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
2018-01-12 下午 03:16   作者:吴晓松 王珏晗 吴虑   
分享

  摘要:

  西京古道历史悠久且历史遗迹较多,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乡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落后,存在严重的“空心村”现象。文章在西京古道周边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对其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总结了西京古道开发利用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把握古驿道活化利用的契机,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转型发展研究2-1

 

  一、西京古道基本情况及沿线周边乡村发展条件与发展特征

  (一)西京古道基本情况

  西京古道于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 年)由东汉桂阳郡太守卫飒始建,南起英德浛洸,经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继而北上通往古京都长安(今西安市),途经龙溪(今南水水库)、均丰(今大桥镇)、白牛坪(今大桥镇)、出水岩(今乐昌市云岩镇)、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武阳司(今乐昌市老坪石)等地。本文研究范围为西京古道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和乐昌市的路段及其沿线周边乡村(图1)。

转型发展研究2-2

图1 西京古道走向与本文研究古驿道范围

  古驿道历史遗迹是历史上承担交通功能的现存古驿道道路、桥梁或凉亭。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在南粤古驿道体系中是保存情况较好的古驿道,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路段主要有:下开封桥段、草鞋岭段、猴子岭段、梯云岭段、腊岭段、五里桥段和石门坳段。

  西京古道原真性保存较好的路段主要位于乐昌云岩镇和乳源大桥镇,多为青石板路面,易于保存,长度在1—3km 的范围内,遗存古迹众多,部分古迹已被列为省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表1)。

转型发展研究2-3

  (二)沿线周边乡村发展条件与发展特征

  1.生态环境好,特色农产品丰富但生产不成规模

  西京古道途径的乐昌市和乳源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都为农业发展良好的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表2)。乳源瑶族自治县被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但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的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科技含量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转型发展研究2-4

  2.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厚,共拥有3 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和4 个国家3A 级旅游景区,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1)自然资源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地形起伏多变,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其周边拥有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 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表3、图2)。

转型发展研究2-5

转型发展研究2-6

图2 西京古道周边资源

  (2)人文资源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京古道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其周边地区的文化积淀影响深远。由于西京古道历史上的交通功能,商贸、政治军事、民系迁徙、宗教传播和文人宦游都依附其展开,西京古道沿线周边地区也相应发展,留下许多历史文化印迹,流传许多历史故事。

  西京古道沿线的许多村落历史上与古驿道发展关系紧密,至今风貌保存较好,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新书房村和韶关市乐昌市云岩镇岭脚下村都为广东省传统村落。这部分村落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尺度宜人,历史建筑风貌保存良好,且民风民俗传承至今,村民至今保留丰富的传统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如大桥圣祖祭、契娭生日和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等。

  此外,西京古道周边地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也保留了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比皆是(表4)。

转型发展研究2-7

  虽然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在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系列中,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的旅游活动多停留于“游”的层面,创收主要靠门票收入,旅游商品开发较落后,旅游产业链短,配套产业水平较低,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3.经济落后,出现“空心村”现象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途径地区地处偏远,周边村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多以农牧业为单一产业,工商业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水平低且缺乏抵抗气候等风险的能力。村内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装置简陋甚至缺乏,卫生条件差。传统建筑缺乏保护措施,空置和坍塌情况严重。

  更严重的问题是大量出现的空心村现象,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提供家庭收入来源,老幼留守,本地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留守的老少难以成为建设乡村的力量,使乡村发展内生力严重不足。如乳源必背镇大村村民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许多村民外出定居,村落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仅有16 户现住村中,常住人口40 多人;乐昌市云岩镇下开封桥村户籍住户为50 户,常住人口40 人左右,尚不足一户一人。大量村民的离开使得维护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更为困难,不利于民心团结,推动乡村转型发展。

 

  二、西京古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机制

  西京古道通过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等三个方面驱动沿线周边乡村转型发展。前瞻效应指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促进其沿线周边乡村新的产业和新的发展格局的形成;回顾效应主要指西京古道的修缮、建设和运营为其沿线周边乡村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带来提升的契机;旁侧效应指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对其沿线周边乡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

转型发展研究2-8

  (一)前瞻效应

  1.南粤古驿道相关体育赛事的举办促进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

  2016 年广东省体育局联合多个部门打造了南粤古驿道三大赛事,其中“奔向广东第一峰(韶关·乳源)铁人三项挑战赛”的举办地即在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地区。此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也是南粤古驿道三大赛事之一,已在广东省多段古驿道上举办。西京古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起伏的自然地势,也是定向越野活动的理想举办地。这些体育赛事以古驿道连接边远乡村,将古驿道资源、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结合,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对推动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扩大特色农业市场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如前文所述,每个乡镇都有其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西京古道所吸引的关注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探索从传统农业产品导向的经营方式,转型发展观赏农业和体验农业,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抓手。随着产品销售网络逐渐完善、市场逐渐成熟,品牌化发展将成为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古驿道整体环境整合提升的思路下,政府正引导古驿道沿线村落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促进其品牌效应的凸显。

