场景演绎采用了游戏引擎,可以让人物的动态更加流畅自然;同时精度达到了16K,为未来的升级和扩展留足了空间。

  展示项目还包括时长5分钟的“户外墙体灯光秀”,以王宫展区陈列楼南侧外墙作为巨幅投影墙,通过高流明高对比度的DLP激光工程投影机来实现。影片撷取广州古代中轴线上不同历史时期标志性建筑,以南越国-南朝-南汉-宋代-明清-现代六个时期建筑为主线,构建广州古代中轴线上历代建筑发展变迁脉络,展现岭南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与时间节点,展示两千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变迁。

  南汉宫殿馆设置了两台43寸触摸一体机,可供观众点击查询南汉国二号宫殿参观导览资料以及南汉国宫殿考古发掘历程、成果等。其中还能看到二号宫殿复原的建筑图,让观众了解更多有关建筑复原的细节。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微信小程序,观看南汉国二号宫殿360度全景场景。

  项目指导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周洪研究员说,类似的展示项目,这在国内的大遗址中是第一个。之所以选择南越国宫署遗址作为试点,是因为它在国内的重要大遗址中体量虽小,但内容特别丰富。未来国家文物局还将在国内多个不同类型的大遗址中开展数字化展示项目,让大遗址活起来。

  将考古成果和古建筑研究成果结合 让“复原”有出处

  “对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平面’上的情况,我们通过考古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但对于怎样把宫殿‘立起来’,可以说我们还是不算很专业,需要借助古建筑研究专家们的力量”,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告诉驿道君,在展示项目二期中,大量使用了宫署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成果以及北京大学最新古建复原研究成果,力求影片和MR增强现实中的每一个建筑细节都是有依据、有参考、有合理性的复原或者推测。

  “我们在考古发掘出土情况基础上,参考《营造法式》和与岭南地区建筑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建筑遗构,比如肇庆的梅庵、广州光孝寺等,细化到斗拱、大梁、小木作——门、窗——石作、瓦作怎样复原”,李灶新介绍,像屋脊上垒脊砖具体到多少层都参照文物的真实尺寸,按比例复原。

  李灶新介绍,我国建筑传统中习惯墙壁刷白,木构刷朱,唐代建筑依然以朱白二色作为最基本色调。唐代《含元殿赋》称“今是殿也者,惟铁石丹素”,今天现存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中留有唐代建筑工匠的墨书“赤白博士许七郎”,成书于北宋的中国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中将此总结为“七朱八白”,在敦煌莫高窟中几个北宋初期的窟檐中也能看到朱白彩画实例,甚至江南部分明代建筑彩绘中仍有留存此传统。南汉史载承唐制,宫殿建筑以朱白为基调是符合历史的。

  李灶新介绍,灯光秀里有座北宋建筑还用了《营造法式》所称的“解绿装”,柱子是绿色的,斗拱等是红色的,“观众看了可能还要问,真是这样的吗?当然这些都是符合历史,有依据可查的,和一般观众对古代建筑灰蒙蒙的印象是有一定差距的,实际上古代建筑很多是大红大绿甚至五彩缤纷的。”

  李灶新指出,数字技术丰富了博物馆展示的形式,但博物馆的展陈仍然要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数字化带来的“酷炫感”是出于更好传播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内容本身。追求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展示之间的动态平衡,让公众对博物馆一直保持有所期待,将是博物馆未来努力的方向。

  展现符合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特征 在“细节”下功夫

  “宫署遗址是南汉国宫城所在,那么也符合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规律,”南越王博物院研究部潘洁介绍,“即总体布局上,由内而外,有内城、外郭城,内城又分为宫城和皇城,宫城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之上,历史上的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等都遵循这个规律,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更是对此前数百年都城规划的总结提升,南汉承唐制,自然也符合这类布局。”

  潘洁说,自晋至唐,广州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范围也突破了城墙限制,沿珠江或城门口内外,出现了许多新的“行”“市”,以及伴生的酒楼、茶坊。珠江之上也是商舶云集。这些内容在场景演绎影片中都作为大的背景予以呈现。

  在细节方面,项目团队在爬梳《南汉书》《南汉纪》《南汉金石志》,新旧《五代史》,《十国春秋》《五国故事》,《资治通鉴》《宋史》等史籍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结合宫署遗址历年考古发掘成果,对应遗址的不同位置确定其上建筑的类型与定位;通过对遗址现状详细尺寸的记录与分析,具体确定各个建筑的形制和秩序。“举个例子,南汉国的宫殿、池苑等重要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砖、板瓦、筒瓦、滴水、瓦当、兽面瓦、垂兽、鸱吻、宝顶等建筑材料和构件,其中部分还施有高温青釉或低温绿釉、黄釉。南汉早期的建筑构件比如滴水是不施釉的,中晚期的滴水开始剪边施釉,而像黄釉鸱吻、宝顶这类建筑构件,出现的时间较晚,所使用的建筑等级也较高,都反映了南汉建筑艺术、建筑等级制度的情况”,潘洁说。

4

秦云树纹瓦当

5

南越国时期“万岁”文字瓦当

6

南汉青釉兽面纹瓦当

7

南宋缠枝花卉纹瓦当

8

明代折枝牡丹瓦当

  “复原还必须展现符合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特征”,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王志华告诉驿道君,比如瓦当。宫署遗址在秦汉时期的发现主要有云纹和“万岁”文字瓦当,云纹瓦延续至西晋,“万岁”瓦当到三国时基本消失;东晋莲花纹瓦当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至隋唐时期盛极一时;南汉国时瓦当陶地和纹饰极具特色,有兽面纹瓦当、双凤纹瓦当、莲荷鸳鸯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北宋时期仍以俯视式构图的莲花纹瓦当为主,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莲花纹瓦当构图特点;从两宋之际开始,瓦当纹饰变化多样,构图从原来的俯视式变成侧视式为主,纹饰图案以花卉为主,极具写实风格,此外还有“大吉”“千秋万岁”“百寿”等文字瓦当;明清时期瓦当走向没落,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两位研究人员说,上述这些文物的镜头实际上在成片中很多是一闪而过,几秒钟的时间,但是都要做到有依据,要做到扎实的复原,能带来质感。

 

  (原文刊登于“广州日报”,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吴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