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关于“左联”与“新青年”遗址的修复利用
2019-05-22 下午 05:45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近日,上海启动了“左联”纪念馆和《新青年》杂志社修复工作,“左联”有了“新阵地”、《新青年》有了“新归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左联”阵营与“新青年”群英璀璨。“左联”的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叶圣陶、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与《新青年》的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等一群“新青年”引领了当时中国的新思潮。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原先的“左联”纪念馆设在上海最早建成的城市马路四川北路北段的多伦路201弄2号的小弄堂里的两幢西式三层清水墙砖木结构的花园别墅。别墅坐北朝南,铁门朝东,屋前有300平方米绿化地。此房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约68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纪念馆一楼是接待室,一楼展厅再现了89年前“左联”成立时的场景;二楼的四个大间是展厅,边上一间为资料室;三楼是办公室。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聚居于此,不时进行频繁的文学交流。

  在上海“左联”纪念馆的修复方案中,“改陈意义”指的是:“‘左联’纪念馆其展陈理念和展陈形式应该推陈出新。另外,展馆多处硬件设施已出现老旧、过时、损坏等现象,对展馆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确实到了需要更新的年限。”“左联”纪念馆进入了“保修期”。

1

2

3

  在“左联”纪念馆的修复设计思路中,整个展厅分为三层:一层由场景复原、序厅、接待室、服务中心、文创商店所组成;二层由“左联”历史展厅、观影厅、特展厅组成;三楼主要由“左联”的影响和传播所组成。整个修复设计将采用平面化的设计,保证展示效果、突出建筑本来的元素,所有展览信息简洁明了,并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全面提升互动手法,更有特色地展示文物,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需求,并把三楼展厅打造成开放、舒适的环境。

4

5

6

7

8

9

图为“左联”纪念馆修复方案的设计图/效果图。

  一楼场景复原根据王一榴手绘漫画所制,为了保持参观的流畅,观众可以在外侧楼道观看整个会场的场景。一楼造景台以玻璃丝印鲁迅在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画面,来囊括“左联”旧址的诞生与由来,同时原建筑窗户保持原样,以增加空间场景的光景效果。该建筑曾为“中华艺术大学”,在序厅处用一部多媒体影片介绍了“中华艺术大学”与“左翼作家联盟”,将观众的参观情绪逐渐带入。

10

图为“左联”纪念馆修复方案的设计图/效果图。

  序厅区域主要讲的是“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与成立,其中“左联”成立会议采用了多媒体互动与油画相结合,更加动态地表现出“左联”的成立。将版面与实物展品相结合,展墙离地一米的位置突出一块板可放置一本影集册,观众可以通过影集与展墙内容相结合从而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过程。

11

图为“左联”纪念馆修复方案的设计图/效果图。

  在“左联”纪念馆的修复方案中,为弄堂地面设计了两款导视系统,该导视系统能够使得弄堂的整个环境布局更加完善,同时也能为游客观众提供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

12

图为“左联”纪念馆修复方案的设计图/效果图。

  在修复方案中,计划将原花园内的“左联五烈士”雕塑移放至弄堂左侧空白花坛内,丁玲雕塑还放于原来位置不动,因展馆原有“左联五烈士”雕塑相对“柔石”雕塑更加立体且具有代表性,为了避免两组雕塑同放造成浪费,所以建议将空白花坛左侧“柔石(“左联五烈士”)”雕塑另外寻找一处位置摆放。

13

图为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左联”纪念馆。

14

图为“左联”成立大会时,会议室的原地砖。

15

图为“左联”纪念馆中保存良好的壁炉。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上海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的、坐北朝南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是原安徽都督柏文尉的寓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陈独秀自京抵沪,在此寓居,《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

  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同年5月,毛泽东来上海,曾到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同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们经常在这里开会,讨论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等问题。他们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1920年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新青年》交由陈望道负责,沈雁冰、李达、李汉俊在此参加工作。

16

图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的设计图。

17

图为正在修缮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立面。

18

图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部保留的木窗。

19

图为《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已恢复的内天井木装修。

  说到“左联”与《新青年》杂志,我们不应该忘却与“左联五烈士”一同遇害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他们的名字值得铭记:

  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林育南,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李求实,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何孟雄,上海总工会秘书长龙大道,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恽雨棠,中共机要干部李文,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蔡博真,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兼上海总工会青工部长欧阳立安,共青团上海闸北区委书记伍仲文,上海总工会组织部长阿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干部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上海总工会沪东办事处主任费达夫,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干部汤士伦,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王青士,上海总工会秘书彭砚耕,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罗石冰等24人。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创作于龙华监狱的诗歌,是龙华二十四烈士的英勇写照。

20

图为龙华烈士陵园的“左联”烈士墓地。

21

22

图为“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地。(温斌供图)

23

图为国民党政府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温斌供图)

