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 广东广州4处文物建筑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
2020-01-23 上午 10:30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舒韵江、白泽   
分享

  多年来,基于文物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国家形象的“金名片”、推动发展的“助推器”等特质,“让文物活起来”这一举措,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的文化重策,日益成为文物工作对标提质的中心任务,日益成为普通百姓常挂嘴边的热门话题。

  2019年12月5日,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了《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部《指南》仅选取了40余处文物建筑,其中,广东广州就占据了4个席位,分别是陈家祠、永庆坊、万木草堂和卧云庐。

1

 

  “活化”和“开放”,成为文物古建领域的关键词

  本月初,国家文物局公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明确支持文物古建对外开放,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促进文物建筑开放的激励办法和保障措施,“活化”和“开放”成为文物古建领域的关键词。

  ·“粤”活力: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多模式

  “近年来,广州不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的多样化。”广州市文广旅局文物处负责人表示。此次广东广州入选《指南》的4处文物建筑就分别体现出四种不同的活化利用思路。

  据专家介绍,对于产权比较清晰的文物场所来说,由政府直管,建设专题博物馆或原址保护展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入选《指南》的陈家祠就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如今的陈家祠,不仅是收藏广东地区民间手工艺品最全的优质博物馆,还通过建设研究和教学基地、开设书院演讲、举办非遗现场活动等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活动,讲好岭南优秀文化故事。

2

图为陈家祠。

  而对于私人产权或产权关系较为复杂的不可移动文物,广东广州则采取“政府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进行保护利用。2015年12月,荔湾区将永庆坊地块选作“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项目的更新试点地段,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更新方法的尝试,依托社会力量恢复老街活力。2016年,万科中标永庆坊旧城改造,对片区近8000平方米进行一期“微改造”;同年9月,永庆坊文化创意街区开业。这里不仅保留了岭南特色风貌的旧建筑,还引入了文旅商业、众创办公、创意产业,让市民、游客找到各种符合个性化口味的玩法。

3

图为永庆坊。

  文物的活化利用同样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投入,政府托管”是广东广州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第三种模式。万木草堂虽然在过去顶着“戊戌变法策源地”的光环,但真正入内参观的市民很少。几年前,广州越秀区委托所在区域的越秀区文德文化商会对其进行管理,将其活化利用为“万木草堂陈列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让“万木草堂”成为一个多元载体,在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

图为万木草堂。

  而白云区卧云庐等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采取的则是“政府引导、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模式。2008年前后,作为广东广州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卧云庐开始进行修缮工作,竣工后由金沙街道管理。在白云区文物部门的倡议和引导下,金洲街文化站与一家文化传播企业联手,将卧云庐合作开辟为广州首个社区艺术馆“金沙社区艺术馆”。金沙街办事处在艺术馆必要的硬件建设上投入资金;文化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并组织开展艺术交流等活动。

5

图为卧云庐。

  ·“粤开放”:打造更加开放的文化空间

  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文物活化的目的是让更多人受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无论采用怎样的模式,看一个项目成不成功,最主要还是要看它受不受欢迎,大家愿不愿意主动来‘购买’它。”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南粤古驿道视觉和景观设计总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迪宇表示。

  2012年1月至今,卧云庐已接待前来参观的市民、游客近50万人次;2019年,陈家祠民间工艺馆参观量达到145万人次,馆内的文创产品全年销售额达688万元,成为广州文博界的“流量大IP”;2019年国庆期间,永庆坊二期骑楼示范段整治亮相,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同年12月30日,“山外山——刘释之范白诗书画作品展”在中山四路的万木草堂开幕,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观……这些不胜枚举的成功案例彰显了广东省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决心,是对广东省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最好肯定。

6

图为游人如织的陈家祠。

 

  “政策”+“案例”,助推全省文物建筑活化工作

  文物建筑,是指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中的建筑部分和其他建筑。当中,包括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支持和鼓励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包括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创新文物合理利用的模式等,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粤”重视:广东省文物局加强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年)的意见》等文件精神,2019年5月,省文物局制定了《广东省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推动广东省文物建筑合理适度利用。

  该《指引》从“利用条件”、“功能与方式”、“分级利用”、“分类利用”、“装修装饰”、“配套设施”等六个方面,对如何合理利用广东文物建筑进行了说明。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应当遵循“保护优先、合理适度、注重公益、社会共享、创新发展”的原则,且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去开展相关工作。

  此外,《指引》强调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加强对文物建筑合理利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文物建筑的使用者、所有者是直接责任主体,应落实修缮、保养和管理责任。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活动,鼓励开展公众参与、体验、互动式活动,助阐释文物价值、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障文物安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确立文化自信。

  ·“粤”尝试:多地活化利用文物建筑成先进案例

  据悉,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指南》选取了40余处文物建筑,而广东则占据了4个。除了上文提到的陈家祠、永庆坊、万木草堂和卧云庐外,在广东省文物局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广东各地已开展相关的活化利用保护措施,并已取得相对好的成效。例如有,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等等。

  惠州东湖旅店是惠州市惠城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位于惠城区上塘街70号,是民国时期惠州商会会长翟雨亭于1935年建成的、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现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2019年1月30日,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正式开馆;同年9月,该馆被开辟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据统计,其在2019年的参观人数累计达6万多人次。

7

图为活化利用后的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

  1941年冬,随着香港沦陷,约有300多名文化名人、爱国人士困于香港,处境十分危险。在日本侵略军进攻香港当天,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廖承志(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要求多方设法保护并帮助旅居香港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此后,一场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在香港至惠阳地区悄然开展。东湖旅店作为秘密大营救惠州接送站,也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曾中转营救包括柳亚子、张澜、何香凝、邹韬奋、茅盾等著名人士在内百余人。

8

图为惠州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的内景。

  “中央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联络的南方交通线。汕头交通站当年在护送干部、输送物资、传送资金、递送文件和情报等方面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是中央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枢纽中转站,也是现存的中央交通线革命史迹的珍贵建筑物证之一。2017年6月,汕头市海平路97号红色交通站旧址启动全面保护修缮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省、市有关部门,及社会企业、党史研究学者和热心人士在史料考证和提供展览实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该馆的活化工作进展顺利。

9

图为修缮后的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

  2019年1月1日,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馆内共展出有展品200多件,图像及音频、视频等解说、展示资料9件,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情景再现和光影展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目前,该馆共接待访客7万多人次,共举办以红色革命主题的相关活动10场次,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传承基地,先后荣获了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广东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对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10

图为游客们参观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