  3.推动周边古村落活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挖掘周边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古村落与西京古道的文化联系及村落自身的历史故事,讲述古村落与西京古道历史发展中的好故事。采用“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古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和内部更新,将传统村落作为展示西京古道与沿线周边村落联动发展历史脉络的场所,同时保留正在衍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场景,强调人的动态参与。结合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强调人的动态参与。鼓励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开发商、经营者、当地居民和来访游客等)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如建立开发与保护基金、承担监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

  古村落与跟古驿道协同发展、相得映彰的活化利用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村落历史文化特色体验活动,促进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原本闲置的民居作为展馆或合理发展商业,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推广和传承的平台,以其聚集的旅游人气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作为纽带重建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吸引外迁人口回流,从而进一步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型发展研究2-9

  4.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西京古道历史上也是官宦文人入京赴考或升迁贬职的通道,留下许多轶事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至今存留许多与西京古道相关的诗篇和碑文,如韩愈沿西京古道贬官南下,后世在此留下许多缅怀韩愈的诗篇,西京古道上的“蓝关亭”已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

  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可利用与西京古道地理邻近的优势,加上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历史上激发文人骚客灵感、孕育文化艺术的古道周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影视摄制等,吸引创意阶层将古驿道的历史人文元素、景观和建筑元素作为创作资料,建立创意工作室,并逐渐将创作、交流、展览乃至居住都迁移至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延伸文化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与西京古道两者的融合发展丰富了古驿道文化,为西京古道的文化内涵添加当代文化注解,同时丰富了沿线周边乡村的产业和功能:房屋租赁业应运而生,提高村民的个人收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业,如为艺术创作提供原料的画材经营,承担艺术品展览、销售的展览馆或创意小店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对于提高乡村的服务水平,提升其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二)回顾效应

  1.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而言,西京古道的开发利用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契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倒逼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广东省人民政府《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2017 年工作要点》提出“完善古驿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工作要求,将推动交通干线与古驿道的衔接,县乡公路改造、公交线路的设置也将为连接古驿道“最后一公里”服务。发展困于交通不便的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借助此次政策机遇,改善乡村交通区位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2.带动建筑业和景区服务发展

  西京古道本体的开发保护给当地带来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和服务业。如在文物保护部门指导下对古驿道历史遗迹进行的修缮工程,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工程对建筑工匠和建筑原料产生较大需求,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周边村民具有地理邻近的优势,有利于提供原料、劳动力甚至技术支持,从而得到从事建筑业的工作机会。在西京古道深入开发、成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之后,由于一般而言周边村民对地方熟悉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为其提供导览员或其他景区管理和服务岗位,有利于增强周边村民对景区的认同,有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并促进周边乡村就业。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的开发通过为沿线周边村庄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资源流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结构的演进和经济规模的扩张。

转型发展研究2-10

  3.促进沿线周边乡村旅游配套服务的改善

  目前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基础设施较落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数量少、服务水平低。西京古道旅游发展带来游客量的增长,对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需求将大量提升。

  西京古道旅游发展带来的客流量给沿线周边乡村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餐饮服务业,解决游客的饮食需求,在此经营活动中增加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西京古道沿线周边乡村可对闲置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后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增加收入、减少房屋空置率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三、结语

  南粤古驿道历史上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的连接枢纽。它是南粤与内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承担政令传递、军队行动和军需物资运输等政治军事职能,同时也是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南粤古驿道上军队出行、贡品运输、官员往来、学子赴考,带动沿线地区的商贸和文化发展,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沿线周边乡村可通过传承利用西京古道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西京古道带状区域空间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通过经济活动的开展吸引乡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利用西京古道开发利用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通过对资源点的充分挖掘和深化利用,发挥西京古道在资源点之间的串联作用,呈带状辐射带动沿线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抓住国家创建特色小镇的契机,在西京古道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特色,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基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系统,实现乡村转型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发展绝不能大拆大建,需要重点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对于为了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现代化新村而拆古桥、伐古树、毁良田、废古宅的行为应严令禁止。乡村发展应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当地古味,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同时,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乡村独特魅力所在,应着重保护。

  西京古道地处山区,其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困境及其沿线周边地区发展情况与南粤古驿道其他路段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典型性,对其带动沿线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机制探讨也同样具有普适性。因此,本文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为促进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地区发展、推进南粤古驿道沿线村庄对口精准扶贫提供借鉴。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周边历史遗产实现自身发展提供借鉴。

  由于目前西京古道的活化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沿线周边乡村目前仍处于发展进程中而未完全实现转型,本文探讨的乡村转型发展机制多停留在设想层面而缺乏当地发展效应的实证。今后可对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的发展进行追踪研究,进一步完善南粤古驿道对沿线周边乡村发展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

  吴晓松,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王珏晗,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吴虑,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一文首发于《南方建筑》2017年第6期,本站已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江家敏