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标识 点亮乡村
2018-06-19 上午 02:29   作者:南粤古驿道视觉及景观设计总监 张强   
分享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标识为我们扩大活动范围、增强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道具形式;为我们与环境的对话架起了信息交流的桥梁,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通过日月星辰辨别方向、通过山川林木确定身在何处。但在所谓的现代化社会、新的环境建设中的标识逐渐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地形和标识性事物,而是通过各种视觉标识来获取自由和树立自我意识,实际上标识信息的多样性并不能带来越多的亲切易懂性,反而会造成混乱和灾难。如机动车交通的发达,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可以享受更多的便利,但随之也产生了交通事故、道路拥堵、噪音和汽车尾气等很多负面效应。

       如何定义广义的标识,形成南粤古驿道标识环境;如何引导在城市成长的青年去思考乡村土地与现代时尚标识的结合,引导他们领悟大自然的睿智,建立起与生态共生的行为准则,为旅游者提供“身在何处、去往何处”的信息,是南粤古驿道及沿线乡村的活化与利用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2018年6月16日在全国政协委员、建筑师、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阿瑞的倡议下,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和南粤古驿道网组织了80多名城市志愿者到清远连州秦汉古道沿线村镇与当地村民一起,展开了一次“不留白色污染”的旅程。作为设计学的研究者和践行者,“三师”志愿者梁迪宇、陈丽瑜、朱艳、吴鸿莹、潘韵如、程锦邦、刘运霞、郑慧溶、陈宇翔等,通过《共建标识 共筑自信》《PaPa,我爱你》及《赛龙舟》的主题创作,把科技发展的信息和艺术表现形式带到乡村,同时通过与村民的劳作,激发我们传承农耕文化的勤劳实干精神和无限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的看图说话,来分享这次旅程中的点点滴滴,来体验与星空共处、与自然共融的情景,从而激起更多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来探索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要道、趣道和共生之道”。

1

就地取材、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2

与村民共同编织乡村旅游标识载体。

3

向村民学习道具使用技巧。

1

“共创”标识培育乡村儿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兴趣。

2

在“共建”中拉近城村之间人的心理距离,引导旅游者的行进方向。

6

在与村民的“思想碰撞”中迸发物学研究的火花。

7

8

通过共创、共建所带来的笑容和期望。

9

以连州大路边镇白牛桥古迹为载体,通过Led灯的创作展示古村新貌。

10

用艺术行为创作时间、古遗址相结合的酷炫光绘。

11

籍着父亲节和端午节,祝福天下人健康快乐。

12

不留白色垃圾的创作,传播城市青年对共建美丽乡村的责任感。

13

流光溢彩体现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

猫咪的描绘点亮当下的心情。

15

16

17

18

19

20

不分昼夜振兴乡村的“三师”在行动。

3

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梁力昌提供。

 

       (图片提供:张强、张子健、梁迪宇、刘运霞、郑慧溶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