  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设在上海东方旅社和中山旅社等处的秘密联络点被公共租界巡捕和国民党政府警察破坏,36名共产党员当场被捕,后被解送到国民党政府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其中24人受尽酷刑,却忠贞不屈,于同年2月7日晚在龙华监狱英勇就义,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

24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龙华二十四烈士”的介绍。

25

26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罗登贤”的介绍。

27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洪灵菲”的介绍。

28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柔石”的介绍。

29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胡也频”的介绍。

30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冯铿”的介绍。

31

图为有枪眼的冯铿毛衣。

32

图为冯铿就义时穿的毛衣细部。

33

图为“女牢”介绍牌。(温斌供图)

34

35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馆藏的文献资料。

  在这场被捕风暴中,一对来自南粤大地的革命伴侣在囚车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

36

图为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在“囚车”上办婚礼的广东籍烈士——蔡愽真和伍仲文。

  蔡博真,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苏联;1928年底回国,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1930年9月,任中共江苏省委沪中区委书记。

37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有关蔡博真和伍仲文的介绍。

  伍仲文,原名伍杏仙,广东南海人,在1903年出生。早年,她就追求进步,敢于冲破封建习俗的束缚,到县城唯一的女子高等学校求学。在校期间,在大革命浪潮影响下,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她经常走上街头,演剧、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1924年,她来到广州,入何香凝领导的妇女职业学校半工半读,接受革命的熏陶。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在妇女部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冬赴苏联学习。1928年,伍仲文要求回国工作。回国后,她立刻抛开个人私事,投入到紧张的革命工作中。党组织首先派她到上海中共法南区委工作,负责指导青年运动。1929年,伍仲文先后被派到吴淞区委、闸北区委工作,领导纱厂、丝厂的女工运动,曾担任共青团闸北区委书记。

  伍仲文调到闸北区委工作时,正好蔡博真也在这里工作。他俩在工作中相爱了。

  1931年1月,在上海天津路275号中山旅社(今天津路480号人民旅社)6号房间中共江苏省委的秘密联络点,蔡博真和伍仲文等共产党员因为叛徒告密,遭到敌人逮捕。在被引渡到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囚车中,同志们提出要为他俩举行一场特殊的婚礼,他俩欣然同意。死神做了一次月下老人,见证了蔡博真和伍仲文这对在革命道路上相知相爱伴侣的革命精神…… 

38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多媒体展示的“龙华二十四烈士”群像。

39

40

41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反映“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多媒体展示。

42

43

44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中表现冯铿的舞蹈。

45

图为龙华烈士陵园的纪念签。

  1931年2月7日,包括蔡氏夫妇在内的24名共产党员被集体枪杀于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刑场。据目击者称,伍仲文是最后一个倒下的,身上被打了13枪,倒下前还在呼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上海为了不应忘却的纪念有所行动,广东也在行动。目前,广东正致力于打造“左联”文化之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之寻找“新青年”之旅。譬如:今年3月24日,在“左联”成员洪灵菲、戴平万和冯铿等人的故乡汕头,当地在“左联”英烈曾行走的韩江古水道组织举办“南粤古驿道第十五届韩江徒步节暨南粤‘左联’文化之旅”活动,并邀请潮籍艺术家走进“左联”英烈曾就读的汕头友联中学,采用“艺术进校园”的形式,与广大学子一起朗诵和排演左联英烈的文学作品,缅怀“左联”斗士的革命传统;“左联”文化还走进了汕头金山中学,并在该校引起巨大反响;在潮州韩江大堤岸上,南粤“左联”之旅文化线路标识清晰可见,南粤“左联”之旅文化线路也成为了众多徒步爱好者的首选线路。广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设想正逐步展开,位于广州越秀的昌兴街上的《新青年》旧址正亟待“复活”。

46

47

48

图为“南粤古驿道第十五届韩江徒步节暨南粤‘左联’文化之旅”活动。(陈别、张子健/摄)

49

图为潮籍艺术家赵曙光与汕头友联中学广大学子演绎“左联”英烈作品。(陈别、张子健/摄)

  上海与广东有着关于“左联”与“新青年”同一的时间轴,同为一批又一批“新青年”的“文化与精神阵地”。如何串联两地共同历史记忆、如何打造广东特色的记忆之旅、如何在广东寻找“左联”与“新青年”,成为了广东挖掘、展示城市记忆的重点之一。我们相信,“左联”在南粤有“新阵地”,《新青年》在南粤也有“新归宿”。

 

  参考文献:

  1.阿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库(3):寻找“新青年” 》

http://www.nanyueguyidao.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7631

  2.“龙华二十四烈士”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龙华二十四烈士

  3.“蔡博真”中文百科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431948

  4.“伍仲文”中文百科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431953

  5.东方网,《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多伦路上的“文学重镇”》

http://sh.eastday.com/m/20120810/u1a6774789.html

  6.博雅文化旅游网,《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79/xinqingnianbianjibujiuzhi.html

 

  (注:本文资料、部分图片由阿瑞先生提供,在此鸣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 江家敏 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