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公园的前世今生》看汕头文化
2019-11-17 下午 03:2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汕头日报”   
分享

1

  一直以来,各种媒介关于汕头埠和小公园的资料可谓多如牛毛,但大都处于零散、杂乱,甚至出现互相混淆重复的现象,以此题材作为专集,系统性、聚焦式出版的,似乎并不多见。如果从这一点出发,郑鹤龄主编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广东旅游出版社2019年8月版)的问世,其独创性和开拓性质便尤其引人瞩目,更值得引起关注。再往更深层面来讲,《小公园的前世今生》一书的出现,对汕头小公园历史的还原呈现,对留住开埠历史文脉,激发人们对汕头文化的追根溯源的热情,对增加汕头本土的文化自信,从而引导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到汕头文化建设这一宏大的工程,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公园的前世今生》一书的结构设计新颖,角度独特,于宏观处着眼,于细微处入手,抽丝剥茧、探微索隐地将汕头城市的发展娓娓道来。大量的图片(很多图片还是第一次独家披露)配以精致简约的文字,扎实的史料考证给读者以视角上的冲击,披沙拣金式的精挑细选所呈现的结果,便是让人如入宝山,虽浏览千百回仍觉收获甚丰!书中诸多图片、地图、档案、报纸等原始材料完整地将汕头开埠历史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之中。于是,一帧帧依稀熟悉却仍然陌生的图片,纷至沓来,教人流连其中……

 

  “看建筑”——讲述城市的发展

  汕头作为近代以商贸发展起来的新兴港口城市,她的独特性在很多地方是无法被替代、被覆盖的。或许,岁月变迁会让诸多人事随风而逝,但作为固定的建筑物,却是历史最好的亲历者、见证者。文字或可雕琢,言说或可矫饰,但建筑所折射和流露的,却是不容虚夸的实证。于是,一鞭一痕、一刀一刻,尽管经历时光腐蚀,却依旧风姿挺立、容颜如昔。

  《小公园的前世今生》所呈现的,便是这样一种素朴而确凿的叙说。文简意丰,图说实物,带给读者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沧桑和宛如昨日的存在,这份存在,是不可磨灭的;也可以说,这份以图像罗列呈现的存在,比起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述,实际上是要丰富得多,也完美得多。图像的真实所映衬的是汕头这座城市的兴起由来及发展脉络,而见证城市发展的建筑(其中包括建筑的样式、种类、位置、次序等)必然是某种文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型建筑群或建筑构造体,莫不如此。

2

林荣鑫 / 摄

3

1920年代,台湾银行汕头支行大楼。

4

1900年代,存心善堂。

5

1900年代初,潮汕铁路汕头火车站。

6

1900年代初,至平路。

7

1920年代,海关路。

8

1920年代初,菜市场。

9

1922年,邮政局。

10

1930年代,永安堂制药坊汕头分厂。

 

  “看马路”——见证时代的烙印

  如果说建筑物是城市辨识的标签,那么,道路则是城市的印记,因为道路所承载的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获取空间价值的特定使命。汕头以外马路、海关路和大马路为早期的交通要道,其中所贯穿的是“百载商埠”华洋杂处、万商云集的社会背景。这些道路见证着城市发展的时代烙印,从而也见证着汕头这座滨海城市起落跌宕的历史命运。由马路而延伸开去的是,一代又一代老汕头人的津津乐道和无穷回味……

  然而,在追寻汕头发展历史的时空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些许这样的尴尬:在这个曾经繁荣一时,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的城市,留下来可靠的历史资料却比较零散、芜杂,资料的规律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有所欠缺。《小公园的前世今生》一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这些平时散落在各地的资料加以收集、研究、整理,使之以集大成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尤其难得的是,本书虽是以图片出现,但那些图片却是充满温情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汕头城市自发展之日起,“她”的华洋杂处,“她”的万国楼船,“她”的商贾如云早就注定“她”是以另外一种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这种面貌有一个名称,那就是:生活。

11

1920年代,镇邦街。

 17

1900年代,怀安街。

  

  “看海那边”——领略汕头的中外交流

  汕头向来以海洋精神著称,如果说这是近水者智的佐证的话,那么,生于斯长于斯的潮汕人无疑是将他们的智力运用到对外开拓的方面,并且由此而造就了一代代进行中外交流的风云人物。“看海那边”一章以妈屿、礐石两处地标式的岛屿为例,大量的图片揭示了汕头开埠前后的海岛生态。而所谓“那边”实是针对“这边”而言,即如我们通常所称道的“小公园”,其实并不是一个公园,而是汕头中心老街区的统称。海那边其实也是海这边的风景的延伸。海那边的税务司、潮海关办公楼、英国领事馆、礐石医院、美国浸信会、礐光中学等建筑物在老照片中,依稀闪烁着昔日的辉煌。

12

1930年代,中山公园的正门。

13

1910年代,崎碌路。

14

1920年代,潮海关办公楼。

15

1900年代,英资太古洋行的仓库、码头及办公楼。

16

1940年代,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 

 

  “看商贸空间”——记录神奇商业路

  据1934年出版的《汕头指南》记载:“汕头处大海之滨,为岭东门户,而南中国之一大贸易场也。自辟为商埠以来不过数十年之久,而商业之发达已骎骎乎,有追踪沪粤之概,则其地位之重要有不可忽视者矣。……”由此可见当时汕头埠商业发达的程度。据《汕头指南》统计,汕头各商号至抗战爆发前有近4000家之多,其中不仅包括糖酒盐茶等百姓日常消费之物,更有大型的房地产及其他较具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工商业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汕头城市之兴旺,完全得益于商贸的发达。在《小公园的前世今生》中,众多翔实的图片所提供的便是支撑着这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商业构架。鸦片战争之后,汕头作为一个通商口岸,西方文化加大传入力度,民间资本的相对集中和海外华侨的资金投注;教堂、学校、医院、工厂的建设和城市对外发展必然提供的诸多硬件设备的完善,如港口、码头、海关、银行、商行、火车站、汽车站、旅馆、酒店的配套兴起,使汕头迅速崛起,也正是这种带有浓郁传奇色彩的工商业发展,才催生出诸如侨批、水客、批馆等一系列的独特地方商业模式,也造就了洋味、潮味、侨味、海味扑面而来的汕头文化。

 

  “看城市空间”——剖析形成的根源

  《小公园的前世今生》在此篇章阐述得最为详细明晰,毕竟,这种迥异于内地的增加土地面积的做法,典型地映射出城市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和人民生活独特性。本书中的这一部分配图最多,而且多为珍贵的原始地形图,其中较为重要的如北美浸信会耶士摩四次填海图明确标出,汕头的城市扩展以扇形向南海延伸,应该说,一座城市的发展空间如何定型,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模式是有较深的影响的。汕头埠最初呈现的扇形城市空间及其放射性的网格格局,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奠定了不可转变的因素。

 

  推荐阅读

  “城市之光,映照时代,我们愿作城市里的一道光。”

  11月23日-11月30日,2019第三届汕头摄影周将在汕头小公园举行,现场将以《小公园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以图片形式展示小公园乃至汕头的古今风貌。

1

18

  《小公园的前世今生》图片展

  主办单位: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汕头市摄影家协会

  协办单位:金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3日至11月30日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23日上午9:30

 

  (原文2019年11月16日刊登于“汕头日报”,作者为谢初勤;”推荐阅读“来自公众号“汕头摄影周”,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 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